周滔 熊錦康 張文潔
21世紀以來,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若想保證目前的生活品質,并且希望后代仍能享有這樣的美好生活,就必須考慮到房屋建筑與環境的協調、資源與能源的持續利用等問題。
《姬氏道德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的老子哲學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是先秦哲學中最早的哲學著作。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房屋建筑“內在人類身心-外在人為環境-外在自然環境”“三元和諧”的新理念,這樣的房屋建筑才能為當代人以及后嗣造福。
老子《姬氏道德經》的哲學指引
一、老子與《姬氏道德經》簡介
《姬氏道德經》的傳承者姬英明指出,老子,即老聃,姬姓,因天生眉發皆白,周靈王見后稱“上吉”,賜“老”。老子是第二十三世聃公,聃公為周天子四輔公之一,掌管“禮司”。老子西出函谷關,回歸祖源靈臺后,將包括“道經卷、德經卷、道理卷、道政卷、道法卷、道術卷”共六卷版本的《姬氏道德經》傳給姬氏宗族,并在族內由傳承人和極少數的族子不落文字,口耳相授。
老子《姬氏道德經》言簡意賅,博大玄妙,囊括天人,借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合一。道家關于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界關系的理論、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理論、如何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的理論,極具理論高度,并且相互關聯,形成一個理論系統。
二、老子《姬氏道德經》對“人”的哲學指引
老子哲學思想充滿了和諧理念。以人為本,我們要關注人內在身心的和諧,進而涉及人與外在天地的和諧。
老子關注人的內在身心安康?!都系赖陆洝分刑岬剑骸笆且允ト酥我玻撈湫?,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道術卷·初節)也就是說,有道之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凈化心靈,填飽肚腹,弱化智詐,強健體魄。對人來說,保持內在身心安康,才算是健康的。
老子繼承了《周易》的“天地人三才”理念。《姬氏道德經》寫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經卷·上節)也就是說,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疤斓厝巳拧崩砟羁梢员焕斫鉃槔献诱J識世界的三個層次,即天地人三者關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其中,人是天地的產物,應該順應外在天地的變化,才能獲得良好的生存與發展。
房屋建筑“三元和諧”新理念的哲學分析
我們可以借助老子哲學思想中探討人“身心”安康與“天地人三才”關系的內容,構建房屋建筑“三元和諧”的新理念。在房屋建筑領域中,如果把房屋建筑比作“人”,房屋建筑的內在要滿足人類身心的需求,根據老子“天地人三才”的理念來看,房屋建筑所處的外在人為環境就是“地”,房屋建筑所處的外在自然環境就是“天”。
一、房屋建筑與內在人類身心的哲學分析
人類根據身心需求設計房屋建筑,而房屋建筑的設計和存在也會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生活,這就是“人類身心”與房屋建筑的相互作用。房屋建筑在進行選材、設計和建造時,要以人的內在身心需求為出發點,考慮到人在居住與辦公過程中,對人體家具尺寸、人體活動空間、生活習慣、文化特色、室內溫度濕度、日照雨雪情況和社交活動等因素的需求。
二、房屋建筑與外在環境的哲學分析
在人類社會中,已經存在很多房屋建筑、道路和其他設施,它們不是一幢幢獨立建筑物的簡單堆砌,而是一個整體的組合。有房屋建筑的整體組合,具有特定的人文風格,這被稱為人為環境。房屋建筑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共同組成了房屋建筑所處的外在環境。房屋建筑是因人類的內在身心需求而誕生的,但是同時受著外在人為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共同作用。房屋建筑只有與外在人為環境和自然環境相協調,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人。
房屋建筑、人為環境與自然環境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整個系統。也就是說,自然環境的變化會影響房屋建筑的設計,而房屋建筑的設計又會影響已有的人為環境,進而影響自然環境。這與老子“天地人三才”理念高度契合。
房屋建筑取法人為環境。在營建新的房屋建筑之前,必須了解已有建筑物、道路和其他設施的內在聯系,以及所處城市區域的功能分區理念。這也意味著,新建的房屋建筑應該與已有的人為環境保持和諧。這樣,我們將構建一個更適合人類居住與活動的人為環境。
人為環境取法自然環境。房屋建筑所處的人為環境應該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避免破壞自然環境,減少碳排放等。過度城市化的人為環境可能會導致土地破壞、氣候變化、生態失衡等問題。人為環境需要確定其在自然環境中的定位,并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在營建人為環境、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水文、風向風速,以及物資資源等要素,這會使人為環境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適應自然環境。
樹立房屋建筑“三元和諧”的新理念
老子哲學思想指引房屋建筑要與內在的人類身心、外在的人為環境和自然環境相和諧。因此,我們要樹立“內在人類身心—外在人為環境—外在自然環境”“三元和諧”的新理念。
一、房屋建筑體現與內在人類身心相和諧
人類創造的房屋建筑首先需要與人類的身心需求相和諧。房屋建筑是為了滿足人類與社會需求而建造的,因此,在設計和建造時,必須保證人類的身心舒適,保持人類健康,愉快生活!這樣我們就必須將設計理念重新引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道德經·第十章》)的定位上來,才能保證人類居住時的身體健康與心情舒暢。
二、房屋建筑強調與外在人為環境相和諧
人類新建的房屋建筑也必須與人為環境中的已有建筑物、道路和其他設施保持和諧統一。當協調好房屋建筑與人類的內在身心需求之后,我們要進一步注意新建房屋建筑與外在人為環境中已有建筑群體之間的和諧。在深入理解人為環境之后,我們再合理設計新建房屋建筑的外形,實現“為無為,則無不治矣”(《道德經·第三章》)的建筑理念。
三、房屋建筑注重與外在自然環境相和諧
人類創造出的房屋建筑也必須與外在自然環境相和諧,而這也是最需要人們重視的和諧。只有這樣,人們才能逐漸改變原先掠奪自然的想法,向著可持續發展之路前進?!芭c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保ā兜赖陆洝さ诹逭隆罚┪蚁嘈?,只要努力踐行“復歸其明”(《道德經·第五十二章》),定能實現房屋建筑與外在自然環境的和諧。
在未來進行房屋建筑的設計與建設過程中,理解和應用這種“三元和諧”理念,將老子哲學思想充分運用到房屋建筑學之中,有助于我們設計與建造出更加和諧、可持續、人性化的房屋建筑和人為環境。同時,這也意味著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哲學思想依然具有時代價值和蓬勃的生命力。
“三元和諧”理念在上海中心大廈的呈現
上海中心大廈(以下簡稱“上海塔”)位于上海市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上海市的一座巨型高層地標式摩天大樓,為中國第一高樓,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默迪卡118大廈竣工前,是世界第二高樓。建筑總高度為632米,地上127層、地下5層,總建筑面積約為57.8萬平方米,其中地上41萬平方米、地下16.8萬平方米,基底面積30368平方米,綠化率33%,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陸家嘴金融城最重要的標志性、功能性建筑,其螺旋上升的外形象征中國全球性金融力量冉冉升起。
一、與內在人類身心相和諧
上海塔就很好地將老子“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道德經·第八十章》)的理念落實。
上海塔引入綠色建筑結構設計理念,建設雙層玻璃幕墻,中間形成一個空腔,成為一個溫度緩沖區,避免室內直接和外界進行熱交換,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同時也隔絕建筑外部噪聲,為人們的日常工作提供更好的環境。與此同時,大樓中的熱回收利用技術將大樓運行產生的熱量進行回收利用,用于加熱熱水以供酒店使用,使大樓內的設施使用感很好,滿足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
上海塔中設有空中花園、中式園林和西式園林,共有三分之一的空間培有綠植,大面積的綠化讓人們日常工作更加舒心。四合院是中國傳統名居建筑,胡同是其附近居民的聚集場所,其開放性共享空間的設計形式也被運用到上海塔公共庭院設計中,更加符合人們對工作環境的要求。
二、與外在人為環境相和諧
上海塔位于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中心區,與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相鄰。四周均為主干道,周邊緊鄰主要城市道路,施工團隊在施工時很好地保護了周邊環境。因距離金茂大廈和環球金融中心太近,施工團隊采用了“先開挖主樓的基坑,其他地方做好支撐后再進行挖掘”的方式,很好地保護了其底部的土壤。這符合老子“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的理念。
上海塔與群房像是從地面“破土而出”,并與金茂大廈和環球金融中心“三足鼎立”。上海塔建筑特有的外觀形狀與金茂大廈經典雋永的塔形和環球金融中心簡潔明快的立體造型形成鮮明對比。其外墻呈螺旋式上升,表面的開口由底部旋轉貫穿至頂部,從天空俯瞰,上海塔非對稱的頂部卷折狀造型,與金茂大廈的點狀和環球金融中心的線狀頂部遙相呼應,進一步豐富了上海的城市天際線。上海塔的地下通道連接國金中心、金茂大廈和環球金融中心的地下空間,同時與地鐵2號線及14號線聯通,交通便利,建筑之間關聯性強,人為環境更為和諧。
三、與外在自然環境相和諧
上海塔融合了中國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底蘊,將上海這座傳統城市的豐富內涵以垂直的形態重新詮釋。建筑造型猶如一條巨龍直沖云霄,這獨特優美的“龍型”流線玻璃晶體體現了現代中國蓬勃的生機與向上生長的力量。
上海塔矗立于黃浦江邊,而其龍吸水的龍卷風造型,建筑旋轉形體帶有幾何規律緩緩自地面延伸向云端,使水天相接。這符合人們對龍生活在水邊的常有印象。而在建筑物的頂部可以收集大量的雨水用于非飲用目的。這一個精密的雨水收集系統一年就節省了大約相當于250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做到了水資源的重復利用,可以有效地保護環境,維護建筑與自然的和諧。上海塔建筑造型仿佛將江中之水吸入天際,而建筑頂部收集雨水,自上而下,完成了一個水循環。這讓我們感悟到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道德經·第八章》)。
我們必須在建造房屋建筑的過程中樹立“內在人類身心-外在人為環境-外在自然環境”“三元和諧”的新理念,這樣才能依靠自然環境,協調人為環境,安寧人類身心,健康愉快地生活!我相信,當我們房屋建筑真正樹立了“三元和諧”的新理念,就會達到“復歸于樸”(《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狀態。而過去以及現在出現的房屋建筑問題都將會解決,真正的房屋建筑和諧狀態才會顯現出來。
作者簡介:
周滔,1987年出生,男,漢族,湖北十堰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工程哲學;熊錦康,2004年出生,男,漢族,湖北武漢人,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工程管理;張文潔,2003年出生,女,漢族,湖北丹江口人,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工程管理。本文系武漢晴川學院 2021年核心課程“房屋建筑學”研究成果,2021年湖北省一流本科課程“房屋建筑學”研究成果。作者單位:武漢晴川學院工程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