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過樊錦詩克服艱苦環境的故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從而做出最合理的選擇,有勇氣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
2. 通過樊錦詩放棄大城市生活,扎根大漠半生,守護敦煌文明的事跡引導學生評估承擔責任的代價和回報,做出合理的選擇,并能夠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3. 通過樊錦詩帶頭參與科研,倡導和推動《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的實施,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意識,積極承擔責任,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教學重點:承擔責任,不言代價與回報。
教學難點:如何做負責任的人。
教學思路:初心,不言代價與回報;決心,我承擔、我無悔;信心,踐行青春誓言,做時代新人。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情境創設,選取了“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樊錦詩的故事作為學習材料,用“一生擇一事 一事終一生”這句話揭示本課主題“做負責任的人”。講授時,通過觀看采訪樊錦詩的視頻,啟發學生理解為什么要承擔責任應不計個人得失,做到我承擔我無悔;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有足夠的勇氣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讓學生崇敬那些不言代價與回報的人,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教案由樊錦詩的故事貫穿始終,創設情境,并設置問題調動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處理了教學重難點。
【導入】樊錦詩視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改革開放以來,她堅持改革創新,帶領團隊致力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積極開展文物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先進保護理念和保護技術,構建“數字敦煌”,開創了敦煌莫高窟開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緩解了文物保護與旅游開放的矛盾。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探索形成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遺址保護傳承與利用作出突出貢獻,被譽為“敦煌的女兒”。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樊錦詩“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2019年9月25日,樊錦詩獲“最美奮斗者”稱號;2019年12月6日,樊錦詩獲2019第七屆“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
有這樣一句話:“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
教師提問:看了樊錦詩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悟?在她的身上你看到了哪些寶貴的精神與品質?
預設答案: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每一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一種角色都承擔著相應的責任。我們一旦做出選擇,就應該義無反顧地擔當起應負的責任。在樊錦詩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負責任、熱愛國家的寶貴品質。
教師過渡:早在《說文解字》一書中,“人”字就被如此闡釋:“天地之性最貴者也”,因此承擔責任的過程就是走向高貴的過程,就是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的過程。“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那么,如何做一個負責任的人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如何做“負責任的人”。
【情境一】扎根大漠半生 守護敦煌文明莫高窟位于甘肅省最西端,氣候干燥,黃沙漫天,冬冷夏熱。樊錦詩當時在這里實習,一天只吃最簡單的兩頓,喝的是鹽堿水,住的是破廟泥屋,沒水沒電,半夜還會有老鼠掉下來。這里也沒有衛生設施,晚上想去上廁所,還得摸黑走上好一段路。白天去洞窟,必須爬蜈蚣梯,因為害怕,每天樊錦詩都會在身上揣幾個饅頭,盡量不喝水,避免因去廁所而攀上爬下。莫高窟的艱苦生活,無一不在考驗著這個在上海小康家庭長大的姑娘。實習期間,樊錦詩幾乎沒有好好吃過一頓飯,本來她的身體就不好,沒待到3個月她就病倒了,不得不提前結束實習。
【學習任務1】師生對話,小組合作交流。
教師提問:(1)樊錦詩選擇扎根大漠半生,守護敦煌文明,她付出了什么代價?她收獲了什么?(2)承擔責任對我們有什么幫助?有沒有哪種選擇不需要付出代價?
預設答案:(1)交通不方便、生活條件差、背井離鄉、思念親人等是樊錦詩付出的代價;而她看到了敦煌的美麗,收獲了精神上的滿足以及為國家做貢獻的自豪感和國家頒發的榮譽。(2)承擔責任可以獲得滿足感、榮譽感,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贊許等。沒有哪種選擇不需要付出代價,每一種選擇都代表著一種責任,承擔責任就應負重前行。
【學習任務2】小組交流分享,合作討論達成共識后在班級中分享展示。
教師提問:如何承擔自己選擇的責任?
預設答案: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承擔的責任;還要有勇氣憑借自己的經驗和智慧正確評估,做出合理選擇;我們一旦做出選擇,就應該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應負的責任;慎重承諾,堅決履行諾言。
【情境二】“ 我再也不想到這個地方來了。”離開敦煌的時候,樊錦詩暗暗對自己說。然而不到一年,她就食言了。1963年,樊錦詩畢業,在分配工作時,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人來北大,指名要之前來敦煌實習的那4個學生,其中就包括樊錦詩。樊錦詩的父親知道后,當即寫了一封長信讓女兒帶給學校和院里的領導,請求他們不要讓女兒去敦煌,因為他實在舍不得女兒去那么遠的地方受苦,希望北大可以為女兒重新分配工作。然而這封信卻被樊錦詩留了下來。“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她說。那一年9月,樊錦詩再一次來到了敦煌文物研究院,這一待便再也沒離開過。
【學習任務1】師生對話,小組合作交流。
教師提問:(1)面對分配的工作是去敦煌搞研究,樊錦詩是怎么做的?對你有什么啟示?(2)在當前的學習和生活中,有沒有不是你自愿選擇做的事?在今后,你會怎么對待這些不是你自愿選擇做的事?
預設答案:(1)樊錦詩沒有將父親寫的那封信交給學校,而是選擇去敦煌文物研究院任職,并再也沒離開過。雖然有些事情不是我們自愿選擇的,但是我們仍要自覺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們可能無法改變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位置,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待應該做的事情的態度。(2)有。但不抱怨,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把它們當作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扛在肩頭,改變自己對待應該做的事情的態度,就能把事情做出色。
【學習任務2】師生共同歸納總結。
教師提問:如何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
預設答案:不抱怨,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把事情做出色。
【情境三】隨著莫高窟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當地有人提出讓莫高窟上市,進行商業開發。樊錦詩立刻站出來表示反對,她說:一旦上市,莫高窟就變成了一棵搖錢樹,必定有人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不去考慮莫高窟將來發展的事,也不會考慮商業開發是否有利于壁畫雕塑的保護……為了更好地保護莫高窟,樊錦詩多方奔走,呼吁大眾關注莫高窟。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近年來先后公布實施。
【學習任務1】師生對話,小組合作交流。
教師提問:樊錦詩為了承擔保護莫高窟的責任做了哪些工作?樊錦詩為什么要這么做,有什么意義?
答案預設:她反對將莫高窟上市和商業開發,倡導和推動《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的公布實施,帶頭參與科研。樊錦詩為中華文明留住了根脈,保護了珍貴的壁畫,她身上的“莫高精神”成為一代代莫高窟人薪火相傳的力量源泉。
【學習任務2】師生共同歸納總結。
教師提問: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意義是什么?
預設答案:在我們的周圍,有許許多多履行社會責任并且不計代價和回報的人。正因為有他們敢于承擔責任,敢于擔當,我們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溫暖,更加充滿陽光和希望。
【情境四】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當中,“保護”成了樊錦詩最重視的工作,這份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境監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產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新。她首先提出了“數字敦煌”的理念——要用數字技術,讓更多的人看到敦煌,讓不可再生、無法永生的文物得以永存。雖已年過半百,她卻帶領敦煌研究院的成員建立數字中心,為每個洞窟、每幅壁畫和每尊塑像建立數字檔案,用數字技術讓莫高窟容顏永駐。2016年5月1日,“數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自此,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免費欣賞30個洞窟、10個朝代的高清圖像,實現全景漫游。
【學習任務1】師生對話,小組合作交流。
教師提問:樊錦詩為什么這么重視“數字敦煌”的建設?
預設答案:因為用數字技術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敦煌,讓不可再生、無法永生的文物得以永存。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履行責任的能力,勇于承擔責任。
【學習任務2】師生對話,小組合作交流。
教師提問: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該如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呢?
預設答案:努力學習,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維護班集體榮譽;孝敬父母、力所能及地承擔家務;遵守社會規則,維護公共秩序,關心社會發展。
【學習任務3】師生共同歸納總結。
教師提問:如何做負責任的人?
預設答案:我們一旦做出選擇,就應該義無反顧地擔當起應負的責任,并且不言代價與回報。雖然有些事情不是我們自愿選擇的,但是我們仍要自覺承擔責任,做到我承擔、我無悔。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素養,增強履行責任的能力,勇于承擔責任,在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的進程中書寫無愧于時代使命的壯麗篇章。
【情境五】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學習任務】師生齊讀,感悟青年責任與使命。
【小結升華】
青春成就夢想,使命呼喚擔當。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每一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一種角色都意味著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們一旦做出選擇,就應該義無反顧地擔當起應負的責任。讓我們一起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發揚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拿出實干加苦干的行動,讓青春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綻放光彩。
【板書設計】
【情景化綜合運用】為了與父母、老師溝通,聽聽他們對自己履行責任的看法。某學校八年級(1)班準備以“勇擔社會責任”為題,開展班級演講比賽。請你設計活動方案,并指出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建議】教師引導各小組共同商討比賽規則和評價標準,確定活動時間;啟動報名,審核報名材料;做好活動宣傳、邀請老師或家長觀看比賽;制定安全預案;等等。
本教學設計注重情境創設,選取了“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樊錦詩的故事為學習材料,通過樊錦詩的感人事跡啟發學生,一例到底,引導學生認識責任,并且理解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取得回報之間的關系。
在教學資源的選擇上,該教案貼近教材,貼近學生生活,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設置的問題能夠調動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亮點:
整個教學設計選用樊錦詩的真實事跡為議學情境,用“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這句話揭示了本課主題“做負責任的人”。議題探究部分,用樊錦詩扎根大漠半生、守護敦煌文明的系列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每一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一種角色都意味著承擔相應的責任,一旦做出選擇,就應該義無反顧地擔當起應負的責任。
通過真實故事情境引導學生看到樊錦詩身上負責任、熱愛國家的寶貴品質,拉近學生與榜樣的距離,激發學生向榜樣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崇敬榜樣,學習榜樣,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議題的設置要有統領性和思辨性等特征。好的議題能夠鍛煉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從而賦能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深度思考,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本教學設計中有總議題和三個子議題。總議題統領子議題,子議題呼應總議題。
議題一統領知識點“承擔責任需要付出的代價”“如何承擔自己選擇的責任?”;議題二統領知識點“如何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意義是什么?”“如何做負責任的人?”等;議題三統領知識點“青少年如何做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把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上升到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議題統領下的問題串構成了知識邏輯,學生在探究這些問題串的過程中培養了思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樊錦詩的故事富有生活氣息,事跡真實動人,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很容易與樊錦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從樊錦詩不同時期的事跡中,學生學習到了她身上的寶貴品質,她放棄大城市生活,扎根大漠半生,守護敦煌文明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了承擔責任的代價和回報,使他們敢于積極承擔責任,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點評人:本刊特約編委 王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