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克紅,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鐵路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發表于《人民文學》《人民日報》《中國作家》《詩刊》等報刊,入選百余種選本、選刊、年選。著有詩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說集等十余部。獲第八屆全國鐵路文學獎、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第四屆中國長詩獎最佳成就獎、第三屆奔流文學獎詩歌獎等。
20世紀80年代初,一場露天電影《紅牡丹》,給我留下深刻印記。雖然其中的故事情節現在已有些模糊,但那令人蕩氣回腸的主題歌《牡丹之歌》,卻常常在我耳邊縈繞:“啊牡丹,百花叢中最鮮艷,啊牡丹,眾香國里最壯觀。有人說你嬌媚,嬌媚的生命哪有這樣豐滿;有人說你富貴,哪知道你曾歷盡貧寒……冰封大地的時候,你正孕育著生機一片;春風吹來的時候,你把美麗帶給人間。”每次聽到這美妙的歌詞和優美動人的旋律,都會感到一次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禮。
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1983年春天,首屆洛陽牡丹花會開幕式在王城公園成功舉辦,牡丹迎來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我隨著絡繹不絕的游人來到王城公園,那是我第一次見到牡丹花,猶如被電擊了一般,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我一下子被姹紫嫣紅、艷若蒸霞的牡丹迷住了,那一株株千姿百態、爭奇斗艷的牡丹,紅的如火,灼灼生輝;白的似雪,冰清玉潔;還有恬靜典雅的姚黃,貴氣逼人的魏紫……這邊趙粉正綻露著迷人的芳姿,那邊豆綠又襲來沁人的馨香;一片片洛陽紅在顧盼中生輝,一株株貴妃插翠迷醉了游人……我一邊欣賞牡丹絕代的芳華,一邊尋覓著國色天香的詩韻。
“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牡丹天生麗質,容顏絕代,踏著春天的節拍,在四月里激情綻放,她花開無聲,馨香四溢,一顰一笑牽引著無數人的心。“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賞牡丹》中的詩句。庭院中的芍藥花雖然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雖說明凈,卻缺少熱情;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一旦綻放,便會轟動整個京城,令無數人為之興奮。詩中一個“動”字,情態畢現,使人穿越時空看到了當時萬人空巷、人頭攢動的生動賞花場面。唐代詩人徐凝的《牡丹》:“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將牡丹比作神女起舞,贊美牡丹的仙氣神韻。有哪個人不喜歡牡丹花呢,盛開時獨占了城中的美景。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嬌萬態如同燦爛的朝霞飛騰。而唐代詩人皮日休在《牡丹》中這樣寫道:“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牡丹開放,時值晚春,百花凋謝,落紅遍地,被人稱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卻亭亭玉立,一花獨放,開始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故詩人極力贊揚牡丹巍然獨立,獨香天下,是人間第一花香。
“洛陽自古帝王州”, 洛陽稱得上牡丹的福地,其山水風土的靈性和厚重的歷史文化使牡丹格外嫵媚。宋代歐陽修曾寫過一部專著《洛陽牡丹記》,這是中國第一部關于牡丹的學術著作。在宋代,洛陽牡丹可謂天下之冠,歐陽修說得好:“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科學研究發現,洛陽一帶的土質含有大量火成巖微量元素,這些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花木的生長,這也為歐陽修詩中的“地脈”做了很好的闡釋。洛陽不僅地脈水土適宜牡丹,對牡丹更是鐘愛有加,邵雍詩云:“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這就是洛陽人與牡丹特殊情緣的真實寫照。
在公園的一隅,幾株白牡丹兀自靜靜地盛開,冰清玉潔,芳馨襲人。這里游人相對稀少,春風輕拂下的朵朵白牡丹,潔白無瑕,搖曳生姿,層層疊疊的花瓣狀如云朵,超塵脫俗,綽約的身姿、絕世的容顏,盡顯雍容、富貴、端莊與絢麗,微風吹過,花香在鼻翼間繾綣,驚艷了時光,也溫暖了歲月。在花叢中,我還看到幾株紫黑色赫然綻放的牡丹,該牡丹胎綠而淺,枝上葉碧而細,花頭似墨剪絨,花瓣每有金星掩映,艷冠群芳……
我們一邊欣賞,一邊不停地拍照,把綻放的牡丹和美好的笑臉一起收進鏡頭、收進記憶里。
人們喜愛牡丹,與牡丹深邃博大的內涵和崇高完美的品格分不開。千百年來,民間有許多關于牡丹的神話傳說,最為人們熟知的,當數唐代女皇武則天貶謫牡丹花的故事:那是一個大雪飄舞的寒冬,武則天與上官婉兒等飲酒酣醉中下詔,明天游上苑,百花須盛開。次日,百花遵命紛紛盛開,唯獨上苑里的牡丹,置武后命令于不顧,沒有開放。此舉令武則天大怒,遂下令將牡丹放逐到洛陽,并施以火刑。牡丹雖遭此劫難,體如焦炭,面目全非,卻依然在凜冽的嚴寒中挺立,生命之火并沒有就此熄滅,而是涅槃重生。來年春風勁吹,牡丹開得更艷,被人們譽為“焦骨牡丹”。這就使洛陽這塊寶地,在唐以后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
這個傳說至今還在河洛大地流傳著,它寄寓了人們對牡丹勁骨剛心、不畏權貴的贊頌之情。其實,武則天深愛牡丹,為推廣牡丹種植及牡丹文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牡丹雖為“富貴花”,卻并不嬌嫩脆弱,她原來生長在莽莽群山中,近代因為森林面積日漸縮小,加上人們濫挖藥材,以至于野生牡丹只能在懸崖峭壁中頑強生長。在黃土高原干旱貧瘠的土地上,她仍然開出了絢麗的花朵。
流連在牡丹花叢間,常常被牡丹歷盡艱辛的磨難所激勵,牡丹給了人們直面人生的勇氣,無論人生有多少挫折和磨難,無論生命有多少失落和缺憾,重要的是她能從容迎接所有過往,一枝一葉把絢麗綻放,一園一圃把風雅奉獻。
自唐宋以來,牡丹成為吉祥幸福、繁榮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續。牡丹花開富貴,但這富貴卻來自貧寒;牡丹天生嬌艷,這嬌艷卻經過了千般錘煉;牡丹花期雖然短暫,卻在短暫的生命中盡情綻放,達到了一種美的極致,充分體現了高貴的氣質和優雅的風度。
洛陽牡丹,有著近千年的栽培歷史,如今洛陽牡丹種植數量1394個,10大色系,10種花型,全市有20個規模以上的牡丹觀賞園。洛陽牡丹不但以種植面積大和品種全著稱于世,更以其挺拔有致、花朵碩大艷麗而享有“甲天下”的美譽。每個品種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姚黃、魏紫、二喬、葛巾、洛陽紅、胭脂粉……洛陽,既是千年帝都,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又是牡丹花城,牡丹展現著儀態萬方的王者氣度,兩者琴瑟和鳴,奏出了一曲曲華彩的樂章。一年一度的洛陽牡丹文化節便是二者珠聯璧合的結晶!
始于1983年的牡丹花會,后來升格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已舉辦四十屆,成為洛陽極富特色的盛事,使洛陽這座古都成為開在牡丹里的錦繡之城。每年牡丹盛開時節,我都會邀請外地的朋友來賞花,感受洛陽日新月異的繁華和牡丹文化節的盛況。牡丹文化節已成為洛陽發展經濟的平臺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成為洛陽走向世界的橋梁。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是一場融賞花觀燈、旅游觀光、經貿合作與交流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經濟文化活動。
牡丹催生了人們心中的希望。每年牡丹文化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家紛紛慕名而來,領略國色天香的美艷,以花為媒洽談商貿事務。在牡丹盛開的季節,公園小區、街頭巷尾、道旁花圃,目之所及,牡丹花隨處可見,她以自己的高貴和大雅,笑迎海內外的賓客紛至沓來,人們爭相領略牡丹的風采。
牡丹是洛陽最甜美的笑容,她根植于洛陽的血脈,已開成一種文化。近年來,洛陽人早已不滿足牡丹單純的觀賞價值,巧妙地讓牡丹與現代科技聯姻,深度開發牡丹的文化內涵和經濟外延,無數創新的牡丹產品,如牡丹瓷、牡丹茶、牡丹畫、牡丹油、牡丹糕點等,以各種綽約風姿,從容走進尋常百姓家,備受人們的青睞。如果說溫室催花改變了牡丹春季開花的天性,那么,牡丹延續開發的產業鏈,卻讓人們在享用牡丹產品的過程中,感覺到一種妙不可言的美好。
自唐宋以來,牡丹一直被人們視為富貴、吉祥、幸福、美好、繁榮、昌盛的象征。宋哲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從此,牡丹與“富貴”二字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牡丹雍容華貴,端莊富麗,引發人們諸多聯想,派生出與之相關聯的文化象征意義,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內涵。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洛陽說過:“牡丹是我國的國花,它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我們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征。”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自己能夠富裕起來,牡丹,非常貼切地代表了改革開放的中國國泰民安,前程似錦的美好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追求。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尊繁榮昌盛,家重富貴平安,人喜幸福吉祥,這些特點和寓意,牡丹兼而有之。
正因為如此,在廣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上,人們在辛勤種植牡丹、精心培育牡丹、廣泛推廣牡丹的同時,也將牡丹雍容華貴、高尚不屈的優秀品格融入了自己的靈魂,并與中華民族的精神緊緊連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