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 莊雪 陳禎卿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學校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以校園特色活動法治文化節為依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多樣化的法治教育活動為主線,依托“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等平臺,不斷推進法治主題教育“六年一體化”實踐創新。
1.“課堂+”——常學常新添活力
法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進階性及實踐性,其貫通于初中和高中階段,在不同階段側重點有所不同。學校結合法治教育特點,從人員、載體、資源等方面積極推動“課堂+”建設,從傳統教學課堂擴展到社會大課堂,形成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教育合力,實現了課程育人與實踐育人的有機統一。
第一,專業引領,聚焦分層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科內容和學生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專家講座。例如,在高一年級,結合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民法典時代創新創業的法律風險防范”與“公司法和知識產權法”講座;在高二年級進行“國旗、國徽和國歌”和“法律是什么”講座;在高三年級,結合民法典的學習進行“民法基本原則及其意涵”的講座;初中年級進行“一邊是鮮花一邊是荊棘——少年與惡的距離”刑法學講座……系列講座對初高中法治教育進行了深度和廣度上的拓展,對法律條文進行了更加專業的解讀,對法治理念進行了更加深刻的闡釋,有利于學生對相關課程的理解和精修。
第二,實踐活動,賦能創新課堂開發。每年12月份,我們都會以“國家憲法日”為主題,開展系列法治教育特色活動,如憲法文獻線上云展覽、“學憲法、講憲法”演講比賽、憲法晨讀活動等。法治演講比賽是法治文化節的傳統活動之一。對演講者而言,法治演講比賽是提高法治素養的重要契機。選手們用堅定執著的聲音訴說著法律的莊嚴,用身邊的故事講述著法治的力量。比賽期間邀請大學演講專業人士和其他學科教師共同參與到培訓和評審工作中來,體現了學科融合的豐富性、整體性和創新性,從而提升法治教育一體化的質量與效果。
第三,家校共育,凸顯協同共建合力。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和北京教育資源,探索家長與博識“課堂+”路徑,家校共育促進法治教育發展。一方面,家長課堂走進校園,借助家長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幫助學生切身感受身邊的法治保護,從而激發學生的法治意識。另一方面,法治博識課走出校園,帶領學生到禁毒教育基地、法院博物館等地參觀學習,了解國家法治進程,實現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互聯互通。
2.“課程+”——走深走實求突破
學校以《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法治觀念”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的“法治意識”為依據,貫徹首都師大附中成達教育理念,從本校初高中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建立起“首都師大附中法治教育初高中一體化特色課程群”。
第一,以憲法課程為核心,注重核心素養導向。以憲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權利義務教育為重點,由憲法向民法典、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刑法等法律延伸,設計覆蓋初高中兩個階段,形成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層次遞進、結構合理、螺旋上升的“教-學-評”一體化法治課程體系。“基礎通修”夯實學科基礎,圍繞憲法法律,以初高中教材中法治知識以及習近平法治思想為主要學習內容;“興趣選修”以興趣為導向滿足差異性需求,對接多樣的法治課程,如“生活中的法律”“法律診所”等,巧用社會資源;“專業精修”設置“憲法與公民教育”“知識產權與公司法”等課程,實現學生對法律知識更高專業發展的目的;“自主研修”通過項目式學習,開展模擬法庭、圓桌法學社等,最大限度激發學生潛力,促使其綜合能力由量變轉向質變。
第二,以社會生活為本位,強化學科實踐成效。學校法治課程以學生已有和未體驗的豐富的社會生活為背景和素材,倡導學生在實踐中建構、鞏固、創新自己的法治知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二課“創新驅動發展”的教學中,借助學校青牛創客空間等實踐課程,讓教師與學生在自主研修中推動開展滲透知識產權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高中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教材“尊重知識產權”“自主創業 公平競爭”內容旨在帶領學生學習民法相關知識并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意識,同時開設學生公司選修課以及“聚創商社”學生社團,開展學生公司校園創業大賽,讓學生在體驗中收獲專業精修的成長與樂趣。
3.“平臺+”——提質增效建機制
法治教育一體化實施離不開良好氛圍的營造,更離不開相應展示平臺的搭建。學校立足學生實際,關注學生未來發展,積極探索法治教育的多樣化發展渠道,打造法治教育“大平臺”。
第一,線上線下一體化,打造雙輪驅動平臺。借助豐富的教學資源優勢,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以校內慕課平臺、中小學資源平臺、精品在線課程等為抓手,以一體化教材和特色活動為突破口,同步整合更新線上線下平臺,豐富創新法治教育形式,促進法治教育的“知行合一”。初高中從“線上線下”雙渠道雙平臺開展模擬小法考活動,激發了學生和家長等學習法律的熱情和積極性。此外,精心打造的微信公眾號品牌也擴大了學校法治教育成果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第二,大中小思政一體化,發揮引領示范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為此,學校借助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平臺,以北京市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為依托,與大學課題研究相結合,推動政策、研究和實踐的協同一體化。通過加強示范課程、進階研修、名師工作室、主題性實踐活動等平臺基地的建設,組建一體化教研團隊,促進教學研究機制、資源共享機制、交流合作機制的建立,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的法治育人大格局。
綜上所述,我們始終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多種需求,設計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活動,從初中到高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開展多樣化的法治教育實踐活動,推進構建校園協同育人的法治教育新格局。
本文系北京市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的初高中法治課程一體化實踐創新”(課題編號:XXSZ2022ZC66)階段性成果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