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兒肺動脈高壓的臨床癥狀與護理。方法:本次研究開始時間為2021年12月,結束時間為2022年12月,選取該階段我院接受治療的肺動脈高壓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共計60例,采用電腦抽號法作為分組方式,將其分為研究組、常規組,各30例,對研究組患兒實施綜合護理,對常規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兒接受不同護理服務后的差異性。結果:研究組患兒的動脈血血氣指標改善情況、SPAP指標水平控制情況均優于常規組,研究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SBP指標水平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新生兒肺動脈高壓患兒提供綜合護理,有助于改善患兒的血氣指標,控制患兒肺動脈血壓,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綜合護理;新生兒;肺動脈高壓;臨床癥狀;護理干預;應用價值
Clinical symptoms and nursing observation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neonates
LI Duan
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Hunan 41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nursing of neonatal pulmonary hypertension. Methods: The start time of this study was December 2021 and the end time was December 2022. A total of 60 cases of newborns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at this stag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routine group with 30 cases each,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was implemented for the children in the study group. The children in the routine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receiving different nursing service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improvement of arterial blood gas indexes and the control of SPAP indexe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SBP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 for newborn children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s helpful to improve blood gas index, control pulmonary blood pressure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Comprehensive nursing; A newbor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linical symptoms; Nursing intervention; Application value
現階段,新生兒肺動脈高壓是臨床較為多見的病癥。該病癥主要是指在新生兒出生以后,其循環系統由胎兒型過渡到正常型而出現的肺血管壓力增高的狀態,從而誘發一系列病癥,其中包括:低氧血癥等[1]。目前,臨床對此類患兒的治療措施主要圍繞降低患兒的肺血管壓力所開展,從而提高患兒血液中的氧含量,進而改善患兒的臨床缺氧癥狀[2]。由此所治療的患兒屬于特殊群體,故而為了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保障患兒的身體健康,需要加強對患兒的護理服務。既往,臨床所采用的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現已無法滿足患兒及其家長的需求。綜合護理則是通過對患兒的病情狀況進行分析,并以此作為依據為其提供全方位的護理服務,從而促進患兒的康復。因此,本次研究通過納入60例新生兒肺動脈高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現做出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以2021年12月作為研究開始時間,以2022年12月作為研究結束時間,選取該階段到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新生兒肺動脈高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電腦抽號法將其分為兩組,以研究組、常規組作為兩組的命名,對研究組的30例患兒應用綜合護理,對常規組的30例患兒應用常規護理。研究組,男16例,女14例,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40.37±0.64)周,出生體質量2537~2558g,平均出生體質量(2540.66±361.81)g; 常規組,男15例,女15例,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40.38±0.66)周,出生體質量2536~ 2559g,平均出生體質量(2540.65±361.84)g。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符合新生兒肺動脈高壓診斷標準的患兒;(2)均接受機械通氣治療;(3)患兒及其家長均知曉本次研究,并自愿加入該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先心病的患兒;(2)存在循環系統疾病的患兒;(3)分娩期間出現重度窒息的患兒。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為常規組的30例患兒提供常規護理,具體內容如下:護理人員應為其提供常規的心理護理、常規飲食護理等,同時為其實施病情監測,一旦發現患兒的異常情況,應及時聯系醫生,給予其針對性的處理。
1.2.2 研究組 為研究組的30例患兒提供綜合護理,具體內容如下:護理人員需要增加對患兒的巡視次數,并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同時,對患兒的血氣指標、循環系統指標均進行監測,并加以記錄,如若發現異常則需要立即反饋給醫生,便于醫生及時為其制定處理方案。幫助患兒保持平臥頭側位,同時將患兒的肩部進行墊高處理,并對患兒的上肢進行約束,同時保障患兒呼吸機管路順暢。間隔2h對患兒的呼吸道情況進行觀察,并在患兒出現呼吸道異常反應后加強對患兒的監察。同時,對其實施密閉式吸痰處理,在該階段需要注意患兒反應。如若患兒需要接受改善心功能的藥物的治療,則需要對患兒的血壓等指標進行觀察,保證用藥安全。除此以外,護理人員應及時安撫患兒家長,為其講述接受治療后成功的病例,提高患兒家長的自信心。同時,加強對患兒家長的健康宣教,其內容包括:引起疾病的原因、病情危害、臨床癥狀、護理內容等,提高患兒家長的認知。
1.3 觀察指標
1.3.1 組間患兒動脈血血氣指標對比 詳細記錄兩組患兒接受護理前后的動脈血血氣指標水平,其中包括:PaCO2、FiO2、SaO2、PaO2等指標。
1.3.2 組間患兒肺循環和體循環血壓對比 詳細記錄兩組患兒接受護理前后的肺循環和體循環血壓水平,其中包括:SPAP、SBP等指標。
1.3.3 組間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詳細記錄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其中包括:低血壓、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組間患兒動脈血血氣指標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兒的動脈血血氣指標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兒的動脈血血氣指標水平改善情況優于常規組,即:研究組患兒的SaO2、PaO2等指標水平高于常規組,研究組患兒的PaCO2、FiO2低于常規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組間患兒肺循環和體循環血壓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兒的SPAP、SBP等指標水平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兒的SPAP指標水平低于常規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SBP指標水平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組間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新生兒肺動脈高壓是指患兒在出生后因多種病因而造成肺血管阻力增高并超過體循環動脈壓力的病癥[3]。當肺循環壓力超過體循環壓力時,患兒會出現心房、動脈導管水平等向左血液分流的現象,從而引起患兒出現發紺等癥狀[4]。據臨床調查發現,新生兒肺動脈高壓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危險因素,其病死率高達50%。另外,引起新生兒發生肺動脈高壓疾病的原因較為繁多,并非一種病因所導致,其中包括:肺炎、繼發性窒息等[5-6]。由于該病癥較為危急,且一旦患病則會對患兒的生命造成威脅,為了縮短患兒的康復時間,需要加強對患兒的護理服務。既往,臨床通常采用常規護理服務,但是在臨床長期應用后發現,臨床護理效果并不明顯。綜合護理是臨床新型護理模式。該護理服務主要以患兒為中心展開一系列護理,從而促進患兒的康復。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加強對患兒的監護,并為患兒家長進行健康宣教等,提高患兒及其家長的舒適度,提升其配合度。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動脈血血氣指標提示:護理前,兩組患兒的動脈血血氣指標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兒的動脈血血氣指標水平改善情況優于常規組,即:研究組患兒的SaO2、PaO2等指標水平高于常規組,研究組患兒的PaCO2、FiO2低于常規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肺循環和體循環血壓指標提示:護理前,兩組患兒的SPAP、SBP等指標水平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兒的SPAP指標水平低于常規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SBP指標水平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提示:研究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知,為新生兒肺動脈高壓患兒提供綜合護理,有助于改善患兒的動脈血血氣指標水平,降低患兒的肺循環血壓水平,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維持體循環血壓正常。
綜上所述,對于患有肺動脈高壓的新生兒而言,在其患病后,其臨床癥狀主要以低氧血癥為主,對其進行護理時選用綜合護理干預,這種措施有助于改善患兒的動脈血血氣指標,控制患兒的肺動脈壓力,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臨床廣泛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牟杰.新生兒肺動脈高壓危險因素及預后研究[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21.
[2] 王巧紅,張新春,白亞飛.新生兒肺動脈高壓的臨床癥狀與護理觀察[J].貴州醫藥,2020,44(12):2006-2007.
[3] 袁晶惠.新生兒肺動脈高壓的臨床癥狀與護理觀察[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20(6):279-280.
[4] 李倩.新生兒肺動脈高壓的護理體會[J].健康必讀,2018(23):132.
[5] 董冰冰.集束化護理對新生兒肺動脈高壓合并肺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20,10(30): 89-91.
[6] 劉榮霞,田際兵,侯風珍,等.新生兒肺動脈高壓的臨床癥狀與護理觀察[J].養生保健指南,2021(3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