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鵬宇,晉 柱,張 衎
(1.海軍裝備部,四川成都 610000;2.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00)
多年來,通用接收機使用機械控制來調諧其頻帶,同時改變天線耦合、RF 級聯和振蕩器諧振電路的參數。最常見的形式是組合電容器,其使用單個軸的旋轉來改變每一級的調諧電容。除大量生產的家庭娛樂用接收機外,接收機采用具有基本相同結構的電容器。因為天線和級間電路通常使用具有耦合性質的線圈,每個線圈通常不同,諧振在工作頻率之上或之下,所以線圈的有效電感會隨著調諧頻率而略微變化。除了一些特殊情況,現代調諧元件一般都不可能是機械的,而是電調諧的變容二極管,因此在計算機的控制下,頻率變化可以快速實現。這種情況下,可變元件假設為電容器,但是也可以使用可變電感元件并適當改變電路來獲得類似的結果[1]。
IFM(Instantaneous Frequency Measurement,瞬時測頻),廣泛應用在數字式比相法瞬時測頻接收機中。采用了IFM 的接收機,具有結構簡單、偵查頻帶寬、分辨率高等優點。根據原理,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把頻率信息轉換為相位信息,然后轉換為幅度信息,或者將待測頻率信息轉換為幅度信息,通過測量幅度信息來獲得頻率信息,一般滿足“待測頻率—相位(差)—幅度—實測頻率”或“待測頻率—幅度—實測頻率”的測量過程。關鍵是頻率能產生不同幅度響應的模擬器件,幅度信息生成頻率信息的編碼電路或數字處理電路。核心部分是模擬器件組成。第一類瞬時測頻通常也可認為是模擬方法瞬時測頻;第二類是把待測信號進行采樣處理變成數字信息,然后通過對數字信息的處理、運算獲得頻率信息,一般滿足“待測頻率—信號采樣—數字測頻”的關系。第二類瞬時測頻通常也可認為是數字方法瞬時測頻。關鍵是采樣量化電路和測頻算法,核心部分是數字器件組成,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外場服務保障時,發現有7 個接收機內的瞬時測頻組件-5 V 電流異常,引起接收機報故。
本瞬時測頻組件采用干涉儀鑒相。通過延遲把頻率轉換為相位信息,再通過鑒相器將相位信息轉換為幅度信息,最后將幅度信息進行量化編碼輸出對應的頻率碼。
本組件采用了兩根延遲線,組件主要由相關器組件和編碼電路組成。相關器組件主要完成輸入射頻信號的延遲鑒相,輸出視頻信號;編碼電路對IQ 的視頻信號進行量化、編碼輸出頻率碼,其原理如圖1 所示。

圖1 IFM 組件
根據IFM 組件的工作原理和故障現象,建立故障樹如圖2 所示。

圖2 IFM 組件故障樹
(1)定位到編碼電路故障。編碼電路故障分析。測量出現故障的瞬時測頻組件-5 V 接口對地電阻為0.2 Ω,正常的組件-5 V 接口對地電阻為150 Ω。拆開發生故障的瞬時測頻組件,發現所有組件中編碼電路的電容C17 均出現了擊穿燒毀現象,從而導致模塊的-5 V 接口對地電阻很小。因此,基本確定是編碼電路故障。相關器組件故障分析。將相關器與編碼電路的所有連線去除,單獨檢測相關器組件各輸出信號,均輸出正常,說明相關器組件工作正常,故排除相關器組件故障的可能性。因此,可確定此次故障原因為編碼電路故障。
(2)定位到電容焊接反向。檢查故障印制板,發現印制板上C17 電容燒毀。根據該電容出現的擊穿燒毀情況,建立故障樹如圖3 所示。電容使用電壓超過額定電壓。編碼電路上C17 電容額定電壓為20 V,而該電容在編碼電路中功能為-5 V 濾波電容,遠低于20 V額定電壓要求,故可排除該故障原因。電容焊接反向。檢查故障印制板,發現印制板上燒毀的C17 電容焊接方向與印制板上絲印層所標識的極性相反,說明該電容一直處于反向使用狀態。經咨詢電容生產廠家,電容反向使用會出現擊穿燒毀的情況,基本上確定本次故障是由電容焊反所致。編碼電路其他部分故障。取下燒毀的C17 電容,在不重新焊接C17 電容的情況下,加電測試故障瞬時測頻組件,組件工作恢復正常,說明C17 電容燒毀故障不是由編碼電路其他部分故障導致。外部環境故障。重新按正確極性焊接C17 電容,瞬時測頻組件工作仍然正常,返分機、系統進行驗證,工作均正常,說明C17 電容燒毀也不是由外部環境所致。因此推斷本次故障原因為C17 電容焊接反向。

圖3 編碼電路定位故障樹
將擊穿更換下的損壞C17 電容重新更換到返修正常的瞬時測頻組件上,組件故障現象再次復現,與返修前一致,問題能夠得到穩定復現。因此確定本次故障原因為電容焊接反向。
檢查故障印制板,發現印制板上燒毀的C17 電容焊接方向與印制板上絲印層所標識的極性相反,說明該電容一直處于反向使用狀態。C17 電容為有極性固態鉭電容。在編碼電路中,在C17 電容焊反時,給電容施加的反向電壓為-5 V,超出器件手冊要求的極限值。鉭電容存在正負極性,器件手冊中所給值為經過驗證后的無故障值。在實際情況下,器件有較大冗余量,保證鉭電容可以承受一定的反向電壓(反向電壓由電容設計、制作工藝、材料特性等因素綜合決定,不同的電容可能會有差異),在給電容施加反向電壓后,電容不會立即被擊穿。鉭電容是用稀硫酸等配液做負極,金屬鉭做正極,鉭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做介質制成[2]。鉭電容的介質層是陽極金屬在電解液中氧化而成。生成的介質薄膜在外加電壓的作用下,會產生熱量,容易產生電阻率很高的氧化物。從而修復了氧化膜中存在缺陷、裂痕等疵點,即具有自愈作用。這種獨特的自愈作用,保證了鉭電容的長壽命和可靠性的優勢。鉭電容的陽極塊具有微孔結構,單位體積內電容量特別大,比容量高,特別適宜于小型化電路板。
鉭電容器能方便地獲得較大的電容量,具有單向導電性,即所謂的“極性”。應用時須按電源的正、負方向接入電流,電容器的陽極(正極)接電源“+”極,陰極(負極)接電源的“-”極。如果接反了,電容器不僅發揮不了作用,而且漏電流很大,短時間內芯子就會發熱,破壞氧化膜,隨即失效,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根據鉭電容內部材料特性,鉭電容在非擊穿情況下,反向聯接可近似為一個電阻(而且該電阻值還會隨著使用溫度變化而變化,類似于一個溫敏電阻)。在使用過程中,反向電流未超過擊穿電流時,鉭電容器內部未完全擊穿,但是會對電容器內部電極膜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單次損傷較小,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而累計,導致反向內阻逐漸變小,直至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反向電流超過擊穿電流的情況,鉭電容完全擊穿燒毀。檢查編碼電路的設計文件發現,PCB 文件對C17 電容的極性標識與裝配圖對該電容的極性標識相反。PCB 文件是正確的,裝配圖是錯誤的,印制板裸板是根據PCB 文件進行加工,印制板絲印層的極性標識是正確的。按照工藝要求,印制板裝配是以裝配圖作為依據(圖4),因此,裝配圖電容極性標識錯誤,則會導致電容焊反。

圖4 電容C17 極性標注對比
追溯設計文件錯誤的原因:該印制板在印制板設計師對圖紙進行了更改,當時更改原因是FPGA 換型后需增加上拉電阻R157,在此次更改中誤將裝配圖中電容C17 極性標識錯誤。因此,編碼電路在圖紙更改時,裝配圖中誤將電容C17 極性標錯,導致該電容焊反燒毀,從而引起瞬時測頻組件故障。
(1)更改措施驗證。重新焊接故障電容后,組件工作恢復正常,返回分機、系統后進行驗證,故障未再復現,說明更改措施有效。
(2)對編碼電路的裝配圖進行更改。
(3)開展影響性分析。系統的電源模塊最大輸出電流為2.4 A,具備短路保護功能,當輸出電流在達到2.8 A 左右(115%最大輸出電流)時,會進行限流。因此在瞬時測頻組件-5 V 電流增大后,電源模塊不會對系統造成影響。另外電源板在+28 V 電源輸入端設計有斷路器,這是第二重防護措施,可以在分機出現短路大電流時切斷系統供電端和分機的聯系,防止對系統造成影響。分機內部供電電源板中DC-DC 電源模塊具備短路保護功能,當出現-5 V 電流超過2.8 A 情況時,DC-DC 模塊會進入保護狀態,輸出電壓為0 V。實際測試時,當分機出現故障后,發現電源板2 輸出的-5 V 電源輸出電壓為0 V,與設計要求一致。
(4)對于在制品,需全部檢查瞬時測頻組件上編碼電路C17 鉭電容的焊接方向,對于焊接反向的按工藝要求更換鉭電容,焊接方向按照正確方向焊接,并重新進行各項指標測試。對于已制品,企業準備備件,根據外部需求和故障批次對已交付產品進行分批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