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明
(青島特殊鋼鐵有限公司,山東青島 266000)
干熄余熱焦鍋爐是干熄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工藝流程如圖1 所示,N2(惰性氣體)在干熄爐中冷卻紅焦后,經一次除塵過濾后進入余熱鍋爐,經鍋爐系統降溫后進入二次除塵系統除去細小顆粒,再由循環風機鼓入干熄爐冷卻紅焦。鍋爐在N2冷卻過程中吸收熱量,產生蒸汽用于發電[1]。爐管內走水、汽,爐管間走循環氣體。當爐管破損后,漏出的水或汽隨循環氣體進入干熄爐,與紅焦發生水煤氣反應,造成循環氣體中H2和CO 含量急劇上升,若不采取相應的措施,將會發生爆炸事故,嚴重影響干熄焦的安全穩定生產。
圖1 干熄焦系統工藝流程
青島特鋼焦化廠干熄焦余熱鍋爐型號為Q290/950-114-10.3/540,2016 年投入使用,2021 年發生過多次爆管事故,分別在吊掛管、二次過熱直管段、一次過熱管直管段發生爆管事故,尤其在一次過熱器段鍋爐管的損傷較為嚴重,本文重點對一次過熱器的損壞原因進行分析。
造成干熄焦鍋爐爐管破損的原因很多,有鍋爐設備本身和生產操作不當等原因,也有外部條件的原因,主要包括3 個方面:①管材本身材料問題或焊接工藝問題引發;②管材受熱不均造成的超溫爆管(包括短期超溫和長期超溫兩種);③管材內部或外部結垢腐蝕、磨損引起[2]。
一次過熱器爆管位置見圖1,距離西側水冷壁約1.5 m 處,根據循環氣流走向分析,損壞的位置為氣流流速較快的區域,整根管子已經破裂、彎曲扭結(圖2)。
圖2 一次過熱管損壞情況
爆裂口長度170 mm,寬45 mm,管壁原厚度4.5 mm,爆裂口處管壁厚度僅為0.86 mm,未爆裂處管壁減薄位置厚2 mm。對其進行化學成分、金相組織、掃描電鏡分析,分析部位如圖3 所示,對管道內外表面進行形貌及成分分析。
圖3 爆裂爐管試樣取樣位置
(1)將一次過熱器鍋爐管(12Cr1MoVG)試樣進行光譜分析,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一次過熱器爐管化學成分 wt%
光譜分析結果顯示,管道五大元素及Cr、Mo、V、Ni、Cu 含量均符合國家標準GB/T 5310—2017《高壓鍋爐用無縫鋼管》中有關12Cr1MoVG 化學成分的要求,AS、Sn、Pb、Sb、Bi 含量無異常。一次過熱管化學成分正常,排除材料缺陷引起爆管。
(2)對樣品進行維氏硬度檢測,結果見表2,硬度符合國家標準GB/T 5310—2017 的要求。
表2 12Cr1MoVG 維氏硬度(HV 0.5)
(3)金相組織。使用金相顯微鏡對爆裂部位和正常部位進行檢驗,結果見表3、圖4。
圖4 金相組織
正常部位管道的外表面有很厚的氧化皮(290 μm)和脫碳層(63.85 μm),內表面脫碳層厚度為161.54 μm,組織為鐵素體+珠光體(部分球化),晶粒度為9 級;爆裂位置外表面無明顯氧化皮和脫碳層,內表面脫碳層厚度為227.43 μm,組織為鐵素體+珠光體(部分球化),晶粒度為9 級。正常位置帶狀組織如圖5 所示,內表面級別為1.0 級,外表面為0 級。
圖5 帶狀組織
組織、非金屬夾雜、脫碳層厚度和晶粒度均符合標準GB/T 5310—2017 的要求。
綜合以上鍋爐管材料分析可以得出,爆管的原因不是由材料缺陷引起。
采用SEM+EDS 對腐蝕產物形貌觀察及成分分析,內表面為金屬色,無腐蝕,外表面有腐蝕產物,腐蝕產物部分已成塊脫落(圖6)。
圖6 爆裂位置腐蝕產物形貌
爆裂位置內、外表面及正常位置外表面的腐蝕產物成分見表4,爆裂位置外表面的腐蝕物中硫含量為9.10%,較正常位置的高出很多。
表4 爆裂位置內、外表面及正常位置外表面的腐蝕產物成分
根據Fe 與S 化學特性,在600 ℃高溫條件下,易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黑色固體FeS,反應式如下:
根據鍋爐運行工況,過熱管外部介質為循環氣體(N2≥78%,H2≤3%,O2<1%,CO<8%,CO2>14%,SO2含量2000~3000 mg/m3)及少量的粉末,溫度700~900 ℃,可以看出Fe 在此工況下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爐管表現為S 腐蝕,由于不斷的沖刷腐蝕,導致管道外壁減薄。
圖7 為鍋爐管橫截面圖,可見有一側的外管壁明顯減薄,僅為2 mm(正常管壁厚為4.5 mm),經確認該側即為管壁爆裂的一側,也是外部循環氣體直吹的一側。
圖7 鍋爐管橫截面
鍋爐管外壁脫落物較為致密,電鏡形貌如圖8 所示,成分見表5。可以看出,脫落物外表面的硫含量明顯高于內表面。可以推斷外部循環氣體中的硫是導致鍋爐管外壁腐蝕的主要原因。
圖8 鍋爐管外壁脫落物電鏡形貌
鍋爐管內壁光滑,無雜質,直徑無增大現象,排除內壁腐蝕或結垢問題,故不對水質進行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鍋爐管失效的主要原因是在余熱鍋爐內循環氣體的作用下,鍋爐管外壁產生硫腐蝕,在氣流的沖刷作用下腐蝕層逐步加深,導致爐管外壁減薄,最終在變薄的位置破裂,產生爆管現象。
由于一次過熱管大面積出現減薄現象,減薄的部分需要全部更換,工作量較大,施工空間狹小,鍋爐關閉后干熄爐工況波動較大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為保證安全,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搶修。當下全部更換不具備條件,故在保證強度安全的條件下,對損壞較嚴重的管子進行更換,通過對管子進行強度校核方式,理論計算得出具體臨界壁厚值,確定管子是否需要更換,壁厚低于該值時則進行更換,高于該值時暫不處理,計算過程如下:
根據GB 50316—2008《工業金屬管道設計規范》管子的理論厚度計算:
考慮臨時監護使用,不考慮腐蝕余量,則管子的最小壁厚:
式(1)、式(2)中,p 為計算壓力,取值為11.9 MPa;DW為管子外徑,取值為38 mm;[σ]為許用應力,在介質溫度470 ℃、壁溫520 ℃時,取值為98 MPa;φh為焊縫減弱系數,無縫鋼管取值為1;m 為鋼管厚度負偏差與取用壁厚百分比,按GB 5310—2017《高壓鍋爐用無縫鋼管》,取值為10;C1為腐蝕減薄附加厚度,取值為0.5;C3為設計計算鋼管厚度負偏差附加厚度,由C1計算可得。
經計算,δmin=2.48 mm。選取壁厚2.5 mm 為臨界值,選擇所有管束的沖刷面作為檢測點,采用拋光機打磨表面,露出金屬光澤后,用超聲測厚儀測量厚度,厚度低于2.5 mm 的管子全部進行緊急更換,同時做好各項監護運行的措施,管子更換后余熱鍋爐正常運行,3 個月內未發生異常情況。
為徹底解決該隱患,須對一次、二次過熱器進行整體更換,根據分析結果和現場實際檢測情況,結合腐蝕機理,一次過熱器的材料由12Cr1MoVG 改為TP321h,同時氣流沖刷面增設316L 不銹鋼鱗片,兩種過熱器已在大修期間完成整體更換,檢修至今運行效果良好。
通過檢測分析得出:干熄焦余熱一次過熱器(材料12Cr1MoVG),在含硫高溫循環惰性氣體沖刷作用下易發生硫化腐蝕,嚴重影響過熱器的使用壽命;一次除塵不具備脫硫條件時,需更換過熱器材料或縮短使用周期,杜絕爆管事故的發生。本文通過現場工況分析、備件材料分析、理論計算和現場實測等,找出故障的根本原因,實現了故障的緊急處理和徹底處理,可為同類型的故障分析及干熄焦余熱鍋爐設計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