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富榮
樂安縣中醫院,江西 樂安 344300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代謝性骨病,可導致患者平衡能力下降,跌倒風險增加,并發脆性骨折。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骨質疏松癥已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西醫治療骨質疏松癥除了對基礎疾病對癥治療外,還口服抗骨吸收藥、促骨形成藥等,可有效改善骨質疏松,但亦有著諸多不良反應,如雌激素類藥物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雙膦酸鹽類藥物易引起胃腸道不適等[1-2]。因此,尋找更優的方法治療此病一直是臨床工作者探究的熱點。筆者根據骨質疏松癥多虛多瘀,以瘀為標,以虛為本等病機,主張采用補腎壯骨、活血行氣祛瘀之法治療。故筆者在利塞膦酸鈉片的基礎上聯合骨堅湯治療骨質疏松癥,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樂安縣中醫院康復科就診的74例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為研究對象,運用信封法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每組各3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骨質疏松癥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骨質疏松性骨折診療指南》[3]擬定:存在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等不適,經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別、同種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2.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松,骨密度常用T-Score(T-值)表示,即T-值≤-2.5。
1.2.2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診斷學》[4]和《中醫藥防治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專家共識(2015)》[5]中骨痹的診斷標準,且辨證為腎虛血瘀證。主癥:腰脊刺痛,腰膝酸軟;次癥:下肢痿弱,行走困難,耳鳴,時有失眠,腳手心熱等;舌脈象:舌質淡紫,脈細澀。主癥必備+1項以上次癥,結合舌脈即可診斷為骨質疏松。
1.3 病例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2)均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3)年齡>60歲;(4)近3個月未使用抗骨質疏松、含雌激素等影響骨代謝的藥物;(5)患者認知正常,基本溝通交流無障礙;(6)均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病例排除標準(1)存在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可能影響骨代謝的疾病;(2)心、腦、肝、腎等功能異常;(3)對骨堅湯、利塞膦酸鈉片中已知成分過敏者;(4)依從性差。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利塞膦酸鈉片(蕪湖華信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80127),餐前30 min溫水送服,每次1片,每天1次。聯合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骨堅湯,具體藥物組成:黃芪20 g,熟地黃、杜仲、山茱萸、骨碎補、牛膝及川芎各10 g,丹參9 g,三七粉(沖服) 5 g,鹿角膠(烊化)、甘草各3 g。由樂安縣中醫院中藥房統一代煎,每袋250 mL,早晚各溫服1袋。兩組患者均以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6.1 中醫證候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按照癥狀嚴重程度即無、輕度、中度及重度對2項主癥(腰脊刺痛、腰膝酸軟)和1項次癥(下肢痿弱)進行評估,主癥分別計0分、2分、4分、6分;次癥用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
1.6.2 骨密度采用Hologio公司生產的雙能X骨密度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L2-4(取L2-4平均值)和股骨頸骨密度。
1.6.3 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1,離心 5 min,取上層清液置于-20 ℃冰箱內保存,待檢。UniCel DXI 800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2水平。
1.7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對臨床癥狀和骨密度進行評估。顯效:疼痛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治療后骨密度較治療前增加>2%;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治療后骨密度增加1%~2%;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治療后骨密度增加≤1%。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腰脊刺痛、腰膝酸軟和下肢痿弱等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聯合組低于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腰椎L2-4和股骨頸處骨密度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聯合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比較
2.3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E2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后E2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聯合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 E2水平比較
2.4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聯合組有效率為94.59%,對照組有效率75.68%,聯合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骨質疏松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系統疾病,可分為原發性、繼發性以及特發性三類。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以生理性退行性改變為主要臨床表現;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多由藥物和疾病引起;特發性骨質疏松癥好發于青少年,且大多有家族史。本病初期多無明顯臨床表現,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出現腰背部疼痛、身高縮短、駝背、脆性骨折等。本次研究所選對象均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西醫常采用鈣劑、維生素D、雙磷酸鹽、雌激素等藥物治療,可取得不錯療效本研究中對照組使用的利塞膦酸鈉片屬于第三代二膦酸鹽類藥物,通過抗骨吸收作用,增加骨密度,從而達到防治骨質疏松的目的[7-8]。在一項動物實驗中發現[9],利塞膦酸鈉片可以通過調控骨質疏松性骨折大鼠股骨組織中B淋巴細胞瘤-2基因及其相關的X蛋白表達量,抑制股骨細胞凋亡,從而改善大鼠生物力學強度、骨組織形態學和骨密度。此外,利塞膦酸鈉片還能抑制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成脂分化,降低骨髓內脂肪含量,并抑制脂肪細胞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的表達以及破骨細胞的生成和功能發揮[10]。
骨質疏松癥屬中醫學“骨痹”“骨痿”等范疇,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三點:(1)腎乃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實則骨有生氣。增齡、天癸竭等原因均可導致腎精虧虛,骨枯髓減發為本病。誠如《千金要方》所言:“腎應骨……若腎病則骨極,牙齒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腦髓酸。”又如《醫精·經義》云:“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可見骨質疏松癥與腎關系密切[11-12];(2)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虧損則氣血不足,難以滋腎養骨,使骨骼骨髓生長受限而致骨質疏松癥[13-14];(3)骨質疏松的發生離不開臟腑功能的變化,氣血又由臟腑化生而輸布全身,氣血的變化不僅能反映臟腑功能變化,也能反映骨質疏松的致病機理。在骨質疏松的發展過程中,氣滯血瘀是導致腰背部疼痛的主要原因。
筆者在臨床診療中發現,就診患者以腎虛血瘀型較多,根據上述病機采用具有補腎壯骨、活血化瘀之功效的骨堅湯治療[15-16]。骨堅湯乃科室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經驗方,自使用以來取得較好效果。從方中單味藥來看,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神農本草經》有曰:“杜仲,補中,益精氣,堅筋骨。”熟地黃乃臨床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核心藥物之一,可大補五臟真陰,大補真水,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作用[17]。二藥同為君藥,相須為用,可扶正固本。山茱萸溫而不燥,補而不峻,功在補肝益腎,與熟地黃配伍可用于治療腰酸耳鳴等癥;骨碎補溫腎壯陽、強筋健骨;牛膝不僅補肝腎、強筋骨,還能逐瘀通經,引血下行;鹿角膠乃鹿角經水煎煮,濃縮制成,為血肉有情之品,功善溫補;黃芪補氣行血通痹。上述五藥共為臣藥。佐之以丹參、三七、川芎,以行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甘草為使藥,益氣同時可緩和諸藥。縱觀全方,補腎壯骨與益氣活血并舉,化瘀與通絡止痛互存,補而不滯,通而不傷絡。動物實驗表明[18-19],杜仲能夠調節氧化應激、氨基酸代謝等,有效成分杜仲總黃酮可以抑制去卵巢大鼠骨組織的骨密度水平降低,減少骨礦物質、骨膠原的丟失。邢蘊蘊等[20]研究指出,杜仲能夠促進骨細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細胞生成,同時還能夠減小炎癥因子對骨破壞的誘導。熟地黃中含有糖苷類、氨基酸類、環烯醚萜苷類和多種微量元素,其水提取物可以促進抗體產生、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以及嗜酸性粒細胞的活化,有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21]。同時,還可以阻斷ERK1/2信號通路,抑制炎癥反應。此外還具有抗氧化、調節膽堿能神經與受體表達、抗腫瘤等多重作用[22];山茱萸的有效成分山茱萸總苷能夠影響骨質疏松模型大鼠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功能,使骨重建向成骨方向轉變[23]。網絡藥理學研究[24-25]指出,骨碎補能從氧化應激、免疫、增殖等多種路徑調控成骨細胞、破骨細胞、免疫細胞等,進而延緩骨質疏松進展。鹿角膠具有抗骨質疏松、乳腺增生、衰老等多重作用[26]。丹參具有抑制細胞凋亡、促進神經再生、抗氧化應激等作用[27],有效成分丹參素可以促進大鼠骨細胞分化,減少骨量流失,提高骨密度,預防骨質疏松[28]。本研究顯示,聯合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骨密度及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利塞膦酸鈉片基礎上加用骨堅湯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可提高患者骨密度和臨床療效,緩解疼痛等癥狀。許多研究認為[29-30],E2、雌三醇等雌激素對調節骨代謝有直接作用,其含量下降,可導致骨吸收活躍,骨量下降,骨的脆性增加。其中又以E2活性最強,故選取此指標進行研究。聯合組治療后E2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骨堅湯可通過上調E2水平發揮骨代謝調節作用,這可能是其作用機制之一。
綜上所述,骨堅湯聯合利塞膦酸鈉片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療效確切,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骨密度水平,調節雌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