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李宸芮,吳毅明
1.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2.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3.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8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年及老年群體發病率較高的關節疾病之一[1],由于其高發性,嚴重妨礙生活品質[2]。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膝骨關節炎患病率也逐年攀升[3]。在中晚期,患者可能需采取手術重建,但這一方法不僅費用昂貴,還有明顯痛苦,導致患者難以接受[4]。因此,在經濟和社會層面,探索一種安全有效、經濟實惠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意義。治療這一病證時,口服非甾體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臨床指南中是明確推薦的方案,能夠抗感染并緩解患者疼痛[5-7],該類藥物具有顯著的不良反應,特別是對于胃腸功能較差的中老年患者并非理想選擇[8]。中醫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方法很多,其中傳統的針灸療法仍然是重要的治療手段[9]。在前期大規模的臨床治療實踐中,筆者觀察到“膝髖同治”針刺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顯著,經濟成本較低,不良反應較少,患者依從性較高且收效較快。因此,本研究觀察“膝髖同治”針刺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從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2023年1月至2023年8月的就診患者中,篩選出有臨床癥狀且經過影像學確診為膝骨關節炎的56例患者。通過使用計算機簡單隨機化技術,將預估的樣本數量輸入SPSS18.0統計軟件,生成一系列隨機種子和數字,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分組,然后把這些結果轉換為一張張卡片,放在一個不透明的信封中,并且嚴格地保存起來。在實施臨床試驗時,應當依次打開相關信封,并按照隨機卡片上的指示將樣本分為不同的組別,隨機分配結果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28例。對照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 50~69 (59.12±3.08)歲;病程(3.2±1.3)年。治療組男14例,女14例;年齡50~70(59.15±3.21)歲;病程(3.4±1.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根據1995年《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對骨痹的診斷標準,患者表現為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順暢,或者疼痛在身體部位游走不定,甚至有關節劇痛,腫脹、僵硬、形態發生變化。
1.2.2 西醫診斷標準依據《骨關節炎》[11]中診斷標準,包括以下方面:(1)近1個月內出現反復的膝關節疼痛;(2)X射線檢查(站立或負重位)顯示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3)年齡大于50歲;(4)晨僵時間短于30 min;(5)在活動時有骨摩擦音。診斷須在診斷標準(1)的基礎上滿足(2)(3)(4)(5)條中的任意兩條。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膝骨關節炎中西醫診斷標準者;年齡50~70歲;患膝既往無功能障礙史;自愿參加研究,同意治療計劃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病例排除標準不符合診斷標準者;膝骨關節炎晚期嚴重影響功能,必須置換者;既往有膝關節外傷史或手術史者;膝骨關節炎源于結核、腫瘤、骨髓炎等繼發因素的患者;同時確診為嚴重心腦血管和造血系統疾病的患者;對針刺治療感到不適的患者。
1.5 病例剔除標準受試者不配合治療者;受試者于治療時期接受另外治療方案治療。
1.6 病例退出標準針對個體病情惡化、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的狀況,醫生將依據專業判斷迅速中止相關臨床研究;如果患者患有多種疾病,包括慢性疾病、復雜的心血管疾病,應考慮暫停該受試者的干預;若受試者本人拒絕再次接受實驗,研究人員會根據其要求,決定是否終止該患者的實驗。
1.7 病例終止標準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在臨床試驗過程中存在重大偏差,無法準確評估治療的有效性。
1.8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塞來昔布膠囊(四川國為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203356,每片0.2 g)口服治療,每次1片,每天1次,共治療2周。
治療組給予“膝髖同治”針刺療法治療。采用0.3 mm×40.0 mm的毫針,穴位組成:髀關、陰廉、風市、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采用提插捻轉法,使之得氣,留針30 min,每天治療1次,共治療2周。
1.9 療效判定標準臨床治愈:患者的膝痛和腫脹完全消失,在行走和上下樓梯、蹲起時均未感到不適;顯效:在靜息狀態下完全沒有疼痛和腫脹,即便活動時偶爾感到輕微疼痛,但在行走過程中完全沒有疼痛感,蹲起狀態不適感較輕,且不會對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任何影響;有效:膝痛時有時無,行走時仍然感到輕度疼痛,上下樓梯稍感不便,蹲起狀態能感到輕度疼痛,膝部活動略受限制,活動度仍存在一定受限;無效:患者膝部的疼痛、腫脹和活動時的活動度、不適感并沒有得到顯著的緩解,無法進行蹲起運動。
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n×100%
1.10 觀察指標運用西安大略大學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評分量表對患者治療后的三項主要指標(即關節疼痛、僵硬和活動性不足)進行評價,以反映病情的嚴重性和治愈率。該量表的得分越低,說明病情的病情就會更加嚴峻。
使用膝骨關節炎指數評定治療前后患者膝關節功能,其中有7項指標,分別計0~6分和0~14分,以反映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的變化情況。當分數<5分時,表明情況較輕;當分數≥5分時,則表明情況較中等;當分數≥8分時,則表明情況較嚴重;當分數≥11分時,則表明情況極其嚴重。
1.11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軟件完成數據分析,將實現正態分布的組間均值進行方差齊性分析,并采取獨立樣本t試驗來驗證不同組之間的差異。如果需要研究治療前后的變化,可以采取配對t檢驗比較。通過χ2檢驗,探究不同組之間的差異,并將P<0.05作為衡量這種差異是否具有重要性的指標,而α值則被設定為0.05。對于有效率、組成比以及計數資料的構成比,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2.1 兩組KOA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KOA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KOA患者WOMAC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KOA患者WOMAC 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KOA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KOA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 評分比較 分)
KOA的進行性發展受年齡因素影響,對于后期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常需要進行手術置換,還需伴隨長期的康復功能訓練,這對患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12]。因此,在KOA的早中期及時進行診療對于維持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非甾體抗炎藥是一種有助于減輕炎性前列腺素的藥物,這些藥物具有獨特的抗感染作用,有助于降低炎性前列腺素的含量,從而達到減輕炎性炎癥的目的[6],但是,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會導致一些不良反應,因此,有必要進行更多的臨床試驗,來確保藥品的安全性[8]。豐富的文獻表明,針灸治療早中期膝骨關節炎有顯著的療效,且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13]。因此,本研究比較針灸中的“膝髖同治”方案在早中期KOA治療中的效果。我國古代醫學典籍中對于膝骨關節炎的相關記載較為豐富,總體歸納為以正虛為本,外感為誘因。在針刺治療中,針刺感直通病灶,有助于改善肌肉攣縮,通絡止痛,有效減輕因炎性因子刺激導致的疼痛及關節受限[14-15]。髀關、陰廉、風市、梁丘、血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等穴位分布于人體髖部及膝部周圍。從解剖學角度分析,髀關位于股直肌近端,是股四頭肌的重要組成結構,與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共同形成髕韌帶,對膝蓋的穩定性至關重要。陰廉位于長收肌近端,恥骨結節下方,屬于大腿內側肌群,而風市位于髂脛束后緣,連接髖部和脛骨,能保持膝蓋穩定性。梁丘和血海穴位于股四頭肌近膝關節止點處,常在KOA病程較長的患者身上出現肌肉萎縮,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在此觸及條索狀結節。針刺這兩個穴位有助于改善股四頭肌狀態,增強肌肉力量,同時具有消炎通絡的效果。陰陵泉位于比目魚肌的起始部分,距離脛骨后緣不遠,周圍環繞著大隱靜脈、膝部動、靜脈,這些血管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組織結構,他們之間的連接使陰陵泉成為膝周組織增生及鈣化的重要病灶。在急性期,該處常出現腫脹和疼痛,針刺該穴位可改善膝周微環境,減輕膝關節周圍的炎性水腫,有助于改善膝周的病理損傷。陽陵泉位于腓骨長肌、趾長伸肌和脛骨前肌的起點處,是小腿肌肉運動的關鍵解剖部位。基于中醫學的觀點,筆者采用“膝周穴位”和“遠部取穴”相結合的治療方案,以體現“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治療精髓[16],通過刺激膝關節遠近穴位達到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目的。《針灸聚英》中提到:“梁丘兩穴,治鶴膝風,膝頭紅腫,冷痹伸屈不得。”梁丘為胃經郄穴,承載著豐富的氣血流動。足陽明胃經貫穿多氣多血之地,展現出了其豐沛的氣血循環特性,刺激梁丘穴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金針梅花詩鈔》云:“緣何血海動波瀾,統血無權血妄行”,血海不僅能夠促進氣機流通,還能夠明顯改善KOA患者病情。《難經》載:“筋會陽陵泉,筋病治此”,提示足少陽膽經合穴、八會穴之筋會陽陵泉,可舒筋活絡,治療膝周疾患。陰陵泉穴源自《靈樞·本輸》,屬于水的五行,是除濕的重要穴位,針刺陰陵泉可達到散寒除濕、通絡止痛的效果。近年來,“膝髖同治”理論在臨床KOA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
除了近部取穴,本療法還結合了下肢遠端的三陰交穴以及髖部周圍的髀關、陰廉、風市等穴位。三陰交穴出自《針灸甲乙經》,為太陰、厥陰、少陰的交匯點,通過刺激該穴補益脾腎、強健筋骨,從而達到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目的。《針灸大成》記載:“風市,主中風腿膝無力,麻痹。”陰廉屬足厥陰經,針刺可活血通絡,理氣止痛。髀關出自《靈樞·經脈》,屬足陽明胃經,《經穴命名淺解中記載》:“通內達外之處為關,膝上大骨名髀,上端為杵,穴適當二者交關之處”。《針灸甲乙經》記載:“主治膝寒痹不仁,不可屈伸”。
綜上,對于膝骨關節炎患者而言,通過遠近穴位的配伍和采用“膝髖同治”針刺療法,可以協調氣血運行,增強脾胃功能,排除濕邪,促使筋骨舒展,強化骨骼結構,提高膝關節穩定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同時具有抗感染和止痛效果,以達到治療的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