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明,鄧鑫
上栗縣人民醫院,江西 上栗 337009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且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導致椎間盤纖維環出現破裂的情況,使髓核組織突出,壓迫并刺激相鄰的脊神經所致[1-3]。患者患病后腰部會出現明顯疼痛感,且從腰部至足背部呈發散性疼痛,下肢會出現麻木感,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4-5]。臨床上常采用腰椎牽引治療,利用牽拉力與反牽拉力的作用改變腰椎間隙,有效緩解患者腰部疼痛臨床癥狀,但是其效果不甚理想,牽引期間對于部分患者而言容易損傷神經[6]。基于此,本研究觀察雷火灸聯合腰椎牽引推拿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及下肢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上栗縣人民醫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7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每組38例。常規組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23~75(44.38±2.98)歲;病程(4.0±0.3)年。觀察組中,男19例,女19例;年齡28~79(45.38±3.59)歲;病程(4.0±0.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治療》中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出現腰部疼痛,疼痛范圍可局限于腰部或放射至臀部、大腿、小腿等部位,疼痛性質可為脹痛、刺痛等。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在治療期間未接受其他治療方法;患者家屬已知曉并同意參與本研究。
1.4 病例排除標準嚴重骨質疏松患者;合并腰椎結核性疾病者;存在精神疾病或不愿意遵從研究安排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常規組給予腰椎牽引治療。將患者體位調整為仰臥位,并將患者胸部、臀部進行固定,完成上述操作后開始實施間斷性牽引,第1次牽引重量為自身體質量的40%~70%,對于牽引力度需根據患者肌腱韌帶耐受力進行調整,每次牽引時間為30 min,每天1次,需要注意的是,牽引治療結束后需要叮囑患者靜臥一段時間,時間在20 min左右,并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腰部運動。
觀察組給予雷火灸聯合腰椎牽引推拿治療。腰椎牽引治療方法與常規組一致。雷火灸治療方法:雷火灸治療需要在牽引5~15 min后進行,指導患者將體位調整為俯臥位,對其腰椎、腰骶部以及患側臀部進行灸盒溫灸,主要對環跳穴以及委中穴進行溫灸,每次溫灸時間為50 min,每天1次。推拿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從其患側胸腰開始按摩,直至下肢為止,需要按摩3~5次,使肌肉處于放松狀態,并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5次左右,使用推、按、點等手法對患者腰部夾脊穴以及阿是穴實施治療,并以點壓手法對承山穴、昆侖穴、環跳穴以及殷門穴實施治療。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7 d。
1.6 觀察指標采用McGill疼痛問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評估兩組患者感覺類疼痛、情感類疼痛以及疼痛強度。其中,感覺類疼痛以及情感類疼痛均用疼痛評估指數(pain rating index,PRI)表進行評價,前者最高分33分,后者最高分12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價患者疼痛強度,最高分10分,最低分0分,患者疼痛感越強烈,則評分值越高[7]。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對兩組患者下肢功能障礙程度予以評估,分數0~50分,患者下肢功能障礙嚴重則評分高;同時測評患者直腿抬高角度,以此來分析患者下肢功能恢復情況[8]。
以生活質量評分(quality of Life,QOL)-30評分表評價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包括心理功能、軀體功能、認知功能以及社會功能四項,各項滿分均為100分,患者生活質量恢復好則評分高[9]。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調查評比:以上栗縣人民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表對所有患者經治療后對其自身的治療滿意度情況進行評估,量表包括治療方式、治療環境以及治療服務,每項滿分100分,分數高則患者滿意度好[10]。
1.7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腰部疼痛感明顯消失,且下肢麻木癥狀得到改善;有效:患者疼痛感減輕,下肢麻木癥狀有所好轉;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任何變化。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PRI評分、VAS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PRI評分、VAS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下肢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 下肢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3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2.5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滿意度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5。

表5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滿意度 評分比較 分)
臨床上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除手術治療外,常使用甘露醇等脫水藥、非甾體抗炎藥、營養神經藥等進行干預,但是由于其治療后會產生較大的不良反應,因此其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使用該種方法進行治療患者疾病復發率極高,遠期療效欠佳[11-14]。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痛”“痹證”范疇,主要是由于內虛氣弱加之身體受到風寒入侵,導致經絡受阻,血瘀內停、陰陽失衡所引發,因此,治療應以清瘀通絡、消除遲滯為主[15-18]。
雷火灸主要是將中藥粉末與艾絨相結合制成艾條對穴位進行針灸,其主要是以古代“雷火神針”為參照,對其配方和用法進行改良而成為雷火灸[19]。采用該種方法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主要是利用懸灸的方法將藥物燃燒時的熱量作用于不同穴位,并對其進行刺激,從而有效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達到舒筋活絡、通絡活血、止痙消痛的作用[20]。腰椎牽引主要是通過牽引的方法改變腰椎間的縫隙,主要是L3~S1間隙,從而實現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目的[21]。有研究表明,牽引腰椎會使其間隙增寬1.5~2.5 mm,椎間隙的增寬可以有效促使突出髓核復位,椎間隙的增大,會拉開關節突關節,恢復椎間孔外形,緩解神經根的擠壓,有利于緩解組織充血的情況,對于消除水腫、緩解肌肉痙攣具有重要作用[22-23]。推拿主要是通過揉捏按摩的手法對體表穴位進行治療,改善腰背部氣血循環,使椎間小關節復位,達到活血行氣、通絡疏經的目的[24]。將雷火灸、牽引、推拿三種方法聯合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治療,可改善椎間隙,緩解患者腰痛癥狀,促進其下肢功能恢復。
本研究主要將腰椎牽引治療與雷火灸聯合腰椎牽引推拿治療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疼痛評分差異性不大,經治療后均有所緩解,各項評分更低的組別為觀察組(P<0.05),說明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雷火灸聯合腰椎牽引推拿治療可以減輕患者疼痛感。分析兩組患者下肢功能恢復情況:兩組治療后ODI評分以及直腿抬高角度兩項指標比較,觀察組均優于常規組(P<0.05),說明雷火灸聯合腰椎牽引推拿治療可以促進患者下肢功能恢復,加大患者直腿抬高角度。觀察組有效率為94.74%,常規組有效率78.95%,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常規組(P<0.05),說明觀察組治療效果更顯著,可以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對比兩組間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認知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會功能各項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即聯合治療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組間患者治療滿意度,觀察組患者治療環境、治療方法以及治療服務的各項評分均相對更高,總滿意度評分為(95.65±1.75)分,常規組患者總滿意度評分為(76.54±0.65)分,觀察組總滿意度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說明實施雷火灸聯合腰椎牽引推拿治療可以提高患者滿意度。
總而言之,雷火灸聯合腰椎牽引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腰椎功能障礙程度,減輕疼痛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提升患者治療滿意度,使患者身體在短時間內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