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玲,謝 靖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外科,廣西 南寧 530021)
肺癌是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細胞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及其他國家都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2 版)》認為外科手術仍然是早中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首選治療方式[2]。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胸腔鏡手術因其精準微創、安全性高、有效性好,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胸外科醫生所采用[3]。圍手術期護理是一種具有系統性、全面性、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模式,可有效保證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生理、心理的護理需求均可獲得良好滿足[4-5],在護理服務質量提升、手術安全性提高、患者康復促進等方面均發揮重要作用[6]。目前,關于達芬奇機器人輔助下肺癌手術患者圍術期護理的經驗有待積累。我院胸外科2021 年7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100 例達芬奇機器人輔助下肺癌手術患者,通過圍手術期的精準護理,患者預后良好,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7 月至2022 年12 月于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外科接受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治療的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 例,女60 例;年齡29 ~80歲,平均年齡(55.52±11.70)歲;病程3 ~8 年,平均(4.27±0.24)年;病理類型包括腺癌(70 例)、鱗癌(22 例)、腺鱗癌(8 例);病理分期包括Ⅰ期(54 例)、Ⅱ期(42 例)、Ⅲa 期(4 例)。
患者采用靜脈吸入復合全身麻醉,雙腔氣管插管,健側單肺通氣,取側臥、雙肢屈曲抱枕狀折刀位,以達芬奇機器人系統開展手術,手術孔位采用“8857”孔位,即:入鏡孔位于腋后線第8 肋間,操作孔位于肩胛線的第8 肋間和腋前線前的第5 肋間,輔助口位于腋中線的第7 肋間。主治醫生通過達芬奇機器人手臂進行操作,先游離下肺韌帶,根據肺裂的具體發育情況選擇解剖式或單項式手術途徑,并取出肺組織標本和淋巴結。術后留置1 根或2 根胸腔引流管[7]。
1.3.1 100 例達芬奇機器人輔助下肺癌手術患者手術過程順利。患者滿意度評分為(98.52±1.20)分,生活質量評分為(98.12±12.54)分,見表1。
表1 患者滿意度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患者滿意度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項目生活質量評分 98.12±12.54滿意度評分 98.52±1.20
1.3.2 100 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長為(159.25±64.03)min;術中平均出血量為(42.30±28.44)mL;平均總住院天數為(6.34±0.67)天,平均術后住院天數為(3.34±0.67)天,平均引流天數為(3.21±0.62)天;術后第1 天平均疼痛評分為(2.32±0.55)分,出院時平均疼痛評分為(1.15±0.36)分,術后2 例患者出現氣胸,經積極治療后好轉,所有患者均順利出院。見表2。
表2 患者的手術資料(±s)

表2 患者的手術資料(±s)
項目(n=100)手術持續時間(min)159.25±64.03術中出血量(mL)42.30±28.44術后引流天數(天)3.21±0.62術后住院天數(天)3.34±0.67總住院天數(天)6.34±0.67術前疼痛評分(分)0.00±0.00術后第1 天疼痛評分(分)2.32±0.55出院時疼痛評分(分)1.15±0.36
2.1.1 術前宣教 由責任護士結合患者年齡、受教育程度等通過壁報展示、書面/口頭講解等方式講解手術的操作流程與方法、術前準備相關事項、呼吸功能鍛煉的方法等內容。通過成功的病友案例分享來減輕患者術前焦慮,增強患者手術信心。告知患者入住監護室需準備的生活物品,與監護室護士做好交接。
2.1.2 術前準備 配合醫生積極完善術前相關檢查,如肺部CT 檢查、腹部B 超檢查、肺功能檢查、動脈血氣分析等;手術前一天完成備皮、藥物過敏試驗、交叉配血、血型鑒定、腸道準備等工作。
2.1.3 個性化的心理護理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是一項新技術,患者和家屬可能因為不了解手術的情況以及手術的成功率而對其存在恐懼和疑慮。應耐心向患者和家屬解釋治療方案,介紹科室的技術水平,幫助患者建立安全感并獲得其信任。提供積極的心理支持,以消除患者的恐懼和焦慮情緒,并鼓勵他們積極配合治療。
手術室內的溫度保持在22℃~24℃,濕度維持在50%~60%。加強術中裸露部位覆蓋,以避免不必要的暴露[8]。為了控制麻醉藥物劑量,應盡量縮短術后拔管時間,并將術中補液控制在1500 mL以內。在手術過程中,及時調整并保持適宜溫度,使用保溫箱內的液體進行輸液和沖洗,以防止低體溫發生。
2.3.1 休息與活動 麻醉未清醒患者取平臥位,清醒后生命體征平穩者改為半臥位。達芬奇機器人技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小,術后恢復較快,按照“快速康復”的理念,術后24 小時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并督促患者保證每天活動的時間在6 小時以上。對于術后需要呼吸機輔助的患者,由護理人員協助其進行主動和被動的運動。在確保多模式鎮痛有效減輕胸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前提下,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以降低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發生風險[9]。
2.3.2 疼痛管理 疼痛會限制患者進行咳嗽、排痰和早期活動,增加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因此,術后責任護士協助醫生采用口服止痛藥(氨酚羥考酮)、靜脈推注止痛藥(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以及使用止痛貼(氟比洛芬酯膏貼)等多種鎮痛方法進行鎮痛;指導患者運用深呼吸和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來緩解疼痛。每天使用視覺評分尺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記錄并向醫生反饋。結果顯示患者術后第1天疼痛評分為(2.32±0.55)分,出院時疼痛評分為(1.15±0.36)分。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符合《中國加速康復外科臨床實踐指南(2021)》的要求,即VAS 評分<3 分。本科室沒有采用傳統的阿片類止痛藥物,可避免引起惡心、嘔吐、腹脹和便秘等不良反應,從而增加患者舒適度[10]。
2.3.3 病情觀察 全麻清醒后,給予胸外科術后常規護理,包括心電監護、血氧飽和度監測、術后3 小時監測血壓等。觀察引流液性狀、顏色及量,判斷是否有活動性出血,是否出現并發癥,如氣胸、肺不張等。
2.3.4 管道護理 胸腔閉式引流管是術后排除積血積氣的關鍵途徑。為了確保引流管通暢,每小時應進行2 次交替擠壓,以避免血塊阻塞。為預防感染,應保持引流裝置的無菌狀態,引流口距離地面的高度保持在60 ~100 cm,水封瓶內管保持在水面下3 ~4 cm。還需要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的變化情況。正確地記錄液體的顏色、性質和量,并向醫生報告。留置尿管期間應做好個人衛生護理,預防尿路感染。
2.3.5 呼吸道的護理管理 術后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暢。嚴密觀察患者的呼吸深度、頻率以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術后早期,采取半臥位并輔助進行叩背、咳嗽和排痰等重要的措施,有利于預防肺不張,促進肺循環,改善肺功能和促進康復。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咳嗽訓練和加強肺部物理治療。具體方法包括縮唇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呼吸保健操以及咳嗽排痰練習等。此外,常規進行霧化吸入治療。若上述方法無法有效咳出痰液,應與醫生合作進行檢查并考慮吸痰操作。
2.3.6 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 (1)肺不張:肺部手術后,由于炎癥因子的刺激,支氣管內會積聚大量黏性分泌物。如果患者無法有效咳嗽、咳出痰液,這些分泌物就會滯留在支氣管內,導致氣道阻塞并引發肺不張[11]。術后應循序漸進地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咳嗽訓練以及下床活動,以預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張。(2)胸腔出血、積液:術后要嚴密觀察出血情況,特別是胸腔內心臟大血管的出血。無法提供觸覺反饋,以判斷組織質地、彈性和有無搏動等信息,是達芬奇機器人最主要的技術缺陷。因此,護士在術后觀察和護理中仍需關注心臟大血管的出血情況。如果出現活動性出血應及時通知醫生進行緊急處理[12]。此外,還需要密切觀察并準確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等變化。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以及末梢循環情況,定期進行血氣分析,觀察紅細胞比容是否異常。一旦出現異常,應高度警惕可能發生的胸腔內出血,并立即向醫生匯報,以便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13]。(3)氣胸:氣胸和肺部手術后漏氣是胸腔外科最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不僅會增加患者的住院時間,同時也會導致患者手術風險提升,甚至發生死亡。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胸悶氣促、皮下氣腫及病情變化,隨時準備好急救物品。加強營養及支持療法。患者宜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可促進漏口愈合[14]。
出院前需要指導患者掌握呼吸功能訓練的方法,如果出現胸悶、出血、氣促和切口感染等癥狀應及時就診。指導患者攝取高蛋白、高熱量、低脂、富含維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攝取辛辣、刺激性食物等。此外,要注意避免過度疲勞,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時間,術后定期復查。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手術機器人在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人手術系統,用于肺葉切除手術具有多種優勢,如創傷小、出血少、術后并發癥少、疼痛減輕和住院時間縮短等。然而,部分患者術后存在焦慮心理,對安置管道感到緊張,以至于不敢早期下床活動,影響術后營養吸收和傷口恢復,增加肺不張和血栓形成的風險[15]。因此,在圍術期,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護理十分重要。術前指導患者進行肺功能鍛煉,可減少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指導有效咳嗽和腹式呼吸,可減輕疼痛和咳痰困難。術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可改善肺功能,促進肺擴張,有效排出積液,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16]。采用多模式鎮痛措施,可提高術后生活質量[17]。
對于應用達芬奇機器人進行手術的肺癌患者,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應該結合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在術前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信念,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并預防并發癥發生,從而增強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預后,促進患者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