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張鳳蓮,蘇瑩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及病死率,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胃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2]。目前臨床常采取手術及放化療等方法治療胃癌,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縮小腫瘤體積,延長患者生存時間[3]。但是外科手術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手術切除胃部組織會導致患者胃容量縮小,引起患者食欲減退;術后化療會引起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不良反應,極易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造成患者免疫力降低,不利于患者預后,因此,需要對胃癌術后化療患者采取積極的營養干預措施[4]。患者自評-主觀全面評定量表(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是專門為腫瘤患者設計的營養狀況評估量表,根據評估結果,臨床醫務人員可采取一系列針對性營養干預措施,從而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5]。本研究探討基于PG-SGA 的個性化營養干預在胃癌術后化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2 月至2022 年1 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胃癌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胃癌規范化診療指南(試行)》[6]中胃癌的診斷標準;②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胃癌;③首次行胃癌切除術,且術后接受化療。排除標準:①長期精神類藥物濫用史;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身體狀況不能耐受手術及化療;④臨床資料不完整。依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132 例胃癌患者,根據干預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n=65)和觀察組(n=67),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基于PG-SGA 的個性化營養干預。對照組中,男38 例,女27 例;年齡46~74 歲,平均(56.28±2.31)歲;體重指數18.36~25.47 kg/m2,平均(22.03±1.05)kg/m2;病程6~19 個月,平均(9.45±1.38)個月;病理類型:髓樣癌32 例,黏液腺癌20 例,管狀腺癌13 例。觀察組中,男39 例,女28 例;年齡46~73 歲,平均(56.29±2.33)歲;體重指數18.39~25.45 kg/m2,平均(22.06±1.07)kg/m2;病程7~19 個月,平均(9.48±1.35)個月;病理類型:髓樣癌33 例,黏液腺癌21 例,管狀腺癌13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病程及病理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2021 倫審第(32)號]。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干預,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用藥指導、營養干預、生命體征監測、出院后隨訪以及注意事項指導等。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基于PG-SGA 的個性化營養干預。成立營養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營養師1 名、專科醫師1 名以及專科護士4 名。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訂個性化干預方案,采用PG-SGA 量表對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包括體重指數、食物攝入情況、術后狀態、運動強度等,根據評估結果選擇合適的營養干預方案。PG-SGA 量表包括患者自我評價和小組成員評價2 個部分,滿分為35 分,評分越高表示營養狀況越差。評分≤1 分表示患者營養狀況良好,可不進行特殊營養干預,只需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飲食和健康宣教,通過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掌握患者是否存在不良飲食行為,幫助患者認識到不良飲食習慣可能會對康復進程造成不良影響,引導患者主動糾正錯誤飲食習慣,定期進行評價,動態掌握患者的飲食情況以便調整干預方案;評分為2~8分表示患者存在輕度或中度營養不良,小組成員需要結合患者情況進行干預,如存在嘔吐、消化不良等情況,需及時調整飲食結構,并采取相應干預措施;評分﹥8 分表示重度營養不良,可適當予以增強食欲、助消化類藥物,根據患者個人情況予以口服氨基酸營養補充劑,如患者無法經口補充營養,則結合患者情況選擇腸內或腸外營養,滿足患者身體代謝所需能量。
①胃腸功能恢復指標:包括腹脹改善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②營養指標:分別于干預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生化分析儀檢測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LB)、總蛋白(total protein,TP)水平。③免疫功能指標:分別于干預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CD3+、CD4+、CD8+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IgM、IgG 水平。④生活質量: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命質量測定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EORTC QLQ-C30)[7]評價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選取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5 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均為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⑤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嘔吐、食欲減退、消化不良。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腹脹改善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指標的比較(±s)
組別對照組(n=65)觀察組(n=67)t值P值腹脹改善時間(d)4.25±0.39 3.39±0.35 13.342<0.01首次排氣時間(h)45.27±3.72 33.48±3.58 18.556<0.01腸鳴音恢復時間(d)3.55±0.36 2.93±0.31 10.613<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Hb、ALB、T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Hb、ALB、TP 水平均高于本組干預前,觀察組患者Hb、ALB、TP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營養指標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IgA、IgG、IgM、CD3+、CD4+、CD8+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IgA、IgG、IgM、CD3+、CD4+水平均高于本組干預前,CD8+水平均低于本組干預前,觀察組患者IgA、IgG、IgM、CD3+、CD4+水平均高于對照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EORTC QLQ-C30 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EORTC QLQ-C30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觀察組患者EORTC QLQ-C30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EORTC QLQ-C30 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32.84%(22/67),低于對照組患者的50.77%(33/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66,P=0.037)。(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n(%)]
胃癌根治術和化療是胃癌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手術屬于創傷性及侵入性操作,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切除胃部組織后會導致患者胃容量變小;化療藥物不良反應容易導致患者營養不良、免疫功能降低,不利于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8-10]。因此,對于胃癌術后化療患者,需要進行有效的營養干預,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從而提高化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
傳統營養干預方式是對患者及家屬口頭宣教補充營養的重要性,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導致患者及家屬的重視程度不高,因此,營養干預效果不佳,不能滿足患者的生理需求[11]。基于PG-SGA 的個性化營養干預是一種新型營養干預方案,干預人員對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有效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采取一系列營養干預措施,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2-15]。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腹脹改善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Hb、ALB、TP、IgA、IgG、IgM、CD3+、CD4+水平均高于對照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EORTC QLQ-C30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PG-SGA 的個性化營養干預應用于胃癌術后化療患者,能夠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及免疫功能,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傳統營養干預方式效果較差,患者由于攝入食物缺乏營養,容易引發營養不良、免疫功能降低等,不利于患者術后傷口痊愈及其他生理機能恢復。基于PG-SGA 的個性化營養干預具有個性化特點,從體重指數、攝食情況、臨床癥狀、身體功能、營養需求、代謝需求、體格檢查等方面全方位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根據評估結果為患者制訂相應的營養支持方案,為患者補充傷口愈合及生理代謝等需要的營養元素,保證了干預方案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因此能夠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細胞代謝,同時能夠修復患者損傷的器官組織等,促進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16-19]。研究表明,補充脂肪酸能夠抑制機體的炎癥反應,從而降低感染的發生率;補充谷氨酰胺能夠抑制機體多余氧自由基生成,抑制應激反應及炎癥反應,從而保護胃腸道黏膜功能,還可以提高免疫功能;補充精氨酸能夠促進蛋白質合成,促進患者傷口愈合[20-21]。腸內營養支持能夠快速為惡性腫瘤患者補充營養物質,促進胃腸道吸收,有利于黏膜細胞修復和分化,從而改善胃腸道功能,并提高免疫功能[22]。此外,為患者補充營養,不僅能夠滿足患者基本的生理代謝需求,還能夠減輕化療藥物不良反應,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3]。
綜上所述,基于PG-SGA 的個性化營養干預應用于胃癌術后化療患者,能夠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及免疫功能,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