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晨,李芝君,孫星星
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鄭州 450003
直腸癌屬于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較高[1]。臨床治療中應綜合考慮發病機制、病理特征,其中根治性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有效方法,能夠徹底清除腫瘤組織,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侵襲,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其優勢明顯,可明顯降低手術創傷,提高手術精準度和安全性。但對患者來講,手術屬于較強的應激源,應激水平異常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麻醉、手術效果及安全性,對預后恢復存在不利影響[2]。鑒于此,圍手術期需輔以切實有效的輔助干預措施,以保證手術順利及安全進行,并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傳統手術室輔助措施規范且理想,但仍需重視提高工作主動性及針對性,以促進干預效果全面提升[3]。本研究組通過對既往工作進行回顧分析、優化及完善,制訂手術室高效配合干預措施,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不同手術室配合干預對直腸癌手術患者應激水平及手術相關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10 月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收治的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直腸癌診斷標準[4],經病理學檢查證實,均為單發;②符合腹腔鏡手術指征,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③術前未接受過放化療。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及麻醉禁忌證;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合并代謝性疾病;④合并免疫功能障礙;⑤術后未能接受輔助治療及定期復查。依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220 例直腸癌手術患者,依據手術室干預措施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10 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手術室干預,觀察組患者給予手術室高效配合干預。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Dukes 分期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24013279)。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特征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手術室干預:術前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方案及相關事項,嚴格禁食禁飲,配合麻醉醫師完成麻醉。提前準備好手術器械及物品,術中規范配合醫師完成手術。術后轉入恢復室觀察,確認無異常后送回病室并有效交接。
觀察組患者給予手術室高效配合干預:①術前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制訂術前訪視預案,對患者進行術前解釋和告知,說明腹腔鏡手術的優勢和安全性,利用視頻緩解患者的陌生感和緊張感,同時告知患者手術醫師的資歷和既往治療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緊張感,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面對手術。針對不良情緒明顯者予以心理干預,并說明情緒穩定對手術及預后的積極作用。加強對患者手術注意事項宣教,說明禁食禁飲的作用,提高患者依從性。②入室后再次進行情緒安撫,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保持患者應激指標正常。麻醉后依據手術要求協助患者保持最佳體位,承壓部位放啫喱墊保護。術中注意保暖,使用液體提前加溫并放入恒溫箱保存。非手術區域合理覆蓋,受力部位可以放軟墊避免壓傷。建立人工氣腹,動態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并依據指標情況對腹壓進行合理調整,降低相關風險。術中人員各司其職并積極配合手術,強化專業能力和工作主動性,及時傳遞器械,清洗設備,確保鏡頭清晰,盡量縮短手術時間以保證操作安全。③術后送入麻醉觀察室,依據術前麻醉評估情況,加強不良反應觀察和處理,注意保暖。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時告知其手術順利,生命體征穩定后即可送回病房,與病房護士有效交接,告知其術中用藥情況、術后觀察和干預重點,指導患者舒適體位,以保持患者舒適度。術后連續3 天進行規范訪視,評估病情恢復和創口情況,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告知。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后1 天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住院時間。②心理應激情況:術前1 天和術后5天,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5]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應激情況,SAS評分﹥50 分表明存在焦慮情緒,SDS 評分﹥53 分表明存在抑郁情緒,評分越高表明負性心理狀態越嚴重。③生理應激指標:術前1 天和術后3 天,檢測兩組患者的生理應激指標,包括血清內皮素(endothelin,ET)、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ET 水平,采用散射比濁法檢測CRP 水平。④滿意度:采用自制手術室工作滿意度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出院前發放,并向患者說明如何填寫,要求患者獨立完成,該量表共20 個條目,不滿意計0 分,較為滿意計1 分,十分滿意計3 分,總分60 分,評分≤20分為差,21~40 分為良,41~60 分為優,滿意度=(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術后1 天V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術前1 天,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5 天,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前1 天,觀察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的比較
術前1 天,兩組患者ET、CR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天,兩組患者ET、CRP 水平均高于本組術前1 天,觀察組患者ET、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生理應激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手術室工作的滿意度為100%(110/11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94.55%(104/1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68,P=0.038)。(表5)

表5 兩組患者對手術室工作的滿意情況[n(%)]*
直腸癌屬于發病率較高的胃腸道惡性腫瘤,疾病早期并無特異性癥狀,隨著疾病發展可表現為排便習慣變化,同時伴隨腹瀉、便秘、貧血、腹痛等癥狀。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早期直腸癌[7]。腹腔鏡根治術具有操作難度大、器械復雜度高等特點,手術室有效干預是保證手術效果及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8]。常規干預措施規范度高,可嚴格按照手術要求有序完成各項工作,但工作的主動性不足,常會忽略患者心理層面的需求,無法保證整體干預效果。臨床對常規干預的不足進行總結后,可對原有工作進行細化和完善,重視滿足手術患者心理及生理層面的需求,可全面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手術室配合度,為保證手術效果奠定了良好基礎[9]。
手術對于患者來講屬于強刺激源,緊張焦慮情緒可引起患者的應激反應,繼而影響內分泌、神經、免疫系統功能,對手術順利進行及術后康復有不利影響[10-11]。手術室高效配合干預中,術前訪視重視從多個層面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和宣教指導,可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使患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手術相關知識,避免錯誤認知造成的不利影響及應激指標波動。術前合理的禁食禁飲,可避免長時間禁食造成血糖波動或是饑餓感,可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依從性,入室后仍重視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可避免手術室環境對患者造成的血壓波動[12]。手術過程中,注意保溫可避免低體溫對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性的影響,同時手術室醫護人員高效配合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提高手術安全性[13-14]。術后密切監測患者情況,注意安撫患者情緒,術后隨訪時給予患者必要的指導,可鞏固手術效果。
手術室高效配合干預能夠保持患者心理狀態和生理應激指標穩定,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配合度,共同保證手術效果。若手術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明顯,會導致兒茶酚胺分泌水平顯著升高,導致生命體征異常波動。雖然腹腔鏡手術創傷較小,但仍為有創操作,患者血清ET、CRP 水平可明顯升高,提示對于手術患者,需要同時關注其心理層面和生理應激反應[15]。本研究探討手術室高效配合干預在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患者心理應激情況(SAS、SDS 評分)和生理應激指標(ET、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手術相關指標明顯改善。表明手術室高效配合干預能夠促使患者術后盡快排氣,術前及術后宣教能夠讓患者對術后可能存在的問題有一定認知,發生疼痛時能夠強化耐受閾值,避免疼痛影響機體恢復和睡眠質量,可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同時術前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和解決,對手術的順利進行有積極作用。手術室高效配合干預可使工作細化且高效完成,可提高手術效率,有助于維持機體各項指標穩定,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為患者的術后恢復奠定良好基礎[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手術室工作的滿意度較高。表明手術室高效配合干預能夠滿足患者心理及生理層面的需求,有助于降低術后疼痛程度,總體干預效果更為理想,患者好評度高。
綜上所述,手術室高效配合干預應用于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應激和生理應激指標,促進術后恢復,患者對手術室工作的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