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衛軍 何玉婷 周曉江 高利攀
內蒙古煤炭地質勘查(集團)一五三有限公司,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根據《內蒙古大地構造分區及其特征》(邵積東著),寶力格地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西伯利亞板塊(一級)、西伯利亞板塊東南陸緣古生代增生帶(二級)、東烏旗—扎蘭屯晚石炭世—早二疊世火山型被動陸緣(三級)[1]。
泥盆紀沉積了淺海相碎屑巖夾碳酸鹽巖建造、海陸交互相碎屑巖建造[2]。在古生代晚期,本區褶皺回返成陸,沉積了陸相火山巖夾碎屑巖建造,并伴隨有強烈的斷裂、褶皺作用和酸性巖漿活動[3]。中生代時期,由于差異性升降形成一系列北東向斷陷盆地。三疊紀地殼隆升,未接受沉積;中侏羅世噴發-沉積形成陸相基性—酸性火山巖夾沉積巖建造;晚侏羅世噴發形成酸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巖夾碎屑巖建造,并伴隨有酸性淺成侵入活動[4]。
構造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為輔,北東向斷裂對地層及侵入巖的分布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同時為含礦熱液的運移提供了通道,是主要導礦構造;北西向斷裂則為成礦物質的富集和沉淀提供了場所,是重要容礦構造。
成礦遠景區是指通過區域礦產調查進行成礦條件分析研究,依據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礦產等資料,劃出的有一定成礦條件、找礦前景的區帶。根據工作區內各類礦產的成礦地質背景、時空分布規律、控礦因素以及物化探異常分布等特點,圈出2個遠景區,4 個找礦靶區。同時根據成礦地質條件、物化探異常組合特征進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將成礦遠景區劃分為三類。
A 類成礦遠景區:成礦地質條件十分有利,地質工作程度較高,已發現重要的礦點、礦化點,出露較好含礦建造及重要的含礦層位,有排序靠前、規模大、強度高,成礦元素套合好的化探異常顯示,礦化標志明顯,資料依據較充分,資源潛力較大的地區。
B 類成礦遠景區:成礦條件有利,地質研究工作程度一般,有已知礦點、礦化點分布,有較好的化探異常、礦化線索等直接或間接找礦標志,區域成礦規律分析具有一定的資源潛力,通過進一步工作,有可能找到具有工業價值礦床的地區。
C 類成礦遠景區:具有一定成礦地質條件,工作程度較低,已知礦化點礦化強度較弱且規模小,有較好的化探異常等直接或間接找礦標志,通過工作有可能發現礦產資源或能找到工業礦體的地區。
根據上述分類原則,將成礦遠景區劃分為2個級別(圖1、表1):1 個A 類成礦遠景區,1 個B 類成礦遠景區。

圖1 成礦帶、成礦遠景區、找礦靶區劃分

表1 成礦遠景區劃分及分類
2.2.1 A類成礦遠景區
根據上述成礦遠景區劃分原則,劃分了一個A類成礦遠景區:溫多爾包爾—準誤門黑臘銅鉛鋅銀成礦遠景區(CuPbZnAgⅠ)。位于工作區北西部,地理坐標:東經117°30′00″~117°47′05″,北緯45°42′55″~45°50′00″。南東側以中生代斷陷盆地為界,北西側延伸至區外,總體呈北東向延伸的帶狀,面積約198km2。
該成礦遠景區構造位置處于古生代褶皺隆起區,出露下—中泥盆統泥鰍河組(D1-2n)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建造、上泥盆統安格爾音烏拉組(D3a)海陸交互相碎屑巖建造、上石炭統—下二疊統寶力高廟組(CPbl)陸相碎屑巖夾火山巖建造。泥鰍河組、安格爾音烏拉組地層以斷層接觸逆覆于寶力高廟組之上,安格爾音烏拉組地層發生褶皺變形,呈向斜狀態產出。發育北東東、北北西向兩組斷裂構造,并有晚二疊世、晚侏羅世中酸性巖漿侵入。
安格爾音烏拉組及寶力高廟組地層中富含Cu、Co、Ni、As等主要成礦元素,且分異程度較高,易于局部富集形成礦產,是本區主要賦礦圍巖。多金屬礦(化)點與沿北東向斷裂填充的晚侏羅世淺成酸性侵入體相伴產出,二者之間具有密切的成因聯系。此外,區內分布有AP1乙2、AP3乙2、AP8乙2等化探異常,主要異常元素有Cu、Ag、As、Sb、Hg、Bi、Mo、Ni、Co等,各元素異常強度高、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化探異常與已知金屬礦化均有很好的套合關系。目前已發現白音烏拉銅礦點(5)、敖包特鉛鋅礦點(4)、格爾楚魯石灰巖礦點(1),金屬礦點成因類型均屬巖漿熱液型,成礦時代為燕山期。石灰巖礦點屬淺海相沉積型。該區成礦地質條件十分有利,具有較大的資源潛力,是本區最有找礦價值的遠景區。
2.2.2 B類成礦遠景區
根據成礦遠景區劃分原則,劃分了一個B 類成礦遠景區:貴勒斯臺銀鋅鈷鉬鎢多金屬成礦遠景區(AgZnCoMoWⅡ)。位于工作區東部,地理坐標:東經117°51′05″~118°00′00″,北 緯45°42′36″~45°50′00″。呈近半圓狀分布,南北向長約14km,東西向寬約11km,面積約113km2。
該成礦遠景區構造位置處于中生代斷陷盆地內,主要出露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J3mk)陸相酸性火山巖,巖石組合為流紋質角礫凝灰巖、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巖屑熔結凝灰巖、流紋質含角礫熔結凝灰巖、流紋質玻屑熔結凝灰巖、流紋巖、夾薄透鏡狀凝灰質砂巖、珍珠巖、黑曜巖。區內發育多處火山機構,其中北部貴勒斯臺層狀火山機構形態較為完整,火山通道被晚侏羅世酸性次火山巖(流紋斑巖)占位,以酸性次火山巖為中心。流紋質玻屑熔結凝灰巖、流紋質含角礫熔結凝灰巖、珍珠巖圍繞火口分布,且發育環狀、放射狀斷裂。
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地層中富集Ag、As、Mo、W、Sb、Li 等元素,且分異程度較高,易于局部富集形成礦產,是本區主要賦礦圍巖。此外,古生界火山噴發基底地層(安格爾音烏拉組、寶力高廟組)中富集Co、Cu、Ni、As 等元素,通過火山熱液的交代—遷移作用為鈷多金屬礦產的形成提供物質來源。此外,區內分布有AP9 乙3、AP12 乙2 兩處化探異常,主要異常元素有Ag、As、Sb、Hg、Li、Mo、Be、W等,各元素異常強度高、具明顯的濃集中心。化探異常與已知金屬礦化均有很好的套合關系。目前已發現努和特鈷礦化點(2)、塔爾木特鉬礦化點(6)。金屬礦產的形成及分布受火山機構及其周邊的斷裂構造控制,與火山活動具有成因聯系,其成因類型均屬火山熱液型,成礦時代為燕山期。該區成礦地質條件有利,具有一定的資源潛力。是本區比較有找礦價值的遠景區。
工作區金屬礦產資源以銅、鉛、鋅、鉬、鈷等為主,具備良好的銅鉛鋅多金屬礦產資源找礦前景。與多金屬礦化成礦具有控制意義的斷裂構造以北東向為主,并以多組構造裂隙交匯部位成礦最佳,其次受火山機構控制;多金屬礦化成因類型為巖漿熱液型及火山熱液型,成礦時代為燕山中晚期,礦化類型以構造蝕變巖型為主。化探異常大多數主要成礦元素組合中銅、鉛、鋅、鉬等元素占有重要位置,顯示主要成礦地帶均具有較好的多金屬成礦地球化學條件。由上述綜合地質、地球化學成礦條件及多金屬礦化分布特征表明,本區具有廣闊的找礦前景。
區內以往非金屬礦產調查工作程度較低,重視程度不夠,除針對個別石灰巖礦產地做過地質勘查工作外,其他非金屬礦產種類未進行針對性的勘查工作。隨著該區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今后對各種非金屬礦產的需求將呈明顯增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