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亦盈
每每被人問起,上長夜班是種什么體驗?我總是會說:發際線越來越高,對新聞報道精益求精的追求也越來越高。
我是一名90 后。和很多人想象中的“夜編師傅”不同,1992 年出生的我已是浙江日報全媒體編輯中心要聞編輯部一名“老編輯”。夜編崗位鍛煉人、磨礪人、考驗人,對于年輕人尤其如此。幸運的是,一路走來,領導、同事對年輕人分外關愛,傾情“傳幫帶”,讓包括我在內的年輕編輯都能盡快成長起來。
記得一位夜編前輩有一句話:“報紙夜班工作不是一天的終點,而是新一天的起點。”而我也一直向著成為一個合格浙報編輯的目標在努力追光、奮力奔跑。我很幸運,在領導和同事幫助下,在這個幕后崗位上,獲得了第33 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一年內斬獲7個浙江新聞獎。
我想這是莫大的激勵和鞭策。奔跑沒有終點,追光路上,我想努力成為一個活力四射的新聞工作者,只有持續發揮想象力、聯動力、實踐力,把年輕人的激情轉化為投身新聞事業的熱情,才能不斷出好作品,哪怕是在黑夜里,也能向陽生長。
新媒體環境下,面對重大新聞題材,報紙如何創新優化,讓讀者在瀏覽信息的同時擁有更多“悅”讀空間,是當下編排報紙版面時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2022年10月31日,搭載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在中國空間站即將建成之際,浙江日報于11月1日推出《逐夢天上宮闕》主題版面。這個版面也獲得了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夢天”發射,全國各大媒體都在關注。而稿件、照片等素材基本來源于新華社。面對大同小異的可取用“食材”,如何“烹飪”才能讓人眼前一亮?這考驗編輯的創新創意能力。
創意,在于打破常規。
在浙江日報全媒體編輯中心要聞編輯部,有一個8090小組,成員都是80后、90后年輕編輯。小組成員時常在一起頭腦風暴,想創意、做創新,也出圈了不少看起來“不符合”報紙編輯本職工作的創意作品。感謝浙報集團編委會和全媒體編輯中心、要聞編輯部領導給予我們8090小組的寬容度,讓我們有機會去“天馬行空”。而這次,也把版面創意的重任交給了我們。

《逐夢天上宮闕》主題版面獲得了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在領導帶領下,我作為主力成員具體落實本次版式設計創新工作。幾個年輕人下了夜班,聚在一起頭腦風暴,你一言我一語,沒有絲毫困意。我們根據“月”的意向,聯想到了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一句詞“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最終,大家決定這次繼續“叛逆”一回:把蘇軾和他的詞《水調歌頭》“請”到我們的打通版上來,讓蘇軾戴上現代新潮的時空穿梭VR眼鏡,看看946年后的“天上宮闕”。
在版面的整體色彩上,對比以往相同主題的媒體版面發現,多數采用“航天藍”這一色彩進行表現,我們期望跳出規則框框尋求突破。于是,借鑒當下爆火的“中式風格”,大膽采用了通版青灰色調。最終,版面呈現效果清新、古典又不失科技感,頗有幾分“中式宇宙浪漫”的味道。
無論是創意,還是制作質量,該版面在當天出版的同類主題版中脫穎而出。在業內知名微信公眾號“美編之家”上,該版面成為推文的封面圖,并進行了大篇幅的介紹和推薦。
當然,一個好的版面不能僅止步于創意,還需要有咫尺論萬里的“厚度”。
整個版面的主體畫面是手繪的中國航天員形象、蘇軾遙望中國空間站的意象,巨大的航天員頭盔面罩上映著中國空間站完成體示意圖。為了增加版面內容豐富度和時間深邃感,環繞航天員頭盔外圍,我們繪制了“中國航天閃光時刻”和“中國空間站建設大事記”兩組圖標,讀者能夠清晰了解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重大節點和空間站建設過程,凸顯了中國空間站建設的艱辛與偉大。文字內容除了重新編輯整理新華社稿件之外,還同浙報文化新聞部小伙伴聯系,請他們為版面提供《國科大杭高院最新成果隨“夢天”升空》稿件,展現浙江在航天事業上的能力和貢獻。
版面出爐后,不少小伙伴說:“挺有想象力,讓蘇軾戴上VR眼鏡暢游太空,‘膽子’真大。”我想,這或許就是破壁的效果,給嚴肅的科技報道注入想象式的畫面浪漫——誰說一張報紙不能“飛”起來呢?
都說編輯工作是默默無聞為他人做“嫁衣”,對稿件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看似單調,卻是傳播鏈上承上(采)啟下(發)的關鍵。
對編輯而言,嚴格把關固然是重要使命,但新聞策劃意識也時刻考驗著編輯的能力和水平。
“八八戰略”是習近平同志給浙江傾情擘畫、量身定做的發展總綱領總遵循。2023年是“八八戰略”實施20周年,在此時間點上,做好宣傳報道,黨媒責無旁貸。
2023 年6 月27 日,浙江日報推出《勇|永立潮頭》特別報道,圍繞改革、開放、生態、人文等11個方面,縱深呈現浙江踐行“八八戰略”20年的豐碩成果、展現奮進當下的實踐舉措。前期籌備中,在集團頂層設計和領導率領下,我具體落實特刊方案設計。
主創團隊提前數月開展策劃,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調研我省各地,并到檔案館翻閱資料、同專家開展訪談,摸排相關信息。期間我和編輯部小伙伴們一起緊密對接各采訪部、分社,前后聯動,一起挖掘20年來浙江各地在“八八戰略”指引下干事創業、實現蝶變的精彩故事。
在這一過程中,我的微信、電話不斷傳來信息,采訪端的小伙伴們紛紛反映線索,內容很豐富,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選題標準。
一邊是重大決策部署,一邊是基層群眾讀者,如何在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前提下,讓報道可讀耐讀?我想,在宏大主題下的微觀視角,最能觸動人心。
微觀視角如何落點?一次夜班下班后,8090小組又一次開啟了“凌晨頭腦風暴”:大家認為,20 年前后的對比變化最能說明一切。于是我們在策劃中確定了去尋找一個個“小人物”,講述他們的“小故事”,并配發20 年前和20 年后的新老照片,向讀者呈現最直觀的、最真切的變化。
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確定了選題、報道形式,我也和許多同是90后的記者小伙伴們一起碰撞角度、打磨稿件,忙得不亦樂乎。最終,11 篇報道以“1+1”模式,即“1 篇頭版重磅綜述+1 個內版整版案例”的形式呈現。綜述在頭版刊登,點面結合、夾敘夾議,全文貫穿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或到浙江視察調研時的重要指示、批示、論述,引領文章,展現“20年來浙江哪些方面是領先的”,回答當前浙江如何繼續“勇立潮頭、永立潮頭”;內版案例作為頭版綜述的配套,以“小人物”、小切口生動展現全省各地干部群眾如何踐行“八八戰略”,以自身實踐參與全省發展大局,呈現“八八戰略”就在身邊的視角,同時配發數據圖示,增強文章的可讀性。
這組報道刊發后引發熱烈反響,被中國日報網、央廣網、澎湃新聞等平臺廣泛轉載,并獲得了省委宣傳部領導表揚,還成為我省多個部門單位和地方開展主題教育的學習素材。
我們常說,當編輯,要坐得住。但新媒體時代,光能坐得住還不夠。技術的革新、社會的進步,每天都有事物在發生變化,甚至是顛覆性的改變。
更好地去增強腳力,就是新時代對編輯提出的更高要求。好的作品絕不是閉門造車而來的,也不是坐在辦公室守株待兔“等”出來的,一直坐著,無法聞到“煙火味”。
浙報集團編委會要求采編人員扎實做到改作風、轉文風。如果把坐得住看成是“能守正”,那么走出去則是“求創新”。做好編輯工作需要到火熱的實踐中去、到基層一線去,在車間、田間、鄉間做深入調查研究,發掘鮮活選題。
一直以來,浙江日報全媒體編輯中心要聞編輯部都有編輯對接聯系分社制度,為的是讓我們能夠靠前服務,通過緊密的交流溝通,更好地了解新聞選題、服務采訪過程,靠前參與報道;同時,讓編輯尤其是我們年輕人,能夠及時呼吸“新鮮空氣”,多一個“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渠道。
浙報集團也積極為年輕人搭建平臺。2023年初,集團組建了“潮聲”內容戰隊,打破部門、專業的隔閡,為集團采編人員走出去創造氛圍、機遇和條件。要聞編輯部錢鋒主任也鼓勵我們年輕編輯到“潮聲”內容戰隊進行鍛煉。
在戰隊,就要當一個戰士。我跟小伙伴開玩笑說,一拿起筆記本做采訪,自己之前當記者時的“血脈”就被激活了,渾身充滿去“拼一拼”的干勁。而集團和戰隊領導都給了我們這些年輕“戰士”很大的包容度:“有什么好的題目大膽去做”“要走出去多看看,我們幫你們協調”……在領導們的鼓勵下,我也開啟了“走南闖北”的采訪之旅——在北京體驗方艙改建的保租房、在泉州探尋非遺出圈的背后故事、在“國之重器”建設工地了解項目進展……深入一線采訪,讓我在戰斗中學習戰斗,無論是知識面還是筆力都變得更加扎實。
在“潮聲”內容戰隊鍛煉短短兩個月時間,我采寫了10篇深度報道稿件。其中,獨家報道《潮聲|10萬人觀看的這場AI 春晚,有何不同》獲得了全網226.2 萬的傳播量。這也讓我更加堅信,“走出去”才能激發優質內容的生產力。
前不久,在第五期“潮聲”內容戰隊結業會上,總編輯鼓勵每一名戰隊成員,要將在戰隊的所學所感、優秀作風帶回到自己的部門、工作崗位上去。我想,這正是在新時代媒體變革的浪潮中,我們年輕人勇往直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