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高鮮朝
無數個忙碌又充實的工作日過去了,不知不覺,我這個新聞“門外漢”已經“入門”近9年。從站在門外憧憬到在門內品嘗一名新聞人的酸甜苦辣,有緊張、無措、焦慮,更有感悟、收獲、成長……
“恭喜你,被電視臺錄取了。”接到電話通知的那一刻,我開心得跳了起來。那是2015年10月,我至今記得那個命運齒輪轉動的日子。
大學畢業后,我進入銀行工作,這和我的專業對口,卻和我的興趣不沾邊。小時候,我就喜歡看新聞,打開電視就會調到新聞頻道,成為一名記者自然也成了我的夢想,然而經商的父母并沒有支持我,后來我便聽從父母意見,大學選擇了經濟學。
能去電視臺工作,是“圓夢”,把愛好和工作結合在一起,是幸運更是幸福。雖然父母仍不是很支持,但對于已經長大的兒子來說,他們似乎也沒什么辦法了。
新人剛到單位,有一段學習時間,跟著前輩出去采訪積累經驗。慢慢地,我開始想著自己出去采訪,那時候,單位正好來了一個實習生,因為都是新人,我們也走得近些。“我們倆做條新聞怎么樣?播不出就當練手。”當“學徒”兩個月后,我提議我們自己找個選題,試試獨立完成采、攝、寫、剪全流程。
因為臨近春節,我們商量之后,決定做一條暖新聞,去火車站蹲守,看看大家的春運行囊里都帶了些什么。這個設想得到了采訪部主任的認可,并幫我們借來了設備。
采訪前,我們觀摩了同類題材的采訪視頻,對新聞里呈現的要點元素逐一分析,把所有想到的問題都列在了本子上。在火車站我們蹲守了整整一天,和來自各地的旅客們一遍遍地聊著他們的故事,可能是馬上就要回家了,歸途中的人們對初出茅廬的兩個“愣頭青”表現出足夠的寬容和善意。
大量同期聲塞滿了整整一張存儲卡,但我們仍不滿足,我們一直在尋找能打動人心的那個點,期待驚喜。一天下來,期待中的“爆點”并沒有出現,雖然有些失落,但我們還是整理了素材,編寫了稿子,最后整理出了三組人物:帶了一只老母雞給家里正在坐月子的女兒補身體的母親;挖了當地草藥帶回去給患風濕的父母試試效果的四川小夫妻;還有賺到了錢準備回家造好房子再來務工的陜西工友。
意想不到的是,稿子提交后,編輯在群里給了點贊,覺得稿子內容鮮活、真實、有溫度,前輩同事給了“細節滿滿”的肯定。節目播出后,值班領導也打了高分,給予我們鼓勵。

《“潘家小鎮”煉成記》現場采訪照片
第一篇稿子被認可,既幸運又有點懵。同事的肯定和鼓勵,讓我這個非科班出身的新聞“門外漢”,摸到了一些門道。
幾年后回想最初那次采訪,我有了不同的體會。很多時候,我們做新聞總想打造“爆款”,卻忽視了普通人身上最真摯的樸素情感,但新聞主題的核心表達恰恰就藏在被人忽略的日常小事和細節之中。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主題先行,實際上,從受眾的角度出發,鮮活、生動、貼近事件的報道才有深遠的影響力和長久的生命力。
初次試水之后,我正式“出道”,開始獨立采訪,其間也碰到了很多問題,不少報道都不盡如人意。所幸,工作中得到了很多前輩同事的指導和鞭策,大家的幫助對我建構專業的新聞知識體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興趣和愛好讓我走上新聞這條道路,而實踐和磨礪讓我擁有專業素養。
2020年6月13日是周六,正好輪到我值班,一天下來,風平浪靜,傍晚時分我正準備回家,手機突然響了起來。
“溫嶺大溪有槽罐車發生爆炸,趕快去現場!”
掛斷電話,我立刻拿上攝像機等設備,和同事趕赴溫嶺大溪。一開始,我以為只是一起突發車禍。然而行車至高速公路溫嶺段,出現了道路封鎖、堵車等情況。我們一邊在手機上刷著前方信息,到處尋找聯絡人,一邊和后方匯報相關情況,請后期做好接應。我的搭檔是一位有著近20年工作經驗的老記者,緊急時刻,他的人脈網絡發揮了巨大作用,一路上他通過聯系消防、警察、溫嶺宣傳部門,及時了解事故準確位置、路況信息,為我們接近事故現場不斷掃清障礙。
在快到達現場的時候,我們又被攔了下來,需要我們提供相關證件才能進入。由于匆匆出門,除了設備,我連工作證都沒帶上,同事掏出了記者證,并聯系當地分管媒體宣傳的負責人,沒幾分鐘,我們就得以進入現場拍攝。
這是一次令我至今難忘的采訪。第一次目擊慘重的傷亡,第一次投身緊張的營救,第一次徹夜拍攝不愿停歇……
一開始,我們并沒有明確拍攝方向,因為現場有太多事故碎片,我們只是憑著記錄的本能和直覺,拍攝一切能拍攝的場面,采訪能采訪到的每一個人。漸漸地,后方陸續有電話打來,“抓住細節,用長鏡頭,全部記錄下來。”“記錄救援,回應老百姓的關切。”我們的采訪也開始有了方向,這不僅僅是一場慘烈事故的報道,更是一次跟時間賽跑的生死大營救的記錄。
從傍晚6 點多到第二天清晨,我們的拍攝一直持續著,搜尋的揪心、救出被困人員的激動、調整救援方案的緊張,一一被記錄,我們努力想展現10 多個小時里黨員干部、消防隊員、全省各地的醫護人員,以及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普通百姓投入救援的場景,我們努力讓采訪主題傳遞“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同一時間,后方的同事連夜整理素材、搭建片子框架、通宵制作視頻。在各方通力合作下,第二天新聞發布會后的第一時間,我們順利發出了《徹夜救援 臺州無眠》短視頻現場新聞。這條視頻事件還原度高,尤其在信息挖掘、深度拓展、內容真實上做足文章,及時、有力地回應了民眾關切,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獲得第31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現場新聞二等獎。
“記者是社會活動家。”這句在理論書籍中看到過的話,在那次采訪中也完成了教育的閉環。很多時候,要采訪到重要素材和關鍵人物很不容易,需要我們平時有意識地積累,不斷拓寬自己的交際半徑,無論突發新聞還是深度報道,人脈圈是我們抵達新聞核心的重要支持。大溪槽罐車爆炸事故救援的拍攝中,正是因為老記者多方聯絡,我們拿到了現場不同人員拍攝的多路視頻素材,對于補充信息、深化主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徹夜救援 臺州無眠》的獲獎,對于那時從事新聞工作不到5 年的我來說,是偶然、是意外。但我想,提升專業能力,練好“詩外”功夫,在新聞的道路上初心不改、篤定前行是必須的、必然的。
時下,有一種流行的性格區分方式:I 人和E 人。這源于國外的一種性格測試,E 是外傾型,I 是內傾型。那么,做好一名記者到底要什么樣的性格?工作了近10年,我的答案是:聯絡時E往無前,采訪時無懼阻I 的人最適合。說我是I 人,同事們都不太相信,他們覺得我在采訪對象面前表現自如,能說會道,不太像一個I 人。然而我自己最清楚,在碰到復雜新聞選題,需要不停跟采訪對象溝通的時候,我真的很I,有時候甚至覺得這是在“麻煩”別人。
不過,近些年,我也生出了一點作為記者的必備特質:“厚臉皮”,或者說在逐漸“E 化”。去年,我接到任務,做關于“千萬工程”的典型報道。三門縣的潘家小鎮在“千萬工程”指引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空心村”蝶變成為村民年均收入超10 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破百萬的美麗鄉村。由于任務緊急,還沒來得及做前期周密策劃,我們就趕去當地開啟了第一次采訪,整整一周的時間,我們把所有有關人物全都采訪了一遍。然而回來后梳理發現,盡管采訪的內容很豐富,但缺乏系統性,很多同期聲也不夠精準到位。我們又一次聯系了對方,這時候的潘家小鎮已經被很多媒體接連造訪,可能因為應接不暇,對方的態度沒有第一次熱情,但為了更好地呈現報道,我無視“漠視”,拉著同事硬是每天在村里轉,到處跟人嘮嗑挖故事、挖細節,這一蹲又是4天。稿子再次提交后,審片領導覺得片子有些沉悶,建議打破主題報道的慣性思維,讓報道多一些“網感”。于是,我厚著臉皮第三次找村里聯系,解釋我們的意圖。村里最終也被我們的執著打動,極力配合我們的采訪。三次“折騰”之后,終于做出了系列報道《“潘家小鎮”煉成記》。片子播出后,三門當地高度認可,將我們的片子作為潘家小鎮的推介片播放。在2023年度浙江省廣播電視對農節目獎評審中,《“潘家小鎮”煉成記》獲得二等獎。
還有一次,臺州傳媒策劃推出《一線調研向“新”行》新聞行動,我要完成臺州汽車產業的調研報道。在行動中,我的任務是邀請一位行業專家共同參與調研,并采寫調研報道。由于手頭沒有熟悉的專家資源,我們只能查找資料尋找行業專家。在撒網一段時間后,終于“瞄”上一位對汽車產業頗有研究的教授專家。但我跟這位教授素昧平生,如何說服他參與我們的調研,并參加節目錄制,這是個難題。閱讀了這位教授的文章后,我主動上門,介紹我們的行動和宗旨。一開始,教授并不認可由媒體發起的調研活動,我加他微信,反復溝通反復“磨”,最終他同意參與調研。根據策劃,報道需要教授和記者一起調研多家企業,并在調研現場完成觀點表達、內容輸出,這對于教授和我們來說都是不小的考驗。隨著調研的深入,主題內容也在不斷調整優化,前前后后,教授和我們一起調研了整整兩周,最終呈現的調研報道有新意有厚度,傳遞了尋找新質生產力、凝聚發展正能量的信心,為制造業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幾年實踐,我可謂是經歷了從被動派工到主動出擊的階段。我想,大部分記者在初入行時都當過“派工記者”,靠部門給線索、同事給聯絡人,從策劃聯絡、采訪出稿到打磨修改都被推著走。但記者畢竟是一項主觀能動性要求很高的職業,它需要我們主動設置議題、主動尋訪當事人、主動呈現報道最佳效果。新聞道路很漫長,也并不好走,我已準備好長途跋涉;媒體融合大潮浩浩蕩蕩,我已習慣以主動工作的確定性來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興趣、選擇、機遇,似乎一切都剛剛好,我的記者生涯,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