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杜青
(1.咸陽市彩虹醫院心電圖室,陜西 咸陽 712000;2.富縣人民醫院心內科,陜西 富縣 7275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常見急危重癥,具有變化迅速、病情兇險、預后相對比較差的特點[1]。部分患者可伴隨有惡性心律失常,而惡性心律失常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原因的1/3左右,為此早期預測與識別AMI患者中易發生惡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具有重要價值[2]。AMI后惡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也給早期診斷與預測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3]。24 h動態心電圖為一種無創檢查方法,可通過心率變異性(HRV)反映患者的病情狀況與心室負極情況,也可評估患者的心臟自主神經系統功能[4]。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高敏C反應蛋白(hs-CRP)在心血管疾病與炎癥性疾病的檢測中發揮重要作用,還可用于評估患者的病變程度[5]。本文主要探討24 h動態心電圖聯合NT-pro、hs-CRP對急性心肌梗死后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價值。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8月到2022年12月選擇我院診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7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入院12 h內接受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住院時間>48 h;缺血性胸痛或對等癥狀持續時間≥0.5 h。已排除起搏器置入術后的患者;合并有瓣膜性心臟病的患者;合并有全身感染性疾病者;合并有嚴重肝功能、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有結締組織性疾病的患者;既往接受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患者;妊娠與哺乳期婦女。
1.2 24 h動態心電圖檢測患者均給予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采用迪姆軟件(北京)有限公司動態心電記錄器,所有心電圖檢查均由同一組醫師負責。患者在檢查時保持心情平穩狀態,避免強烈情緒波動。測定與記錄患者的24 h正常心房開始除極至心室開始除極時間(R-R)間期標準差(SDNN)、24 hQT間期變異性(24 hQTV)。
1.3 血清NT-pro、hs-CRP檢測抽取所有患者的靜脈血3 mL,靜置30 min后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保存在-80.0℃冰箱,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清NT-pro含量,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血清hs-CRP含量,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生工公司與武漢三鷹公司。
1.4 惡性心律失常判定情況患者均隨訪3個月,判定患者的惡性心律失常發生情況,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即可判定: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發作時伴暈厥;室性心動過速伴血液動力學紊亂,出現休克或心衰;心室率逐漸加速的室性心動過速;頻率在每分鐘230次以上的單形室速。同時調查與記錄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合并疾病、左心室射血分數等指標。

2.1 惡性心律失常發生情況隨訪3個月,77例患者中發生惡性心律失常17例(惡性心律失常組),占比22.1%。
2.2 一般資料比較17例惡性心律失常組中,男10例,女7例;年齡(54.51±2.44)歲;合并疾病:高脂血癥7例(41.2%),高血壓5例(29.4%),糖尿病4例(23.5%);左心室射血分數(45.55±1.35)%。60例非惡性心律失常組中,男37例,女24例;年齡(54.98±3.17)歲;合并疾病:高脂血癥25例(41.7%),高血壓18例(30.0%),糖尿病13例(21.7%);左心室射血分數(45.62±1.68)%。兩組性別、年齡、合并疾病、左心室射血分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血清NT-pro、hs-CRP含量惡性心律失常組的血清NT-pro、hs-CRP含量與非惡性心律失常組對比明顯升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NT-pro、hs-CRP含量的比較
2.4 SDNN、24hQTV惡性心律失常組的24 h動態心電圖SDNN與24hQTV與非惡性心律失常組對比有顯著降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24 h動態心電圖SDNN與24 hQTV的比較
2.5 預測價值在77例患者中,ROC分析顯示24 h動態心電圖聯合NT-pro、hs-CRP對急性心肌梗死后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最大曲線下面積為0.800。見圖1。

圖1 24h動態心電圖聯合NT-pro、hs-CRP對急性心肌梗死后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ROC曲線
現代研究[6]表明,AMI患者迷走神經活性、自主神經系統交感神經活性協調失衡可導致室性期前收縮發生障礙,使得心血管系統出現明顯紊亂,誘發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一旦惡性心律失常患者不能給予科學有效的干預,患者的致殘率與死亡率比較高。本研究顯示,隨訪3個月,77例患者中發生惡性心律失常17例(惡性心律失常組),占比22.1%;惡性心律失常組的24 h動態心電圖SDNN與24 hQTV與非惡性心律失常組對比有顯著降低(P<0.05),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比較高,且很多患者在發病前多伴隨有24 h動態心電圖異常。從機制上分析,24 h動態心電圖可作為評估心臟自主神經活動的量化指標,也可反映個體在一定時間內的心律周期性變化[7]。AMI后惡性心律失常患者的 SDNN與24 hQTV減小,表明交感神經興奮明顯增強,支配心臟自主活動的迷走神經活性降低。而上述這種表現可導致機體出現心室肌負極不一致性及電不穩定性,誘發患者心血管系統功能出現紊亂,引發惡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發生,從而形成惡性循環[8]。
在AMI中,冠狀動脈阻塞可引起心肌電生理紊亂,最終導致惡性心律失常。而惡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源性猝死,是AMI患者在隨訪期間的常見原因之一[9]。本研究顯示,惡性心律失常組的血清NT-pro、hs-CRP含量與非惡性心律失常組對比明顯升高(P<0.05),表明AMI后惡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隨有血清NT-pro、hs-CRP含量增高。hs-CRP為一種炎性細胞因子,其表達水平與患者的炎癥損傷程度成正比,可用于診斷心血管疾病的標志物,與換則會的冠脈病變程度及預后存在相關性。NT-pro具有降壓、利尿、利鈉等作用,具有濃度穩定、半衰期較長等特點,與表達水平與患者的壓力負荷、容積擴張水平呈現相關性,也可反映患者的心功能狀態。
AMI是導致機體出現心功能衰竭的一個直接性與危險性因素,并且急性心肌梗死與惡性心律失常之間的關系緊密,是互為影響的,隨著兩者的共同作用,可加重患者的病情[10]。本研究ROC分析顯示,24 h動態心電圖聯合NT-pro、hs-CRP對急性心肌梗死后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最大曲線下面積為0.800,表明24 h動態心電圖聯合NT-pro、hs-CRP對急性心肌梗死后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具有重要價值。從機制上分析,心率變異性降低可引起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使得機體出現心室復極不一致、竇房結起搏功能異常等。還可抑制患者的迷走神經,引起自主神經系統不平衡,導致SDNN發生變化,為此心率變異性是預測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的非常有價值指標。血清NT-pro水平與患者的心室舒張末期壓力存在相關性,能夠直接顯示心室內壓情況。作為機體急性炎癥反應的一種生物學特殊性標記物質,hs-CRP可隨著機體炎性反應的發生而持續表達升高,可引起心肌電生理紊亂,最終導致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11]。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后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比較高,且很多患者在發病前多伴隨有24 h動態心電圖異常與血清NT-pro、hs-CRP含量增高,24 h動態心電圖聯合NT-pro、hs-CRP對急性心肌梗死后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具有重要價值。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咸陽市彩虹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