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利 楊利娟
(寶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陜西 寶雞 721000)
早產兒因解剖與生理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吸吮與吞咽能力較弱甚至喪失,導致對于營養支持的要求條件比較高,尤其在喂養過程中易發生血氧飽和度下降、嗆咳、誤吸、呼吸暫停等情況,不當的營養支持可使得過渡到完全經口喂養的時間較長,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1]。早產兒的吸吮型態和吸吮—吞咽—呼吸協調功能雖尚未發育完善,但其胃腸道機能已能適應腸內營養,輔以護理的護理干預,可以更早實現有效、安全的經口吸吮[2]。非營養性吸吮(NNS)是基于非營養性吸吮提出的早產兒經口喂養促進策略,也就是將母親泵空乳汁的乳房或無孔橡皮奶嘴直接作為非營養性吸吮工具,讓早產兒吸吮,可加快早產兒獨立經口喂養,改善早產兒的預后[3]。本文主要探討非營養性吸吮配合穴位按摩對早產兒體格及行為神經發育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早產兒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出生體重(1.63±0.22)kg;胎齡(31.28±1.33)周;自然分娩8例,剖宮產32例;1 min Apgar評分(8.76±0.23)分。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出生體重(1.65±0.18)kg;胎齡(31.56±0.98)周;自然分娩9例,剖宮產1例;1 min Apgar評分(8.79±0.16)分。納入標準:出生胎齡<34周;生后24 h內入院;1 min Apga評分8~10分;無需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無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代謝性疾病;無明顯全身性感染性疾。排除標準:<28周或體重<1 000 g的患兒;患兒家屬依從性不佳者;中途放棄治療不能配合完成者;患有影響經口喂養的先天畸形;合并貧血、免疫系統疾病的早產兒。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穴位按摩護理,(1)按摩口腔內:從前硬腭至軟腭,采用小指往返按摩口腔中前后舌面。(2)由食指按摩耳垂至嘴角部位臉頰,從左側鼻底至唇坐上角、鼻底右側至唇右上、鼻底中心至唇中部。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非營養性吸吮,具體措施如下:護理人員在每次喂奶前5 min,先以經消毒處理的無孔橡皮奶嘴以刺激其進行吸吮,持續時間10 min左右。兩組早產兒均接受間歇管飼喂養、保暖、抗感染、呼吸循環支持等對癥護理。兩組護理觀察時間均為21 d。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早產兒的開始進口喂養時間、全進口喂養時間與住院時間;觀察兩組早產兒的頭圍增長速度、身長增長速度、體重增長速度;記錄兩組患兒在喂養期間出現的喂養不耐受情況,喂養不耐受判斷標準(滿足以下任意一項即可進行判定):持續3 d以上奶量不增加或奶量減少、每日嘔吐次數>3次、喂奶24 h內胃殘留量超過喂奶總量20.0%、喂奶24 h內腹圍增加1.5 cm;于護理后采用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量表(NBNA)評價兩組的神經發育狀況,分為原始反射、一般評估、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行為能力等5個維度,分數越高,神經發育狀況越好。

2.1 開始進口喂養時間、全進口喂養時間、住院時間觀察組開始進口喂養時間為(11.14±0.23)d、全進口喂養時間為(15.02±1.75)d、住院時間為(20.34±2.44)d,均明顯少于對照組的(15.92±1.15)d、 (18.47±2.11)d、(25.98±2.8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844、12.106、14.224,P均<0.05)。
2.2 頭圍增長速度、身長增長速度、體重增長速度觀察組護理期間的頭圍增長速度為(0.66±0.04)cm/周、身長增長速度為(0.83±0.11)cm/周、體重增長速度為(16.31±2.13)g/d,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0.59±0.08)cm/周、(0.75±0.07)cm/周、(13.47±1.74)g/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988、10.014、16.921,P均<0.05)。
2.3 喂養不耐受發生率觀察組護理期間發生喂養不耐受1例,發生率為2.50%;對照組護理期間發生喂養不耐受6例,發生率為15.0%;觀察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3.914,P<0.05)。
2.4 神經發育狀況評分護理后觀察組的原始反射、一般評估、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行為能力等神經發育狀況評分與對照組相比都顯著提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后神經發育狀況評分的比較分,n=40]
合理的營養支持是決定早產兒預后的關鍵環節之一,也是早產兒出生后追趕生長的重要決定因素[4]。間歇管飼喂養與穴位按摩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滿足造成正常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但是很難持續改善早產兒的預后[5]。早產兒的吸吮能力比較差,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弱,易產生溢乳、嗆咳、腹脹、嘔吐,從而產生喂養不耐受等問題[6]。低效的經口喂養表現是早產兒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提高早產兒的獨立經口喂養能力是促進其生長發育和縮短住院時間的關鍵。非營養性吸吮可刺激早產兒鼻黏膜上皮中的嗅覺感受器,刺激增強早產兒的吸吮技能和吸吮耐力,使早產兒轉向氣味源,誘導進行吸吮[7]。非營養性吸吮也可通過大腦反饋協調吸吮模式,引起口輪匝肌的非特異性反射,觸發早產兒吸吮,促進其吸吮反射成熟,并通過大腦反饋協調吸吮模式,促使其主動性吸吮次數增多[8]。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開始進口喂養時間、全進口喂養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期間頭圍增長速度、身長增長速度、體重增長速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期間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為97.5%,與對照組的85.0%相比有顯著提高(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神經發育狀況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非營養性吸吮配合穴位按摩在早產兒的應用能促進體格發育,且能促進行為神經發育,減少喂養不耐受的發生。
綜上所述,非營養性吸吮配合穴位按摩在早產兒的應用能促進體格發育,縮短開始進口喂養時間、全進口喂養時間與住院時間,還可促進早產兒的行為神經發育,減少喂養不耐受的發生。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監護人均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