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華 李懿雯 孫莉
(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醫院1.婦產科2.神經內科3.護理部,上海 201805)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不斷發展,糖尿病發生率持續增長,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球約有5.37億的患者。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達1.41億人,發病率高達12.8%,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1]。葡萄糖調節異常(IGR)是正常血糖調節狀態發展成糖尿病的一種臨床前的中間狀態,可表現為糖耐量異常(IGT)和空腹血糖受損(IFG)或二者并存,此階段被認為是糖尿病的早期階段,可稱為糖前期,并且是一個可逆的過程,在此階段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可延緩或減少2型糖尿病的發病[2]。糖尿病并發癥模擬體驗工具是一種結合“聽、看、想、做”的健康教育模式,有相關研究[3]表明,此教育模式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況。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該模式下糖前期患者的FBG、HbA1c、BMI、糖尿病知識、自我效能、自我行為管理情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年1-6月上海市安亭地區4個社區的糖調節異常人群86例,按照入組時間分為觀察組(2021年1-3月)和對照組(2021年3-6月),各43例。納入葡萄糖調節異常者,其中IFG:5.6 mmol/L≤FBG<7.0 mmol/L,IGT:7.8 mmol/L≤OGTT試驗2 h 血糖<11.1 mmol/L,IFG/IGT兩者兼有狀態;年齡20~70歲者;排除標準:糖尿病人群;溝通交流障礙者;嚴重精神障礙;無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人群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健康教育,每月集體授課一次(包括糖尿病前期疾病知識及治療原則、飲食調整要求、食品交換應用原則、不同食物升糖指數、運動知識等),時間為每次30~45 min。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糖尿病并發癥模擬體驗干預,具體如下:組建糖尿病并發癥模擬體驗小組,該小組由工作年限≥5年的8名護理人員組成,護士長擔任組長,進行統一培訓、考核。模擬體驗項目包括6個方面,冠心病癥狀、下肢血管病變和膝關節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病變、糖尿病骨關節炎體驗。每位觀察組的患者每次體驗15~30 min、7個工具,往復循環。(1)冠心病癥狀體驗:冠性病發作時可出現胸悶,有壓迫感;護士指導患者穿上體驗背心,根據體型調整胸背部松緊帶,同時放置4 kg的沙袋重物在背心外側的4個口袋模擬壓迫、沉重感。(2)下肢動脈病變癥狀體驗:小腿和足部肌肉萎縮,感覺乏力,隨缺血程度的加重而日益明顯;護士指導患者將2 kg沙袋捆綁在雙腳踝上,直線行走12 m,體驗乏力感。(3)糖尿病腎病的體驗:護士指導患者通過視覺、觸覺,感受正常和受損腎臟模型的顏色、質地和彈性。(4)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體驗:眼組織、神經及血管微循環改變,表現為視力下降、視物模糊和視野縮小;護士指導患者分別佩戴3種眼鏡來體驗,1號眼鏡佩戴后體驗視野縮小,2號眼鏡佩戴后體驗視物模糊,3號眼鏡佩戴后體驗視力下降。(5)糖尿病神經病變體驗:周圍神經病變可引起四肢感覺異常,有麻木、蟲爬、觸電樣感覺;護士指導患者帶特質手套觸摸物品,體驗感覺缺失。(6)糖尿病足癥狀體驗:糖尿病患者可出現一些列足部問題,可引起足部親觸覺減弱;護士指導患者穿鞋踩在充氣墊上,以體驗糖尿病足病變步行時腳踩棉花,步態不穩。(7)糖尿病骨關節炎體驗:糖尿病患者逐步出現肩、膝、髖、肘等關節出現無癥狀的活動受限,局部皮膚增厚;護士指導患者穿戴膝關節固定裝置,體驗行走時的關節僵硬。每次體驗結束,患者分享穿戴感受,再有小組成員講解體驗意義和并發癥知識。兩組患者教育周期均為1年。
1.3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分別在干預6個月、1年后由該小組成員進行效果評價,包括FBG、HbA1c、中文版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DMSES),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DSCA),糖尿病知識測定量表 (MDKT)評分。其中C-DMSES量表側重對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進行定量測量,有3個維度,包括飲食、足部管理、醫療控制和運動。SDSCA量表是用于測量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自我報告,有5個維度,包括飲食、運動、血糖監測、足部護理與吸煙,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為越好。MDKT量表包括飲食、運動、藥物治療、血糖測試、足部護理、低血糖和并發癥的防治等方面,得分>20分為“好”,15~20分為“一般”,<15分為“差”。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BG、HbA1c比較干預6個月后兩組患者FBG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年后兩組患者FBG、HbA1c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BG、HbA1c比較分,n=43]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DMSES得分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均有效提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DMSES得分比較分,n=43]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DSCA得分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自我行為管理均優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DSCA得分比較分,n=43]
2.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DKT量表得分比較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測定量表得分干預后均較干預前提高(P<0.05),但是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DKT得分比較分,n=43]
本文結果顯示,盡管對患者進行6個月的干預后,患者FBG降低不明顯,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干預1年后,患者FBG、HbA1c均有較明顯的下降(P<0.05)。這說明FBG、HbA1c隨著干預時間長短而出現變化,干預時間越長,效果越顯著。傳統的護理干預模式主要是醫護人員通過頭口、書面等形式進行宣教,患者接受能力參差不一,因此教育效果往往達不到預期[4-6]。糖尿病并發癥模擬體驗工具教育模式的護理干預重視患者的個性化需要,通過對并發癥較多樣化的體驗形式,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最大限度發揮健康教育的作用,讓患者對糖尿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促使該人群主動的關注FBG、HbA1c等情況,長期干預下能有效減少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既往研究[7-8]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與自我管理水平、自我效能水平有密切關系,且已有文獻研究顯示通過微信管理糖調節異常人群[9],藥物聯合生活干預[10],賦權教育模式[11]等均能對糖調節異常人群的血糖、HbA1c、自我行為管理等產生作用,但通過糖尿病體驗工具教育模式對糖調節異常人群進行干預,并對該干預模式的效果研究卻鮮有報道,本研究填補了此項空白。本文結果顯示,干預6個月和干預1年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自我效能水平均顯著提高(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糖尿病并發癥模擬體驗工具教育模式的干預,通過讓患者經歷穿戴、體驗、教育、評估的全過程,從對糖尿病的知識缺乏到體驗糖尿病發生發展后的痛苦到分享感受,到主動學習糖尿病的防治,自覺重視疾病預防,并加強自我管理,從行為上改善生活方式,達到減少和延緩糖尿病及并發癥發生和發展,該健康教育方式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2]。
綜上所述,利用糖尿病并發癥模擬體驗工具教育,打破了傳統的健康教育學習方法,增強自我管理效能,從而行為上進行糖尿病前期的自我管理,對阻止、延緩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已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