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呂進科
2024 年1 月下旬,青藏高原深藏區的一批客人千里迢迢來到溫州,參加“溫心守護·共健阿壩——民族團結一家親”公益救助行動啟動儀式。
現場,四川省阿壩州慈善總會、州殘聯與溫州市新聞傳媒中心、溫州市慈善總會、浙江省駐阿壩州幫扶工作隊簽訂了“溫心守護·共健阿壩”項目合作備忘錄——今年,溫州市將為阿壩州馬爾康市、阿壩縣、紅原縣、壤塘縣、理縣等5縣(市)救治脊柱側彎、唇腭裂、手足畸形、白內障、先天性心臟病五類群體病患者300人以上;擬投入公益善款及物資總價值1000萬元以上。這意味著,這項最早由媒體、幫扶工作隊在四川壤塘發起的“溫心守護”行動,從一個縣走向了更加廣闊的高地和草原。
坐而論道、躬身入局。我們常說,媒體是記錄者、觀察者、監督者、瞭望者。發起“溫心守護”行動,則是發揮媒體的另一種功能——做社會治理的推動者、文化復興的傳播者、鄉村振興的實踐者。很有幸,我是“溫心守護”行動最早的策劃者、執行者之一。今天我們怎么做記者?這或許也是一種方式。
壤塘縣位于青藏高原東部,大渡河上游,縣城海拔3290米,面積68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4.5萬人。
壤塘距離溫州2000多公里,但雙方有著長達10多年的幫扶情誼。我和壤塘結緣源于一次偶然的機會。2021年6月,浙江駐壤工作隊負責人找到報社,希望能對壤塘的文旅、非遺、農特產品以及對口支援工作做一些新聞報道,并邀請報社派人去一趟壤塘。
“路上要坐很久的車”“出發前大家休息好”“提前一周開始吃紅景天”“到了壤塘不要做劇烈運動”……駐壤工作干部們的提醒,誠不我欺。這一年9月,我和幾位同事從溫州出發,經成都去壤塘。如果一刻不停地開車,從成都到壤塘就要8 個多小時,途經被稱為“地獄之路”的317國道。對于一般人來說,直接從海拔500米的成都到海拔3000多米的壤塘,容易出現高原反應。我是第一次去壤塘,先特地在阿壩州州府馬爾康(《塵埃落定》作者阿來的家鄉)中轉了一下,但第二天趕到壤塘時,同行的一位慈善機構負責人還是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不得不當天撤回馬爾康接受治療。

在壤塘采訪
這次壤塘之行,我們在當地舉行了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溫州都市報社會幫扶捐贈暨“鹿壤情援·共富直播間”啟動儀式,并現場與壤塘方面“山海約定”——將依托溫州都市報媒體資源優勢,創意形式展示、推介壤塘縣文化、旅游、非遺、農產品等,走出一條“媒體+對口支援”的新路子。
在壤塘這座川西小城的幾天時間,明凈高爽的藍天、漫天遍野的牦牛、經常消失的手機信號、滾落山崖的巨石等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當地人的生存狀態。
雖然壤塘已于2020年獲批“摘帽”貧困縣,但因客觀原因制約,醫療衛生水平相較于平原地帶相對滯后,大骨節病、白內障、包蟲病、結核病等高原病和地方病多發,落后的醫療條件、較低的救治能力加之群眾就醫意識淡薄,導致很多群眾因病致貧。傳統的階段式、短期化的醫療幫扶行動對這些重疾癥群體收效甚微。脊柱側彎的孩子、常年失明的老人,讓人看了為之動容。
除了已有的“約定”,媒體還能做點什么?這個念頭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最終促使“溫心守護”行動在2021年推出,到今年已經是第四個年頭。
有一句話說: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之時,也許并不以宏大的模樣出現在生活中,卻像蝴蝶一樣掀起了命運的波濤。
壤塘之行,大概就是那個命運齒輪轉動的時刻。2021年9 月起,溫州都市報團隊與鹿城派駐壤塘縣工作隊共同發起,聯合兩地慈善總會、紅會、殘聯、衛健等多個部門以及溫醫大附二院、溫醫大附屬眼視光醫院,借力溫州“光明行動”、“大拇指工程”等醫療公益項目以及公益社會組織,全方位介入后續康復、助學、就業等全周期救助,打造一種“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全周期救助新模式,我們希望“溫心守護”不是一次運動式幫扶,而是慢慢做,做久一點,真正幫助到一個個具體的人。
有對壤塘藏族姐妹,她們身體有不同程度的脊柱側彎。醫學認為脊柱側彎科布角在40 度以上屬于重度側彎,姐姐色爾忠有118度,妹妹卓瑪娜姆將近80度。
色爾忠是個愛美的小姑娘。她告訴我,以前最怕被人問“你的背怎么了”,這讓她很自卑。2021 年10月,我們籌集愛心款,聯系好醫院,把姐妹倆從四川壤塘接到溫州治療。經過矯正手術,她們的背挺直了。色爾忠長高了15厘米,卓瑪娜姆長高了11 厘米。色爾忠手術后說,她回去以后要“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同學”。
今年13 歲的小春陽患有雙側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畸形,在“溫心守護”行動的幫助下,溫醫大附二院骨科專家為她做了2 次手術,如今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行走。小春陽的姐姐色基在接受采訪時說,“妹妹的治療費用對于我們家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在你們的幫助下,妹妹的手術非常成功,重獲生活的希望,我們全家都非常感恩!”
有位藏族老人叫做冬尼旺姆,66 歲。2022 年下半年被確定為潛在救助對象,由于疫情的原因,直到2023 年7 月我們才得以組織醫療隊,在壤塘為像她一樣的老人開展白內障手術。手術后10分鐘,老人接近失明的左眼就能看見了。老人不會說漢語,她在休息室一把拉住醫生的右手,不停親吻手背。在當地,吻手背是對人的一種禮敬。后來了解到,她家里有83歲的丈夫和患有智力殘疾的女兒需要照顧,眼睛恢復光明對她而言非常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從受助群眾篩查、建檔到治療方案擬定、醫療報銷前期介入、醫療費用籌集、免費治療安排等整個救助過程,“溫心守護”行動已摸索出了一套較為行之有效的工作閉環。
到2023 年底為止,“溫心守護”行動給壤塘累計捐獻400 多萬元物資、200 多萬元愛心款,接了25 名藏族患者來溫州治療;為壤塘3793 位青少年做了脊柱側彎和四肢畸形篩查,排摸出輕重癥271人,后續將陸續安排矯正或手術。
期間,我和同事們采訪、刊發了100 多篇報道,很多愛心人士看到后主動來捐款。有個溫州阿婆輾轉找到我們,一個人捐了10 萬元。而更多的是你100元、我100 元,加上慈善組織的支持,捐出了600 多萬元。這是人心的力量,也是新聞的力量。
“溫心守護”行動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豐富。去年7 月,我們又聯合兩家省屬醫院在壤塘設了三個慈善服務站。這三個站點的掛牌,是“溫心守護”活動常態化、持續化的重要制度設計,意味著來自浙江的大愛在高原扎下根。
下一步,阿壩州、溫州市將持續實施“溫心守護”公益救助行動,打造慈善事業助推民族團結示范工程金字招牌。今年起,將探索建立專家“組團式”支援幫扶愛心醫療隊,實施“師徒計劃”,建立一對一指導機制,組織醫技團隊對阿壩州常見病、多發病等重點領域,開展定期巡回醫療、遠程診療、技術攻關,推進項目走深走實。阿壩州將遴選一批優秀醫療人才和慈善活動人士,落實跟崗培訓及醫療資源合作共享,學習借鑒溫州市慈善事業先進經驗理念。
好幾位到壤塘對口支援的醫生告訴我,當地醫院的很多硬件設備并不差,可往往因為沒人會用,在倉庫里積灰。如果能把當地的醫生培養起來,回去以后一個醫生一年能做上百例的手術,當地藏民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溫心守護”行動的成功是源于社會共同的支撐和團隊的力量。我們相信,一群普通的媒體人,正在努力做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因為救助一個人,就是改變一個人乃至一個家庭的命運。這也正是國家對口支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戰略的應有之義。
2021年是新一輪東西部協作起步之年,也是浙江獲批創建共同富裕示范區第一年。“堅持和完善東西部協作機制,重點做好與四川等地的產業合作、勞務協作和消費幫扶,豐富創新協作方式,加快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協作體系”也寫入《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
“溫心守護”活動得到當地的高度肯定,時任壤塘縣委書記張德發說,“這是對口支援工作的創新之舉,也是媒體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作為,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顒颖恢行戮W、四川日報、浙江在線、學習強國等多個平臺報道,越來越多的溫州愛心企業、人士參與到對口支援當中。
這些技能你get了嗎?
■嘗試不一樣的新聞,約等于走進不一樣的世界。世界這么大,我們可以左看看右看看多看看。
■可以慢一點,偶爾歇會兒,但不要停下來,保持“新鮮”在路上,也可以走很遠。
■很多時候新聞不能解決問題怎么辦?我們就團結各方力量,既改造世界,也不耽誤寫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