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臻
摘 要:對話式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有利于學生掌握有效的語言表達方法,能夠推動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知識。高中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閱讀基礎,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引導學生展開鑒賞與評價,激勵學生對語文學習內容進行深度解讀,圍繞教學內容設置合理的討論話題,由此實現高中語文課堂中的自我對話、民主對話、批判對話、審美對話、延伸對話和創造對話,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對話式教學;教學方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課程目標部分指出:“能憑借語感和對語言運用規律的把握,根據具體的語言情境和不同的對象,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明得體地進行表達與交流”。由此可以看出,交流與表達是高中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高中語文教師要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優化,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表達與交流的機會,為學生的成才提供更多可能。
一、奠定閱讀基礎,實現自我對話
對話需要學生自主意識的參與,需要學生自主對對話內容、對話形式等進行調整,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對話式”教學模式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自我對話,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意義奠定扎實基礎。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沁園春·長沙》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積累的語文閱讀方法,以自我對話的形式完成課前預習。學生可以在閱讀教材文本的同時問自己: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他還有什么其他作品?這篇文章的體裁是什么?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什么?創作背景是什么?這篇文章的生字詞有哪些?之后,學生便可以借助教材和網絡進行有關問題的搜集,完成對話。學生回答自己:“《沁園春·長沙》的作者是毛澤東,其作品還有《沁園春·雪》《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該文章是一首詞,寫于1925年晚秋,毛澤東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途中,重游橘子洲時所作,描繪了長沙的秋景,回憶了青年時代的革命斗爭生活,寫出了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以及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生字詞包括‘舸‘悵寥廓等”。如此,學生便在自我對話中完成了課前預習,對教材文本形成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其次,在課內教學結束后,教師同樣可以引導學生以自我對話的形式進行鞏固與檢測,一是扎實學生課堂所學,二是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持續發展做好準備。如:學生可以根據課內所學向自己提問:這節課學到了哪些與詞相關的知識?積累了哪些歷史知識?對自己產生了什么影響?如此,學生便可以在自我對話的支持下,對課堂所學進行梳理與深度挖掘,得出:該詞中的“沁園春”是詞牌名,積累到的歷史知識包括五四運動期間,毛澤東組織領導了湖南的群眾運動,領導了“驅張”運動,1920年9月,與何叔衡在長沙建立湖南共產主義小組等,該詞啟示新時代青年要有堅定的理想、有強烈的使命感、有朋友、有歷練、有朝氣、有才氣、有骨氣、有勇氣。如此,學生便在自我對話的支持下完成了教材文本的學習,實現了對基礎閱讀知識的積累,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自我對話的良好習慣,由此助力學生自主學習水平的不斷提高。總之,自我對話在“對話式”教學模式中的應用,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水平等形成更加準確的認識,為學生學習能力的主動提高提供有效幫助[1]。
二、營造和諧氛圍,實現民主對話
“民主”是“對話式”教學模式的主要表現之一,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實踐“對話式”教學模式時,要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尊重學生的理解與審美,給予學生更多探究空間。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勸學》一課時,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與“求學”相關的視頻,一是用動態化的形式讓學生明確文章主題,二是營造更加活躍的課堂氛圍,為實現民主對話做好鋪墊。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視頻內容,站在學生的角度與學生進行對話,如:這個視頻講述了高三學生為了自己的夢想拼搏、努力的故事,看的過程中,讓人熱血沸騰。教師將自己的感受講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說出自己的觀看體驗“感受到了高三學生的不容易”“看到了堅持夢想的美”等,如此,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中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平等”,實現了“對話式”教學模式下的民主對話。其次,在具體的教學環節,教師同樣要注意對學生的積極引導,對學生想法的尊重,以此進一步落實民主對話的意義。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向學生提出:“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否可以告訴老師是從哪些地方得出的?”以此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解讀教材的欲望,實現民主對話下學生的深度學習。學生在梳理教材后得出:“該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不可以停止。文本中有三個地方可以證明該論點,第一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第二是‘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第三是‘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如此,學生便在與教師的民主對話中實現了對文本的深刻理解。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向自己提出問題,可以關于課文知識,也可以關于學習方法、教學建議等,一是更好地拉近師生距離,發揮民主對話教學模式的作用,二是讓教師看到自身教學的不足,以便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構建更高質量的高中語文課堂。總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對話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活動時,要積極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拉近師生距離,開展民主對話[2]。
三、尊重學生個性,實現批判對話
盡管學生處于同一班級、同一年齡段,但是受到教育背景、個人理解能力等的影響,學生之間還是會存在差異。因此在開展“對話式”教學模式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積極調整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批判對話,盡可能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日常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學習能力,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將班級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一是增強班級凝聚力,二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更好地開展批判對話做好鋪墊。其次,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向學生提出小組討論問題,如:對教材給出的“中國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進行梳理,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對其進行分類。如:有的小組討論得出,可以從中國建筑的構成、中國建筑的結構和中國建筑的裝飾三個角度進行分類,即,木材結構、平面布置、個別建筑三個主要部分為中國建筑的構成,屋頂、舉折、斗拱屬于中間建筑的結構,建筑的材料性裝飾、構件本身為裝飾、顏色為中國建筑的裝飾;有的小組認為可以從中國建筑的整體特點、中國建筑的裝飾特點、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三個部分進行分類。之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對如上兩種分類方式進行辯論,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觀點,以此調動學生的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等,實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深度發展。如:有的學生支持第一種分類方法,因為:“第一種分類方法將中國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平均劃分為三個部分,更方便記憶”;有的學生支持第二種分類方法,認為:“第二種分類方法更加準確、細致”“第二種方法從中國建筑的整體特點延伸到局部特點,更加全面”。除此之外,為更好地展示辯論效果,在辯論開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兩種分類方式進行投票,記錄兩種方式的受支持率,在辯論結束后再次投票,一是進行最終結果的選擇,二是讓學生用更加直觀的方式看到自己的思維變化,將批判對話的結果直觀化、具體化,為學生批判性思維、邏輯性思維等的發展提供動力。總之,批判對話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還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對教材文本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大化展現“對話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價值。
四、面向鑒賞評價,實現審美對話
語文不只是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載體,還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陣地。因此在開展“對話式”教學模式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時,教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教材文本進行欣賞,與文字對話、與作家對話,以此實現學生文學素養與審美水平的提升,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學習高一語文必修上冊《故都的秋》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進行“對話式”學習模式下的作品鑒賞,明確文章的主題與寫作手法,以此積累更多文學知識,為自身語文學習能力的持續發展做好鋪墊。如:學生可以“詢問文字”:“你的主題是什么,是熱愛祖國還是熱愛家鄉?你的寫作手法是什么?是比喻?是擬人?”之后,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深度閱讀,模仿“文字”進行回答,即“主題是愛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表達了對國運衰微的喟嘆;寫作手法有摹繪寫情,可以從‘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等句子看出。有對比托情,可以從‘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等句子看出。有旁逸襯情,可以從‘總是一樣地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等句子看出。有設誓顯情,可以從‘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等句子看出”。如此,學生便可以在與文字的“對話”中感受到文字的美,領略到秋天的美。總之,學生的成長需要文學、需要美,而高中語文是提高學生審美水平的主要陣地之一,所以教師在開展“對話式”教學模式下高中語文教學時,要積極引導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讓學生發現文字中的美,實現學生審美水平的持續提升。
五、激勵深度解讀,實現延伸對話
“一千個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文本的解讀亦是如此,因此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時,教師要積極發揮“對話式”教學模式的優勢,激勵學生進行深度解讀、創意解讀,實現學生探究意識、創新意識等的共同發展。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祝福》一課時,教師可以從教材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對祥林嫂的結局進行改寫,鼓勵學生以此為中心展開對話。具體來說,學生可以將自己代入祥林嫂生活的魯鎮,與祥林嫂進行對話,例如,祥林嫂:“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山里的野獸沒有東西吃,會到村里來吃小孩,可不知道春天也會來,我叫我們阿毛坐在門口剝豆……”學生:“大嫂,阿毛會被狼叼走是誰也提前想不到的,所以這件事并不怪你,但是阿毛走了你也要好好生活,用自己的勤勞、認真改善自己的生活,讓阿毛放心……”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祥林嫂自身觀念的改變真地能讓她的生活變得更好嗎?”以此引起學生對文本的深度思考,實現延伸對話。在課內教學結束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網絡設備,查找祥林嫂所處社會背景的真實狀況,與當時的農民、學生、工人等進行“跨時空對話”,由此激起學生對當下生活的珍惜之情,深化“對話式”教學模式的意義。總之,解讀是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高的關鍵環節,在“對話式”教學模式的支持下,高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教材文本出發,與其中的人物、社會背景等進行延伸對話,由此實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綜合發展。
六、設置合理話題,實現創造對話
話題的設置能夠讓學生的對話更有方向、更有目標、更加高效,能夠為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提供“支點”。對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實踐“對話式”教學模式時,要從教材文本、學生能力等角度出發,進行合理話題的設計,以此實現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創造對話。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雷雨》一課時,教師便可以給學生設置如下話題:周樸園是否真愛過魯侍萍。有的學生認為“愛過”,因為在當時思想混沌的年代,周樸園與魯侍萍身份、地位差距極大,但周樸園仍不惜打破封建禮制的壁壘,與魯侍萍誕生了愛情的結晶,在三十多年里,一直保持著魯侍萍喜歡的陳設,且文本中的諸多細節描寫也能說明周樸園愛過魯侍萍;有的學生則認為“沒有愛過”,因為周樸園能夠為了富家小姐拋棄魯侍萍,足以看出其對魯侍萍的感情并不深刻,且二人再次相遇后,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態度是冷漠甚至厭惡的。如此,在特定話題的支持下,學生的對話便會更具創造性,更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話式”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活躍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高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對話,奠定扎實的閱讀基礎,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引導學生展開文本鑒賞,激勵學生進行深度解讀,用合理話題引導學生展開創造對話,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實現自我對話、民主對話、批判對話、審美對話、延伸對話,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孫美英.核心素養視域下“對話式”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應用的思考[J].語文教學之友,2023,42(8):41-43.
[2]梁梅.淺論高中語文“四合一”對話式閱讀教學模式[J].漢字文化,2019(2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