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許冬娟

我們以幼兒視角,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地域資源,讓本土資源與課程有機結合,以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9 月開學,剛升級為大班的幼兒開始嘗試搭建海門的建筑物。電視塔、龍信廣場、科技館、火車站……海門地標性建筑成了幼兒搭建的對象。追隨幼兒的興趣,我們投票確定了“海門電視塔”和“海門火車站”這兩個搭建項目,并成立項目小組,舉行招標會,開始招兵買馬,進入施工現場。
幼兒在前期經驗的基礎上,與爸爸媽媽一起實地參觀,為搭建奠定基礎。同時,教師給予積極的支持:確保有足夠的搭建空間,并保留前一次的搭建作品;共同收集材料,商量收納方式;觀察建筑物不同方位的照片,分析建筑物的特點等。
項目一:海門電視塔。
1.電視塔倒了
幼兒選擇紙杯作為搭建“海門電視塔”的材料,因為“杯子長得有點像電視塔”。晨晨將紙杯放在地上,擺放了一橫排,并在第一排上面依次放上紙杯。小彥說:“要高一點,電視塔很高的。”兩個人嘗試多壘一些紙杯。然而,在壘到第三層的時候,紙杯一下子倒了下來。
問題是推進的契機。不能壘高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控制好杯子與杯子間的距離。晨晨通過觀察發現,杯子有的靠得近,有的離得遠。“讓杯子靠得更近一點,像小朋友手拉手一樣。這樣才能搭得高。”兩個人繼續嘗試,終于解決了問題。
2.電視塔高了,但有點不像
在搭建第一層時,晨晨嚴格控制距離,每個杯子之間都挨得很緊,從而確保了底部的穩定性。在搭建第二層時,新增加的杯子是架在兩個杯子之間的。由于控制好位置與距離,搭建高度逐漸上升。幼兒終于成功地搭建完電視塔。
在交流分享階段,幼兒展示了他們搭建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紹了搭建方法。但是,有的幼兒提出:“電視塔不是這樣的。”由于過多地關注搭建的高度,搭建成的電視塔與真正的電視塔在形狀上差別較大。于是,幼兒繼續觀察,尋找更多的輔助材料。
3.電視塔是一層一層的
通過觀察,幼兒很快發現:電視塔從底層向上,構筑物面積逐漸減小。但是,電視塔中間的構筑物面積向周邊擴大了許多。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經過討論,幼兒決定做一個地盤。他們找來了KT 板,并嘗試切割。可是,問題又來了:剪刀切割不了。于是,彤彤向老師求助。
4.每一層板子到底要多大?
教師提出問題:每一層的板子到底需要多大呢?幼兒一下子被問住了。不久,一位當建筑師的家長支招:先畫圖紙。幼兒根據畫出的圖紙,確定杯子的數量;再根據每一層杯子的數量,確定紙板的大小。在反復探索和實踐中,幼兒發現了每層杯子數量的變化規律。
5.怎么畫圓呢?
在確定數量后,幼兒先在KT 板上有序地擺上一圈紙杯,接著用鉛筆在上面描了一圈。當把紙杯取下來的時候,幼兒發現這是一個類似圓形的形狀。幼兒開始尋找教室里的各種圓形材料,如杯子、水壺、蛋糕紙盤、臉盆、鍋子等。但是,問題又來了。杯子數量確定后,如何畫出相應面積的圓呢?這時,陽陽想出了一個辦法——使用圓規。什么是圓規?圓規怎么畫圓?教師邀請了當數學老師的陽陽爸爸,對幼兒進行指導。他將麻繩的一端系在鉛筆上,另一端的麻繩確定在一個點上,拉直后轉動鉛筆就能畫出圓。這個辦法讓幼兒興奮不已,他們成功地畫出電視塔的圓形底盤。
6.閃光的電視塔
幼兒按圖施工,搭建成的電視塔像模像樣。這時,晨晨說:“電視塔是彩色的,會閃閃發光。”小彥說:“每一層杯子的顏色要不一樣。”于是,大家又開始了新的搭建活動。
“要是有燈泡就好了。”在搭建完成后,點點有些感慨。第二天,她還帶來一串燈泡,并輕輕地掛上“電視塔”。燈泡一閃一閃的,非常好看。
為了搭建像模像樣的電視塔,幼兒尋找了很多辦法。他們從選擇材料到增添燈泡,不斷優化搭建方法,始終是積極主動的建構者。
項目二:海門火車站。
1.海門火車站是彎彎的
幼兒選擇磁力片和樂高積木搭建火車站。小米和蘋果在桌上用樂高積木的輪子搭火車;可可用磁力片搭建一個類似房子的建筑物。不一會兒,大家完成了各自的搭建任務。可是,與火車站照片一比對,幼兒發現火車站是彎彎的,有漂亮的弧形,這個弧形正是火車站的最大特色。怎樣搭建出這個弧形呢?
為此,幼兒進行了多種嘗試。洞洞積木不能彎曲,容易散架;磁力片穩定性不高,容易塌陷;樂高積木沒有彈性,不能彎曲。幼兒發現,可以用有彈性的雪花片搭建弧形建筑。
2.火車軌道是什么樣的?能拐彎嗎?
站臺完工后,幼兒最感興趣的就是搭建軌道,玩開火車的游戲。幼兒用磁力積木搭建成長長的軌道。可是,火車要是拐彎怎么辦?于是,幼兒帶著問題,和爸爸媽媽一起走進了火車站。幼兒通過實地探訪,了解到調節軌道改變火車方向的相關知識。
3.火車站標志牌
弧形的外觀,方正的站臺,長長的軌道……幼兒終于成功搭建成火車站。但是,怎么讓人知道這是海門火車站呢?為此,幼兒又設計了站牌。
在搭建活動中,幼兒不斷探索,大膽嘗試,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用自己的方式認識所生活的城市,展現了他們心中對未來發展的憧憬與期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