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穎黎
角色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游戲類型。在角色游戲中,幼兒能夠呈現出自由、自主的狀態。
確定趣味角色意識。所謂角色,是指扮演某一特定場景中的人物,演繹該人物的語言與行動。這是一種假裝或假扮游戲。因此,角色游戲是一種象征性游戲。幼兒明知這是一種假扮,但還是全身心地投入游戲中。3~6 歲是幼兒善于模仿并樂于體驗的重要階段。角色游戲為單純而天真的幼兒模擬了一個個真實的情景,支持幼兒在體驗與實踐中積累自我成長的經驗。
確立生活角色意識。角色游戲中的角色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是幼兒體驗現實生活的載體。由于立足于生活,幼兒有更豐富的經驗,能夠自主、自由地參與游戲,樂此不疲地享受著游戲帶來的快樂。角色游戲承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特別是對幼兒的社會性成長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角色意識指標的重要意義。我們通常會這樣評價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這個幼兒會玩或不會玩。筆者認為,“會”或“不會”主要是在評價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角色扮演能力,考察幼兒對該角色(職業)的認知與經驗,評價幼兒角色的言行與某游戲主題的契合度,以及評價幼兒在游戲中獨立解決特定主題問題的能力。這些都與幼兒的角色意識有關。角色意識是決定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狀態和投入程度的一個內在因素,也是幼兒保持游戲濃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檢驗幼兒生活經驗豐富程度與轉換能力的指標。
角色游戲差異的案例呈現。一次,在中班“點心店”游戲中,兩名幼兒同時選擇了廚師這個角色,并在游戲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角色意識狀態。幼兒A 在沒有顧客的情況下,漫無目的地擺弄著桌上的材料,時不時地會跑到其他區域玩游戲。當顧客光臨時,幼兒A 又顯得非常興奮與緊張,甚至不知所措。而幼兒B 戴上廚師帽的那一刻,就開始忙活起來,一會兒剪剪面條,一會兒做湯圓。當顧客點餐時,幼兒B 能夠清晰地向顧客介紹已經做好的餐點,并根據顧客的要求“烹制”。
角色意識差異的案例分析。從以上兩名幼兒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們角色意識的差異明顯。幼兒A 的角色意識比較淡薄,不能有效地運用材料開展與廚師相關的游戲行為。幼兒B 則能夠出色地扮演廚師角色,對廚師工作的經驗比較豐富,熟悉游戲環境中的材料,并能與之發生積極的互動。
教師要幫助幼兒建立角色意識,讓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獲得更多的鍛煉與成長的機會。
個性化差異指導策略。角色意識建立的過程是經驗獲得與分享的過程。在角色游戲中,幼兒的生活經驗至關重要,是幼兒想象與象征的源泉。例如,不管哪個年齡段的幼兒,對“娃娃家”游戲始終充滿熱情。這是因為家庭是幼兒最為熟悉的環境與場景。由于每個幼兒所處的家庭背景與文化不盡相同,所積累的經驗存在著差異,角色游戲也就成為引導每個幼兒個性化成長的重要載體。
主題式社會性體驗策略。在角色意識培養中,只有豐富幼兒的社會經驗,才能增強幼兒角色意識。經驗是靠實踐、感受、積累、內化而形成的,灌輸認知無法替代經驗的功能。而角色游戲是豐富幼兒相關經驗的重要方式,能夠將社會經驗運用到游戲中,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分享性經驗傳遞策略。分享性經驗傳遞策略就是通過不同渠道的經驗傳遞,使幼兒多通道獲得經驗,幫助幼兒建立、加深他們的角色意識,提升他們對角色游戲的主題理解、認知,并不斷保持對游戲的興趣濃度。教師可以通過跟蹤觀察,記錄現階段幼兒的游戲表現,分析其游戲水平,并以玩伴的身份進入其游戲情境中,盡可能在情景中干預與介入,并適時跟進對目標對象的指導。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開展各項社會調查,引導幼兒發現游戲主題在實際生活中的真實狀況。這也是社會向幼兒傳遞經驗的過程。
教師應該重視幼兒角色意識的培養,剖析每個幼兒角色意識的發展水平,分析幼兒游戲行為背后的內因,不斷提供社會經驗與游戲材料的支持,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個性化成長與社會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