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玖鳳
兩年前,我擔任一所鄉鎮幼兒園園長,該園生源流失較為嚴重。為此,我從幼兒園課程建設入手,著力提高辦園水平,促進幼兒園可持續發展。
在幼兒園環境改造中,我們從園所實際出發,靠船下篙,既要突破經費不足的瓶頸,又要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經過兩年多的持續改造,幼兒園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我們在門口的垃圾箱、防撞墩上繪制了幼兒喜歡的卡通圖案;大門北側的河畔設置一排堅固的宣傳畫廊,既消除了安全隱患,又起到了宣傳效果;將狹小的保健室、辦公室進行整合,打造成一間溫馨的“悅讀室”。
另外,針對幼兒園活動場地不足等問題,我們將幼兒園南圍墻拆除,擴大游戲區域,設置了以泥土地面為主的攀爬區、沙池等;合理改造二樓廢棄的西陽臺,將其設置成“陽光小書屋”。在環境改造中,我們還注重利用農村常見的物品,打造具有鄉土氣息的園所環境,并創設了許多獨特的游戲區域,如缸、壇和各類農具等。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我們將課程建設與本土資源相結合,充分利用本土地域優勢構建適宜性課程,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我們注重課程設計的多元性和開放性,鼓勵教師根據不同年齡段、個體差異和興趣愛好等特點進行個性化課程開發,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形式;同時,積極探索跨學科融合,將科學、藝術、語言等領域有機結合,培養幼兒的綜合素養和能力。
我們確立了“游戲鄉土、點亮童年”的課程建設目標,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萌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每年菜花盛開的時節,幼兒園所在鄉鎮都會舉辦“菜花節”。這無疑是家鄉文化的一塊絢麗名片,也是豐富的園本課程資源。為此,我們將其融入特色主題課程,幫助幼兒了解節慶活動,實地感受節日氛圍,組織幼兒擔任“小導游”等活動。
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我們積極轉變教師課程理念,引導他們在游戲中重新認識兒童,用游戲精神重塑教育觀。教學研究是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通道。為了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我們組織教師對幼兒一日活動安排、區域活動等方面進行研討,鼓勵教師結合一線工作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對照相關要求,形成園本特色方案。例如,幼兒在園一日時間安排從“統一規定”改變為“彈性管理”,實現了集體教學模式向幼兒自主性游戲的跨越。
我們組織教師不斷學習、實踐、反思,幫助教師了解教育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同時,鼓勵和支持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教研活動,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幼兒園與家庭的雙向配合,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辦學中,教師總是有意無意地將家長視為自己的教育對象,往往認為“家長對教師要言聽計從”。在新時代,我們要重新思考家園的合作關系,幼兒園和家庭應該是一種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
因此,家園合作不是單向的教育行為,而是雙方共同參與的互動過程;不是一方控制另一方,而應該是雙方協商和決策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家長的意見和建議,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定期召開家長會或進行個別交流,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表現和發展情況,共同商討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園合作氛圍,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為了使家長了解幼兒園課程特色,激發家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我們定期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參與班級課程評價,表達自己的觀摩感想,共同推進幼兒園課程建設。例如,我們利用本土文化優勢,先后開展了“走進葡萄園”“走進襪廠”“親子游花海寫生”等活動,這些活動受到了家長的歡迎。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和努力,這所曾經“走下坡路”的鄉鎮幼兒園順利獲評“市游戲化課程建設基地”,教師為此倍感振奮,參與課程建設的信心更強、勁頭更足了。近兩年來,幼兒園生源穩中有升,辦園質量得到了家長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