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 芯
2022 年,我園申報省級課題“基于班本課程的幼兒教師課程創生素養提升的行動研究”,并成功立項。同年,我們以課題為抓手,引導教師構建以幼兒為核心的班本課程。基于省級課題的立項,我園以“班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為教研重點,遵循“問題調研—學問思辨—明確方向—尋求突破—調試修正”的教研行動路徑,不斷提升教師的課程建構能力。
如何確保班本課程符合幼兒的發展規律?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如何提供有效策略,促進幼兒成長?在教研活動中,我們圍繞以上問題進行分析梳理,推進班本課程構建。同時,為教師搭建學習支架,提供理論支撐。從2018 年至今,我園持續開展讀書打卡活動。例如,《我們的課程故事》和《班本化課程》等書籍,系統闡述了幼兒園班本課程的構建策略。
班本課程構建要立足于班級的實際情況,依附于班級內部良好的教學生態系統。在班級生態系統中,幼兒會有某種共同的興趣和需要,這為構建班本課程提供了可能。在一次建構區游戲中,幼兒紛紛分享坐地鐵的情景,對地鐵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地鐵線路圖是什么樣子的?地鐵隧道是怎么建成的?圍繞這些問題,幼兒一起討論、探索,這為“地鐵來了”班本課程構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并不是幼兒表現出的每一個興趣點都可以作為班本課程創設的生發點。幼兒表現出的興趣點是否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值得商榷的,需要教師結合教學理念和教學價值進行分析和判斷。與此同時,在班本課程構建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明確哪些內容是幼兒已經掌握的,哪些內容是幼兒一知半解的,哪些內容是幼兒尚未掌握的。只有明確了這些內容,才能搭建出更加科學的構建框架。
教師對班本課程構建的認知程度和相關資源的利用程度,影響著班本課程構建的最終質量。為了提升教師的課程實踐能力,我們努力尋求教研突破口,推進課程實踐。
第一步:分析經驗目標。①認知:了解地鐵的構造,在操作探索中,了解地鐵軌道的特殊性;通過搭建、拼接,了解軌道在行駛中的變化。②能力:探索軌道、列車之間的關系,培養幼兒觀察、記錄習慣,感知方向和位置。③情感:激發探究地鐵奧秘的欲望,樂意與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引導幼兒關注周圍常見的事物和現象,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放手。①鼓勵幼兒自由探索,大膽實踐。②從園所資源、師資以及幼兒已有經驗與興趣、需要出發,審議生成主題或者項目活動的可行性。
“地鐵來了”班本課程是教師從幼兒的游戲中挖掘出來的,它表現的是幼兒感興趣、想嘗試的一個興奮點。因此,幼兒會積極參與。
在班本課程構建過程中,教師會面臨各種潛在的考驗。這就要求教師要關注各種突發性問題,并有效解決,為推行課程構建保駕護航。
在班本課程結束后,教師要持續關注,做好活動后的審議:對課程實施情況進行梳理、分析和總結;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加強師幼之間的互動交流,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課程構建,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看課程適宜性:①課程理念。陶行知“生活教育論”和陳鶴琴“活教育論”,都要求我們從生活中尋找教育契機,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地鐵來了”班本課程遵循大班幼兒年齡特點,符合大班幼兒的興趣需求。②課程內容。“地鐵來了”班本課程追隨幼兒的腳步,沒有太多的預設內容。幼兒提出問題后,教師及時進行價值判斷,帶領幼兒一步步“走進”課程。③課程資源。教師注重盤活課程資源,并將其靈活運用到課程活動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如社會資源(地鐵)、家長資源(家長進課堂)等。
看幼兒發展性:教師把握搭建游戲這一契機,與幼兒交流溝通,理解幼兒所思所想,真正走進幼兒心里。同時,認真觀察幼兒的游戲狀態,了解幼兒真實想法,發現幼兒的興趣點,推進了教研活動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