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晨婷

教育來源于生活,一日生活皆課程。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種教育理念。現階段,有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仍然實行傳統教育模式,習慣性地把知識通過講課方式灌輸到幼兒頭腦中,難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學習成效。我們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開展更加貼近生活的教育實踐活動,提升幼兒綜合素質,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我帶著一束剛收割下來的稻子進入班級。有的幼兒說:“我認得,它是稻子。”有的幼兒說:“前兩天,我去奶奶家玩,看到了黃燦燦的稻田。”幼兒圍繞著這束稻子,紛紛討論,分享著關于稻子的故事。于是,“水稻秘密之旅”主題實踐活動開始了。
第一階段:認識并了解水稻的生長。
活動內容:組織幼兒和家長一起閱讀《稻子在長大》繪本,并通過網絡搜索及實地考察多種形式查找更多資料,進一步認識水稻。
活動目標:了解水稻的生長過程,了解稻與米的關系。
第二階段:探索稻子的秘密,繪制水稻。
活動內容: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記一記等方式,自主探索稻子的秘密,并將眼中的水稻繪制出來。
活動目標:能夠結合自身觀察、親身體驗,感受水稻的外形特征,完成水稻繪制。
第三階段:種植并利用水稻。
活動內容:材料收集與分享,制作鳥巢、帽子、掃把,種植水稻,制作米制品。
活動目標:學會分享制作材料,嘗試利用稻草完成親子水稻種植、手工制作、美食制作;通過尋求家長、老師、同伴的幫助,解決存在的問題。
第四階段:分享成果。
活動內容:開展“成品秀”活動。
活動目標:愿意大膽介紹自己所制作的鳥巢、帽子、掃把等手工作品,講述制作過程及細節;將自己所制作的手工作品展示在室內外合適的位置;邀請大家品嘗、評價自己所制作的舂米及其他米制品。
幼兒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相較于傳統的教育模式,他們更熱衷于從自然中探索關于動植物的更多秘密,自主發現并提出問題。因此,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教師要注重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水稻秘密之旅”主題活動中,教師手中的一束稻谷,引發了幼兒的討論,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促使他們自主發現并提出更多的問題:稻谷與大米之間有什么聯系?水稻從何處來?水稻怎么變成大米的?幼兒帶著這些問題開展調查,自主觀察水稻的外形,并與家長們一同閱讀《稻子在長大》繪本;通過網絡搜索及實地考察等方式,查找相關資料,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幼兒天性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探究興趣。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順應幼兒這一天性,引導幼兒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體驗與收獲。
在“水稻秘密之旅”主題活動中,教師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內在規律,充分釋放幼兒的天性,鼓勵幼兒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記一記等多種方式,自主探索稻子的秘密,并將眼中的水稻繪制出來。接著,他們嘗試利用稻草,自主完成手工制作、美食制作。遇到各種問題時,他們會尋求家長、老師和同伴的幫助,并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來。整個活動集中體現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提升綜合能力。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水稻秘密之旅”主題活動,充分彌補了以往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改變了被動的受教育方式。幼兒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提升。問題驅動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他們主動探究,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與發展。“水稻秘密之旅”主題活動以問題為導向,持續促進幼兒自主探索和深度學習。教師要鼓勵和支持幼兒自主選擇和開展實踐活動。此外,幼兒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能力發展需求,他們希望自己能夠獨立完成一些事情并從中獲得成就感。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并滿足幼兒的這種愿望,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同時,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建議,幫助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各種能力。
生活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健全人格,讓幼兒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在生活中體驗和探索,在生活中學習和成長。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解決問題、獨立思考,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