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書琴

面對一堂課,我們首先會問它的出發點是什么?這般思考,正是出于對課程生發點的探尋。只有確立課程的起點,引發幼兒自主探索,才能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是課程生發的源泉。但在具體操作時,還是會看到一些教師因為拘泥于教學計劃,對幼兒感興趣的話題置之不理,或是因為“時間”關系,盡管想給幼兒自由探索的時間和機會,卻只能“點到為止”,使課程生發流于形式。其實,只要教師站在幼兒視角,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選取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事件作為教學內容,就能生發有價值的課程。
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存在于一日生活中,一棵草、一片樹葉、一粒果子都可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日常行為,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敏銳捕捉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挖掘潛在的教育價值,和幼兒一起探尋、生發課程。
每到秋季,幼兒園操場旁的四棵橘子樹便會碩果累累,來到樹下的幼兒總被吸引。于是,教師以橘子為主題進行活動架構,例如認識橘子樹、為橘子樹畫畫、采摘橘子等。我們帶領幼兒來到橘子樹下,他們興奮地議論起來:“哇,這棵橘子樹有刺!”“對啊,這棵橘子樹就沒有!”……
“為什么它和別的橘子樹不一樣呢?”明明說:“這里以前肯定埋著一只刺猬,刺猬身上的刺發芽變成了這樣。”蘭蘭說:“大概是因為橘子還小吧,不想被人吃掉。”毛毛說:“我想也許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讓小偷和小動物靠近吧。”那棵長刺的橘子樹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欲望。在看到幼兒的興趣所在后,教師調整教學內容,開始和他們協商、設計調查表,圍繞自己想知道的內容進行調查。
面對相同的事物,幼兒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視角,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們的表達和發現,引導他們用適當的方法去觀察、發現,幫助幼兒擴大對自然的認識。當發現幼兒真正感興趣且有價值的事物時,教師要善于打破原來計劃,調整教育內容,因勢利導。
很多時候,幼兒的行為隱含著更深層次的含義,它不僅指向幼兒的興趣所在,還體現其發展的需要。作為具有專業甄別能力的教師,可以從直觀的現象入手,結合相應的理論支持,在生活中有意識地找尋課程資源。這樣生發的課程帶著一種特別的溫度,它照顧到幼兒心底的聲音。
如廁是小班幼兒在園生活的重要內容。細心的教師發現,幼兒尿褲子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憋尿不肯上廁所就拉到褲子上;有的因姿勢不正確尿濕褲子。細心的教師還發現,幼兒在如廁時會有很多微表情和動作:有的幼兒如廁時神情緊張;有的幼兒雙手緊緊抓著老師;還有幼兒的兩只腳總是分得很開。于是教師和幼兒進行了一次討論,如廁時他們都在想些什么。有的幼兒說那里有個洞,怕掉下去;有的幼兒說怕鞋子會碰到大小便……原來小小的廁所給他們帶來那么多的負擔啊!通過對話,教師發現了幼兒如廁困難背后的緣由,于是“暖廁”課程應運而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陳鶴琴先生倡導:“在大自然中、大社會中發掘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讓兒童在與自然、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取經驗和知識。”在這些理念引導下,我們應讓幼兒回歸真實的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各種資源,抓住關鍵點、興趣點生發課程。
在一次與幼兒的對話中,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孩子們,幼兒園戶外的各個地方,你們覺得哪里最好玩?”幼兒一致認為幼兒園的大臺階很好玩,這樣的結果出乎教師所料。既然幼兒對臺階這么感興趣,那就一起來探究吧!于是課程就在“關于臺階,你想怎么玩”這樣一個話題中展開了。幼兒認為:“臺階可以當滑滑梯。”“臺階可以當舞臺。”“我想打扮一下我們的臺階。”……根據幼兒給出的各種回答,教師梳理、形成了關于臺階的課程提綱,跟著孩子們的需求一步步展開活動。
園所、社區、家庭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場所,蘊含豐富的學習資源。為了促進幼兒發展,幼兒園可以將各種資源加以整合、運用。生發幼兒感興趣的課程。值得注意的是,與成人眼光不同,在幼兒眼中,任何好玩的、新奇的、有趣的、有意思的,甚至有些不那么美麗的事物都可能進入他們的視野,成為教育資源。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幼兒園教學活動越來越呈現出生活化、游戲化、實踐化、真實化等特征。如何在一日活動中敏銳地捕捉幼兒的偶發事件,機智處理、因勢利導,將其轉變為教育契機,更好地為幼兒服務,已成為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
陶行知先生說過:“一日生活皆課程。”這句話不僅道出生活所蘊含的教育價值,還精煉地闡述了幼兒的教育應該回歸生活,呈現出一種自然無痕的教育狀態。因此,幼兒教師要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捕捉“波瀾”,并將其作為課程中的新生發點進行醞釀,逐步延伸為或長或短的項目活動。
當我們捕捉到有價值的事件之后,怎么由這個點生發出課程,首當其沖考慮的是課程的主體——幼兒。幼兒在探索交流的過程中,勢必會遇到一些問題。這時,教師不要簡單地做出對與錯的評價,而要有意識地將問題留給幼兒,讓幼兒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順著幼兒的思路進行引導,在幼兒出現困難時給予提示,幫助幼兒向著問題解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今后在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主動思考并付諸行動,從而讓課程生發出多種可能。
課程生發點的來源是源源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與身邊的人、發生的事、接觸的東西互動時,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站在幼兒視角,把“兒童看作兒童”,使他們在參與、探索、嘗試、感悟中切實感受課程的魅力,從而學得更生動、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