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東純

自然角是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載體。我們提供豐富的探究資源,實施多維度引導,讓幼兒在觀察、思考、記錄、講述中走向深度學習,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感悟生命成長的意義。
觀察和測量工具是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必要材料。我們引導幼兒自己尋找和制作工具,如放大鏡、鑷子、不同長短的線繩、硬紙板等,讓幼兒使用不同的工具觀察和測量動植物的生長狀況,從而獲得豐富的科學經驗。
科學探究活動離不開觀察和比較。我們和幼兒一起觀察自然角中的動植物,引導幼兒發現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嘗試將葉子、根莖相同或相似的植物放在一起。例如,在“最美的‘郁見’”活動中,幼兒觀察水培郁金香,記錄發芽時間,比較每天的生長變化,探究花兒在早晚和晴天雨天時的變化。通過觀察自然生長情況,幼兒能夠發現郁金香的生命周期以及不同階段的變化特點,感知季節和氣溫的變化以及植物的生長規律,從而激發自主探究的興趣。
在自然角探究活動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和實驗的機會,引導他們關注身邊的動植物,鼓勵幼兒多質疑、勤思考,進行獨立的科學探究活動。例如,我們在自然角開展“光合作用”實驗,引導幼兒對在陽光照射不足、一般、充足三種情況下的綠色植物生長情況進行比較。在“光合作用”小實驗中,我們改變了由教師主導的實驗操作方式,放手讓幼兒自主觀察和探究,充分體驗探究過程的趣味性。三周之后,幼兒驚訝地發現缺乏光照的植物葉子變黃了,對這一現象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于是,我們與幼兒一同查閱資料和書籍,最終了解到綠色植物要通過光照獲得能量,生成植物生長需要的養分,這個過程被稱為“光合作用”。由于缺乏光照,綠色植物無法合成必備的養分,葉子才會變黃。
記錄是自然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對于中大班幼兒,教師需要更加關注幼兒思考、合作和交往的過程。同時,我們還要兼顧幼兒對養護工具、動植物生長過程及其結果的記錄,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科學探究經驗。我們有意識地引導中大班幼兒對自然角里的動植物的生長和變化,進行階段性觀察,鼓勵他們記錄動植物的生長變化。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幼兒系統地了解動植物的變化過程等知識和經驗,發展幼兒的科學規劃能力和記錄能力,還可以培養幼兒持之以恒、自主探究等良好的學習品質。
在自然角活動中,科學學習應該重視幼兒與教師、同伴等學習共同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分享,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為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幼兒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注重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形成熱愛科學的積極情感態度。
在自然角活動中,我們注重鼓勵幼兒發現問題,引導幼兒通過同伴交流和分享,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激發幼兒自主探究的興趣。例如,為了引導幼兒認識自然角中的動物,教師拋出了一連串問題:“自然角里哪種動物會冬眠?”“小螞蟻愛吃什么?”“給金魚換水時需要注意什么?”……這些問題引發了幼兒廣泛討論、大膽猜測。為了幫助幼兒驗證自己的猜想,教師在教室的圖書角投放了一些有關動物的圖書,鼓勵幼兒自主查閱。幾天后,教師組織了一次分享會,引導幼兒將各自的發現和探究過程與同伴進行交流。有的幼兒說:“我養過小烏龜,它是會冬眠的。”有的幼兒說:“我從書上看到,小螞蟻是吃糖、新鮮的水果、肉類、蜂蜜、果凍、油脂等長大的。”有的幼兒說:“爺爺告訴我,給金魚換水時應該保留一部分原來的水,然后添加新的水。”幼兒生動地描述著自己的探索過程、方法和結論,分享著自主科學探究的樂趣。
自然角作為生命成長的縮影,時刻影響著幼兒,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影響著幼兒對于生命的思考。在自然角探究活動中,我們還注重將生命教育蘊含其中。在自然角種養過程中,動植物生病或者死亡的情況經常發生。例如,幼兒看到一條“蠶寶寶”病死的時候,會傷心落淚,這正是他們對于生命的最初感知。
又如,當蝌蚪長出前后腿后,我們會組織幼兒將它們放生到池塘中;當種子發芽后,我們會及時進行移栽;放假前,幼兒將認領的部分動植物帶回家。這些都體現了幼兒對于自然的熱愛之情、對于生命的敬畏之情。
自然角作為幼兒園環境的有機組成,承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我們努力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給予幼兒充滿感情、富有思考、感受生命的多種真實體驗。同時,讓自然角“說話”,引導幼兒學會傾聽來自自然的心聲,促進幼兒對自身、對自然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