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 潔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指出:“認真觀察幼兒在各類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并做必要記錄,根據一段時間的持續觀察,對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做出客觀全面的分析,提供針對性支持。”觀察是解讀幼兒游戲行為、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的基礎。如何讓游戲觀察指向深度學習,變得更有價值呢?我園立足實際,積極思考,大膽實踐,不斷推進幼兒深度學習,助力幼兒發展。
在“華愛華教授工作室”的指導下,我園秉承“放手游戲”的教育理念,努力把學習和發展的權利還給兒童。然而,在放手之后,很多教師都很迷茫,不知道如何觀察,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游戲時,教師也會拿著手機,運用拍照、錄像等方式,進行定人觀察或者定點觀察。然而,這些只是教師學到的一些浮于表面的觀察方式。對于具體要觀察什么,不少教師其實并不清楚。他們要么從頭拍到尾,要么隨便拍幾張應付。
在游戲觀察時,有的教師非常注重游戲的結果。當幼兒搭建出成功的作品或者在游戲的“哇時刻”,他們才會拍照、記錄下來。這種缺失游戲過程的觀察,是無法解讀到幼兒的行為及思維的。
放手游戲后,有的教師認為只要“閉上嘴,管住手”,站在旁邊看就可以了。其實,這只是第一步。放手后呈現出的自然真實的游戲情境和游戲行為,更需要教師帶著思考去觀察和發現。
要做到充分觀察,就是要去了解游戲中幼兒會做什么。為此,我們遵從“兒童為本”的理念,從兒童的視角思考游戲觀察的內容。
意大利教育學家雷吉歐·艾米利亞曾經說過,“一百個兒童有一百種語言”。正因為每個幼兒的興趣不同,在游戲活動中,他們選擇的材料、內容、同伴等都是不一樣的,呈現出來的游戲樣態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在沙水區,有的幼兒喜歡選擇鏟子、小桶等工具,玩“沙地尋寶”游戲;有的幼兒喜歡用PVC 管、支架等材料,玩“引水”游戲。這時,教師可以追隨幼兒的興趣,把幼兒的興趣點作為游戲觀察的內容。
在游戲過程中,幼兒會遇到許多問題,而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是幼兒經驗發展、能力提升的過程。因此,在觀察時,教師要捕捉幼兒發現了什么問題、解決了什么問題。例如,在“沙池引水”游戲中,幼兒用PVC 剖面管搭建水渠。雖然水渠連起來了,但是出現了漏水的問題。教師要留心觀察,及時發現有價值的問題點。
在觀察幼兒游戲時,教師可能會聽到這樣一些話語:“我有一個辦法。”“我想到了一個好主意。”……這時,教師一定要認真觀察幼兒接下來的行為,捕捉可能出現的幼兒行為轉折點。例如,在“搭建大橋”游戲中,幼兒一開始選用二倍塊積木作為橋墩。由于搭建中的大橋不斷倒塌,他們嘗試將二倍塊積木換成了中空積木。這個更換材料的行為就是一個轉折點,這一轉折點或許能推動游戲情節的發展,促進幼兒思維的轉變。因此,游戲中幼兒行為的轉折點是教師重點觀察的內容。
教師不僅要觀察幼兒外顯的游戲行為,還要觀察隱藏在行為背后幼兒經驗的生長點。這些生長點包含指向游戲本身的認知和探索,以及社會性、學習品質等方面。例如,在“小球與軌道”游戲中,兩名男孩共同搭建。一名男孩搭軌道,一名男孩調整軌道支架,最后搭成了一頭高、一頭低的軌道。這個軌道的支架,從高到低分別使用了三個基本塊、一個基本塊加兩個小方塊、兩個小方柱積木。從中可以看到,幼兒掌握了“斜坡與滾動相關”的經驗以及“等量代換”的數學概念。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同伴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師要注重幼兒游戲的過程,并認真觀察游戲過程中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情況。我園基于兒童視角,在實踐中不斷探尋游戲觀察策略。
案例一:過障礙橋。
在積木游戲中,幼兒搭了一座會拐彎的障礙陷阱橋。當瑾禾走到橋的盡頭時,發現橋上面豎著一些圓柱形、方塊形的積木。于是,她小心地跨過障礙跳下了橋。隨著橋的不斷變化,陷阱越來越多,障礙也越來越高。很多幼兒走得更加小心,面對終點處很高的障礙,他們大多提前從旁邊跳了下來。這時,靜怡不斷地嘗試挑戰:她把腳跨過陷阱,踩在高高的障礙上,然后身體下蹲,想借力讓后面一條腿也站到障礙上面。可是,高高的障礙物有點搖晃,她又把腳收回來,接連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接著,她把最上面一個障礙物拿起來填進陷阱里,然后踩在上面。當從高高的障礙物上跳下來的時候,她開心地笑了。
思考:游戲中,幼兒起初想要修復橋面,結果卻演變成了“過障礙橋”的體育游戲。這個新的游戲情節是自然而然生發的,鍛煉了幼兒的快速反應和身體協調能力。游戲最后,由于陷阱與障礙增多,許多幼兒在最難的一關選擇了放棄,而靜怡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積極思考解決辦法,最終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同時順利過橋。
案例二:搭一座能走的橋。
幼兒嘗試搭建一座長長的、能走的橋。不久,幼兒完成橋面搭建,開始鋪下橋的臺階。銘銘把兩塊小的空心積木平鋪在下面,再把圓柱形積木靠著橋面排成一排,最后又拿了兩塊小的空心積木攔在圓柱形積木后面。玥玥迫不及待地走上橋,在下臺階的時候小心地踩在圓柱形積木中間。由于圓柱形積木晃動,玥玥差點摔跤。她生氣地說:“搭的這個臺階一點也不好。”說完,她還把幾個圓柱形積木移到了一邊。由于過橋的幼兒越來越多,拼在一起的臺階逐步分開。云博重新把臺階拼好,可是一會兒又壞了。接著,云博把兩塊空心積木換成了一整塊更大的空心積木,臺階因此變得穩固了。
思考:在銘銘搭建臺階時,教師認為用圓柱形積木搭建臺階不合適,并存在安全隱患。正當教師準備介入時,玥玥走上了橋,差點摔跤。正因為這次意外,臺階一次次優化臺階搭建方案。之后,教師選擇了等待。在教師的等待中,幼兒不斷發現問題,并想方設法解決了問題,成功搭建好橋和臺階,對長度、對稱、平衡等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見,當游戲出現問題點的時候,教師不要急于介入,而應學會等待,帶著思考去觀察,這樣能有效提升回應和支持的質量。
教師應該珍視游戲中出現的幼兒行為轉折點,帶著好奇去觀察幼兒的行為。當越來越看懂兒童時,教師就能對兒童越來越理解。
案例三:軌道與滾動。
轉折點1:軌道搭建完成后,兩名男孩玩起了滾動游戲。穿藍衣服的男孩先是把手里的兩顆“子彈”(圓柱體)并排擺放,并在軌道上滾動了一下。接著,他又改成上下重疊擺放,并對一旁的同伴說:“這樣擺放威力更強。”
思考:為什么要把左右并排擺放改為上下重疊擺放?這可能是因為幼兒在嘗試過程中,感知到滾動物的重量、大小與滾動速度、擊倒力量有關。滾動物越重,滾動速度越快,擊倒障礙物的可能性就越大。
轉折點2:上下重疊的兩顆“子彈”從軌道上沖下來,只擊倒了立在最前面的三角形障礙物,后面排成保齡球樣式的五塊中空積木一個都沒倒下。兩名男孩又嘗試了一下,還是沒有擊倒中空積木。穿藍衣服的男孩說:“我有辦法了。”他拿掉了一個中空積木,并說:“如果不行,就再拿掉兩塊。”最后,他拿掉兩塊積木后,“子彈”成功地擊倒剩余的積木。
思考:為什么要拿走中空積木而不是增加手里的“子彈”呢?幼兒認為,障礙物的數量多少,會影響擊倒力量的大小。在游戲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帶著好奇,觀察幼兒行為的轉折點,通過猜測、傾聽幼兒的方式,了解幼兒的思維。
每一個游戲行為的背后,都蘊含著幼兒的經驗。教師要帶著目的去觀察,并注重在觀察中反思,幫助幼兒梳理、記錄相關經驗,作為評估的依據。
教師只有始終堅持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把觀察的對象指向幼兒,把觀察的內容指向深度學習,帶著欣賞去觀察,帶著思考去觀察,帶著好奇去觀察,帶著目的去觀察,才能進一步尊重和理解兒童的學習方式,賦能兒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