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孟 祺

親近大自然是幼兒的天性。在城市化、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為幼兒營造自然、生態的游戲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這樣的游戲環境中,幼兒才能感受生命與生命、生命與環境之間互相依存、互為一體的關系;只有在這樣的游戲環境中,幼兒才能熱愛自然、尊重生命。
幼兒對大自然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喜歡戶外活動,喜愛模仿和游戲。因此,幼兒教師應遵從幼兒的天性,創設天然真實且有一定教育價值的戶外游戲環境。戶外游戲環境不僅指自然環境,還涵蓋幼兒日常生活和本土文化方方面面的內容。創設出融合生態自然、日常生活、本土文化等要素的戶外游戲環境,能夠促進幼兒主動參與到游戲活動中,從而強健身體,充實認知,豐富情感。
戶外游戲環境必須是自然的、充滿趣味的。幼兒經由自然滋養和游戲啟迪才會變得更有活力。自然環境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基本條件和場域,其本身就充滿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為幼兒創設戶外游戲環境時應盡可能保留自然環境的完整性,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索空間,使他們了解萬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幼兒通過游戲的方式獲取外部信息,不同的游戲活動可以培養幼兒不同的能力和品質。如果只重視自然環境而忽視環境本身的教育意義,就忽視了幼兒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教師在構建戶外游戲環境時,應以自然性和教育性為基本前提,科學規劃游戲環境。
幼兒因為生長在家庭、幼兒園、社會中,具有特殊的社會屬性。因此,教師在創設戶外游戲環境時除著眼于幼兒的自然屬性外,還需考量幼兒學習的社會文化環境。本土文化資源是指體現地方特色、富有教育意義且貼近幼兒生活的資源,它不僅為幼兒學習提供了具體素材,更幫助幼兒建立個體、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的有機關聯,為幼兒成長為一個社會人奠定基礎。教師在營造戶外游戲環境時,應充分利用幼兒及幼兒園周邊的本土資源,強化幼兒發展的文化性和社會性。
在城市生活的幼兒因為缺乏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保持環境的自然性是戶外游戲環境創建的重點。研究表明,當游戲環境中有較多自然元素時,幼兒會表現出更多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因此,在規劃戶外游戲環境時,教師首先應盡可能保留原生態,這些原生事物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引發他們挑戰的欲望;其次,教師還可以為幼兒創設種養園地,引導幼兒親近自然,感受生命。戶外游戲環境應是可接觸、可體驗的,以課程為依托,幼兒可以與環境充分互動,并在互動過程中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
戶外游戲環境創建應注重打破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環境之間的間隔,建立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例如,教師可以在池塘邊上種植大型灌木,在低洼地創設淺水池,有效增加幼兒的活動空間和游戲的趣味性。
教師的角色應由環境創設的主導者變為支持者,讓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場地如何布局、材料如何整理、角色如何分配,當教師將這些權力交給幼兒后,就會發現這些問題對幼兒來說輕而易舉。不同年齡、不同個性幼兒的主動參與讓原本單一的環境會變得生動而富有朝氣。教師還要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多層次、多維度地開拓游戲空間,使每個幼兒都能滿足個性化的游戲需求。
家長的教育和引導決定幼兒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多數家長對幼兒的游戲行為缺乏科學認知。一方面,他們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認識不足,意識不到游戲對于幼兒健康成長的意義;另一方面,激烈的社會競爭誤導了家長的育兒觀念,片面重視知識灌輸。因此,教師應幫助家長讀懂幼兒、體驗游戲、感悟生命。他們一定會從中發現幼兒的潛能,逐步樹立科學的幼兒游戲觀。
可接近、可互動、可體驗的戶外游戲環境有利于幼兒直接獲得經驗。然而,現階段多數幼兒園戶外游戲環境的創建存在著重安全輕互動的問題。教師出于對幼兒人身安全的保護,往往在幼兒與環境之間設置諸多限制,使幼兒的活動始終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這樣做的確可以降低環境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但也減少了幼兒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限制了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間接影響了幼兒直接經驗的獲得。“絕對安全”的環境是不存在的,真正的安全是正確引導幼兒,使他們在與環境互動中自我適應,學會保護自己。例如,要想避免昆蟲帶來的傷害,不是不讓他們接觸昆蟲,而是讓他們了解昆蟲的習性,從而做好自我防護。
一個平衡、和諧的生態系統需要兼顧局部區域和整體環境。當前很多幼兒園的戶外游戲區域之間缺乏聯系,幼兒常常被限制在某個特定區域玩,室外的活動空間被“不要亂跑”的命令人為地割裂。這不僅不利于戶外空間和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還使幼兒積累的經驗難以遷移,阻斷幼兒經驗的連續性。
當前,幼兒園戶外游戲設備的規劃與投放往往由專業公司負責,雖然美觀、安全,但也限制了環境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無法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不斷變化的游戲需求。在有限的條件下,為幼兒營造自然生態的戶外游戲環境,值得我們時刻關注。
總之,教師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基于幼兒視角,為幼兒創造自然的、生態的、有教育價值的游戲環境,以充分釋放幼兒天性,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