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 酈

陶行知先生將生活和社會都視為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把教育、學習、實踐三個環節視為一個整體,反對孤立的、單獨的學校教育。這對現代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本文以幼兒園“種子”主題活動為例,淺談陶行知教育理念下的生活教育。
活動開展要從一個被啃光了的蘋果說起。在一次活動中,幼兒了解各種各樣的水果,并一起品嘗水果。突然,湫湫說:“老師,我在蘋果里面吃到了一個黑黑的東西!”大家立刻圍了起來,仔細觀察,相互討論:“這尖尖的、小小的東西,是什么呢?”“蘋果里的這個東西,是不是從外面跑進來的?”……我定睛一看,這不是蘋果種子嗎?既然大家這么好奇,我們就一起探一探吧。我說:“這個東西到底是哪里來的呢?是不是蘋果自身擁有的?”這時,湫湫用力掰開蘋果核,只見更多的“黑黑的東西”冒出了頭來,大家都驚呼了起來。
我敏銳地觀察,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并將他們的興趣點放大。就這樣,在幼兒的驚呼中,關于“種子”的主題活動開始了。
我說:“這個呀,就是蘋果的種子!”“噢!蘋果生寶寶嘍!”幼兒歡呼著。佑佑問:“里面有幾個寶寶呢?”湫湫把蘋果里的種子一個個地取出來,里面共有“6 個寶寶”。依一也掰開自己吃的蘋果,發現里面只有“3 個寶寶”,而且大小、形狀不一。幼兒經過自發、自主實驗,得出結論:每個蘋果的種子數量不一樣,種子的大小、外形也是不一樣的。
還有其他形狀的種子嗎?我把這個問題留給幼兒,讓他們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探索。遠遠回到家后很快就有了發現,并激動地在微信群里分享。不久,微信群里的分享信息如同雨后春筍一般,一個接著一個地冒了出來,并演變成“線上種子交流會”。大家各自介紹自己發現的種子,描述著種子的外形特征。生活即教育,幼兒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發現種子,了解生命。
在幼兒初步了解種子后,我結合《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相關目標,引導幼兒根據種子形狀進行分類。這一要求看上去簡單,但是做起來有點難。“南瓜子又尖又圓的,是什么形狀?”“花生種子的樣子好奇怪!”……對于自己的發現,有的幼兒犯難了。這時,晟晟說:“我們取名字吧!南瓜子的樣子就叫尖尖圓圓,奇怪的花生種子就叫奇奇怪怪!”幼兒在發現問題后,并沒有直接求助教師,而是自己思考和探索,這對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

“種子畫”游戲需要大量的花生種子。但是,幼兒園只有帶殼的花生。對于這種帶殼的花生,幼兒不容易剝開。活動開始,幼兒用手指頭使勁地按花生殼,可是花生殼還是紋絲不動。怎么辦呢?這時,熙熙說:“老師,我能行!”熙熙一手扶著椅子,一手攥著拳頭,抬起腳往下踩去,花生殼便裂開了。我眼前一亮,給熙熙豎起了大拇指,說:“你的方法非常好!”其他幼兒立即圍攏過來觀看,深受啟發。接著,各種各樣的剝花生殼的方法相繼出現,如牙齒咬、用手掌壓等。不一會兒,花生殼都被剝下了。
因此,教師要注重觀察,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引導和鼓勵幼兒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幼兒的思維品質,如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等能力;鼓勵和支持幼兒大膽想象,勇于探索未知領域;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的事物和環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幼兒將花生種子種到班級植物角,每天都去觀察、照護,期待著花生種子發芽、長大、開花、結果。這是一個漫長而又充滿希望的過程,是一個見證生命、見證成長的過程。
對于慢慢長大的花生,幼兒的話題從來就沒有斷過。他們欣喜于種子變化的同時也在思考種子的成長。我以成長為主題,與幼兒一起討論。我說:“小朋友們就像這些種子一樣,每天都在不知不覺地長大。你也許沒有發現,但是過一段時間,你再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了很大的變化?都有哪些變化呢?”幼兒各抒己見,紛紛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接著,我又對幼兒說:“小朋友們,你們長大后想做什么呢?”大家認真思考,先后說出了心中的愿望。為此,我組織開展了“時光膠囊”活動,讓幼兒把自己的“理想”放入“時光膠囊”中。這對幼兒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種子在土壤中生根發芽的過程是一次奇妙的生命之旅。幼兒園“種子”主題活動能夠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過一個“種”字,我們與幼兒一起思考、探索,從簡單的種子輪廓、種子游戲,到勞動教育、生命教育、理想教育,幼兒用自己的理解與實踐,感悟成長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