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云 唐占英 林捷 陳倩 李方語 楊正權 胡志俊
1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康復醫學科(上海 200032);2上海市金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醫學科(上海 200540);3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肺病科(上海 200080);4上海市金山區朱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599)
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屬于臨床中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到擠壓而引起的神經卡壓綜合病癥。在臨床中多表現為手部麻木無力、腕前部疼痛、刺痛等癥狀[1-2]。是由于腕管內壓力升高或增高導致壓迫正中神經,導致腕關節功能障礙。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腕管綜合征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并對患者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3]。相關研究[4-5]顯示,CTS 是上肢最為常見的神經疾病,主要發病于中年女性和男性中,主要是由于勞動過于劇烈勞,導致發作,嚴重者可能放射到肘部、肩部關節或韌帶。尤其是在白天過于勞累,夜間疼痛會加重,甚至在睡眠可能過于疼痛可能會影響患者睡眠及生活質量。隨著微創及超聲技術的快速發展,其中超聲引導下齒鉤針刀方式也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與常規傳統方式相比,超聲技術有簡便、易操作、安全有效等優點[6-7]。也有研究[7]顯示,若CTS 患者存在運動障礙或客觀感覺、主觀感覺障礙等,因此選取保守的治療方式,臨床效果較差。嚴重的患者應該選取手術治療方式。也有研究[8-9]顯示,在一個家族常患病的家族體系中,通過靶向測序和全基因組連鎖定位進行分析,終明確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因此確定該家族體系致病的基因的編碼為人軟骨寡聚基質蛋白基因(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protein, COMP),因COMP 基因突變也是導致細胞外基質蛋白分泌和組裝受阻的因素,其沉積于細胞網內,能夠誘發細胞網應激反應,導致腕橫韌帶肌腱增粗、增厚變性等。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研究COMP 基因突變對超聲引導下齒鉤針刀治療CTS 的臨床療效及對預后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選取2022 年6 月至2023 年6 月,于門診收治的COMP 基因突變的CTS 患者35 例作為對照組,另選取同期接受治療的COMP 基因未突變CTS 患者40 例作為觀察組。觀察兩組患者性別、CTS 分化程度:輕度、中度或重度、年齡、病程、體質量指數(BMI)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表1)。該研究經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編號:2023LCSAY070 號)。
表1 兩組患者基線數據Tab.1 Baseline data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表1 兩組患者基線數據Tab.1 Baseline data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組別例數性別(例)男20 22 0.034 0.852女年齡(歲)病程(個月)BMI(kg/m2)對照組觀察組t/χ2值P值35 40 15 18腕管綜合征分化程度(例)輕度16 23 0.804 0.369中度或重度18 17 48.77 ± 3.05 48.79 ± 3.09 0.028 7.109 16.22 ± 6.27 16.02 ± 6.10 0.139 8.891 21.06 ± 1.04 21.03 ± 1.01 0.126 8.996
納入標準:(1)年齡40 ~ 70 歲;(2)參照《骨科疾病診斷標準》確診為CTS[10];且證實存在COMP基因突變;(3)患者依從性良好;(4)臨床資料完整;(5)首次治療,未進行外科手術及保守治療干預者;(6)所有患兒家屬或法定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活動性感染、發熱等;(2)合并腕關節局部破損、腕部骨折及畸形者;(3)合并嚴重肝、腎、心腦血管等疾病者;(4)不能配合完成該研究者;(5)存在精神障礙及認知功能障礙;(6)合并其他嚴重性傳染疾病。
1.2 治療方式超聲引導下齒鉤針刀:選用探頭頻率10 ~ 12 MHz 的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引導,使用齒鉤針松解腕橫韌帶方式治療。具體操作:將患者腕關節墊高,選取坐位姿勢,對患者腕關節由近到遠橫切掃描,檢測正中神經回聲和一般形態的變化情況,檢測其腕橫韌帶與軟組織結構,是否存在異常變化,并依據縱軸平面測量其前后徑,標記確認卡壓位置。然后進行常規消毒,給予利多卡因麻醉,在超聲引導下應用平面技術實施處理,松解過程要進行動態顯示,時刻關注,應用7 號注射器針頭在標記處破皮后,使用無菌齒鉤針刀垂直于腕平面刺入至皮下,將針尾指遠端旋轉傾斜,促使腕平面和齒溝保持平穩,針頭則指向前臂近端,并平行于前臂縱軸。在技術操作的引導下,將齒鉤針針尖從腕橫韌帶淺層及皮膚深層緩慢向腕橫韌帶近端進行推進,到達后,抬起針體向下鉤住腕橫韌帶近端,保持平穩,向環指方向對腕橫韌帶實施松解至其遠端。當聽到韌帶撕裂聲時,超聲全程觀察是否異常,出針,壓迫止血,創口進行清理,防止出現感染。兩組患者均治療3 次,治療4 周后進行療效評估。
1.3 基因檢測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4 mL于EDTA抗凝管中,使用DNA 試劑盒(上海星啟百代生物科技)提取基因組DNA。采用高通量測序方法讀出原始測序數據,對突變基因進行注釋、篩選。同時,對于致病突變基因所在片段上下游設計引物,進行PCR 擴增,使用Sanger 對產物測序,將測序結果與COMP 基因標準序列進行比對。可參考美國醫學遺傳學與基因組學會(ACMG)發布的變異解讀指南,判定是否為致病性變異。
1.4 指標檢測
1.4.1 腕關節功能滿意度評分參照Michigan 問卷表對患者的手部功能滿意度進行評分,滿分為30 分,評分越低,手部功能滿意度越高。感覺異常評分為0 ~ 4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周圍神經損害范圍較廣,感覺障礙越嚴重,反之越輕。肌肉減退評分總分為12 分,0 ~ 6 分提示肌肉功能很差,7 ~ 9 分提示肌肉功能中等差,10 ~ 12 分提示肌肉功能良好。表明分值越高患者肌肉恢復功能越好。
1.4.2 超聲檢測指標對所有入組患者治療前后使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測量腕橫韌帶厚度(TTCL)、豆狀骨橫斷面正中神經橫截面積(CSA)、鉤狀骨橫斷面正中神經前后徑(D)。具體操作:前期準備主要先檢測前先確認患者的臨床表現、病史,了解檢查的目的;并向患者詳細介紹注意事項和檢查過程,并取得患者同意;患者在檢查前需要在少食或空腹,避免受到干擾,影響檢查結果;設備準備:打開儀器,首先準備好探頭和透明膠水,并涂抹在探頭上,進行檢查,調整探頭頻率及圖像參數,符合患者需要;患者選取側臥姿勢或者是平躺,暴漏檢測位置,并將探頭輕輕放置于檢查部位,并要保持平穩,調整角度和方向。并記錄結果。
1.4.3 臨床療效檢測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1]。治愈:CTS 患者腕功能癥狀消失或恢復如初,并且工作勞動無影響;顯效:患者的腕功能癥狀基本消失或正常,在工作時不受影響;有效:患者腕功能逐漸改善,癥狀并得到緩解;無效:患者腕功能及癥狀未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4 不良事件發生率記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情況發生,時刻注意患者體征及癥狀變化,其中在該治療過程中出現了神經損傷、局部血腫、疼痛劇烈等不良情況的發生。
1.4.5 預后情況統計對所有入組CTS 患者隨訪追蹤,隨訪方式包括:微信隨訪、門診復查、電話隨訪等,隨訪1 個月,其中無失訪患者。并根據隨訪結果將患者治療后的手部功能滿意度評分分為預后良好與預后不良。其預后良好指患者臨床癥狀體征逐漸恢復,手功能提高等,整體恢復狀況較好;預后不良表示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對兩組手部功能滿意度表達變化進行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比較經治療后,觀察組感覺異常評分、手部功能滿意度評分顯著降低,而肌肉減退評分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腕關節及手部功能滿意度評分狀態對比Tab.2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satisfaction scores of wrist and ha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腕關節及手部功能滿意度評分狀態對比Tab.2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satisfaction scores of wrist and ha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組別例數感覺異常評分(分)治療前3.17 ± 0.33 3.19 ± 0.37 0.245 3.681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35 40治療后2.97 ± 0.25 2.17 ± 0.18 16.042 0.001肌肉減退評分(分)治療前4.66 ± 0.20 4.61 ± 0.21 1.051 2.964治療后8.01 ± 1.17 10.02 ± 1.12 9.559 0.001手部功能滿意度評分(分)治療前22.45 ± 2.55 22..55 ± 2.58 0.502 3.557治療后19.64 ± 1.45 15.13 ± 1.05 13.041 0.00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聲檢測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TTCL、CSA、D 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TTCL、CSA、D 組與對照組相比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聲檢測指標對比Tab.3 Comparison of ultrasound dete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聲檢測指標對比Tab.3 Comparison of ultrasound dete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組別例數D(mm)TTCL(mm)治療前3.66 ± 0.15 3.62 ± 0.13 1.237 2.199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35 40治療后3.01 ± 0.10 2.27 ± 0.06 9.412 0.001 CSA(mm2)治療前1.77 ± 0.11 1.75 ± 0.09 0.993 3.235治療后1.52 ± 0.07 1.01 ± 0.03 8.079 0.001治療前3.01 ± 0.45 2.97 ± 0.42 0.397 6.918治療后2.32 ± 0.22 1.78 ± 0.14 12.840 0.001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占71.43%,觀察組總有效率占90.00%,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Tab.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例(%)
2.4 兩組患者不良情況比較對照組不良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不良發生率為5.00%,觀察組不良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情況對比Tab.5 Comparison of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例(%)
2.5 手部功能滿意度表達對腕管綜合征患者的預后預測與預后良好組相比,預后不良組手功能評分升高較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手部功能滿意度評分表達對腕管綜合征患者的預后預測Tab.6 Prognostic prediction of patients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 expressed by hand function satisfaction scores ±s

表6 手部功能滿意度評分表達對腕管綜合征患者的預后預測Tab.6 Prognostic prediction of patients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 expressed by hand function satisfaction scores ±s
組別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t值P值例數30 5手部功能滿意度評分16.04 ± 1.33 23.46 ± 2.46 11.381 0.001
CTS 是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性疾病,是由于各種因素而引起的腕管內正中神經受到壓力引起的綜合征[12]。相關研究顯示,其多病發于40 ~ 65歲之間的中年人,青年人的發病普遍較低。COMP 基因是鈣結合蛋白,其鈣結合能力取決于機體內五聚體結構。在臨床中表現較為突變與發生堿基置換突變的患者更具有顯著性的影響[13]。因此通過特定的生物標志物對患者進行療效評估是必要的。
臨床研究[14-15]顯示,超聲引導下齒鉤針刀是治療CTS 患者的重要新型方式,CTS 患者在超聲引導下齒鉤針刀的改善下,其臨床癥狀及腕功能方面顯著性優于藥物或封閉治療方式。但由于腕管內結構較為復雜。其肌腱、神經及血管排列緊密,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存在著極大的風險性。該技術能夠刺激并疏通局部經絡,調和氣血,促進炎性吸收等效果。有研究[16]顯示,COMP 基因突變可導致細胞外基質蛋白復合體組裝和分泌受阻的重要蛋白質功能,并沉積于腱細胞的內質網,從而誘發應激反應,導致腕橫韌帶增厚,肌腱增粗。造成腕管內壓力增高,導致CTS 發病。表明COMP基因突變對CTS 具有危害性。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感覺異常評分、手部功能滿意度評分顯著性降低,而肌肉減退評分呈升高。表明COMP 基因突變與其他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對CTS 患者機體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患者進行早期治療及診斷尤為重要。
超聲引導下齒鉤針刀能夠清晰觀察結構部位,精準避開血管神經,有創傷創口小、無輻射、動態監測等特點。TTCL、CSA 與神經傳導存在相關,其數值上升顯著,表示正中神經的嚴重程度越來越嚴重。D 是神經受損后客觀評價指標,其發展程度與正中神經受到擠壓后的細胞膜水腫和纖維細胞的浸潤相關。研究[17-18]顯示,COMP 基因突變可導致CTS 患者在腕管內屈肌腱及腕橫韌帶、正中神經形態、結構等方面存在突變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TTCL、CSA、D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原因是患者腕橫韌帶增厚導致腕管內空間緊迫、壓力增高。提示COMP 基因突變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存在相關。因此通過COMP 基因突變對超聲引導下齒鉤針刀治療,超聲引導下齒鉤針刀可有效精準診斷患者病變位置,避免并發癥及損傷程度,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預后及生活能力。
COMP 是調控骨骼轉化和骨正常發育的蛋白質。主要是由軟骨細胞和滑膜細胞分泌,在發生突變情況下呈高度表達。研究[19]顯示,COMP 基因首次是從軟骨中分離發現,COMP 基因在血管平滑肌細胞、軟骨、肌腱、滑膜、韌帶等組織中均有存在。研究顯示,COMP 基因突變是造成CTS 的發生危險因素,因COMP 基因突變會導致細胞為基質蛋白復合體分泌和組分受到阻礙,沉積與腱細胞內質網,造成腕管內容物體積粗大、腕橫韌帶增粗,誘發內質網應激反應,使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到壓力擠壓,導致其功能受損。尤其是勞動時,正中神經壓力迅速增加,誘發周圍組織、神經病變,導致疾病發生率明顯增高。目前臨床中該疾病主要是以手術為治療手段,通過松解減壓、剝離粘連、切割韌帶等改善,但術后恢復慢、創傷大、預后較差等,存在局限性[20]。而隨著超聲與微創方式的發展,超聲引導下齒鉤針刀在臨床中逐漸接受及關注,其操作方便、創傷較小、精準等,易接受,并讓患者及時治療與緩解,有助于預后改善[2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臨床總有效率較高,不良發生率較低,另與預后良好組相比,預后不良組手功能評分呈高表達。表明COMP 基因突變對超聲引導下齒鉤針刀治療CTS 的預后存在獨立影響性。其原因是COMP 基因突變導致患者病情存在明顯受壓狀況,從而導致并發癥升高,因COMP基因突變會影響組織蛋白和膠原蛋白的運轉,造成內質網應激與調往率升高,導致韌帶、肌腱或整個運動系統產生異常,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全身結締組織發生變化,影響患者手部功能[22]。說明COMP 基因突變會影響CTS 患者的治療效果手功能滿意度。因此臨床中及時早期識別COMP 基因突變,對改善預后狀況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齒鉤針刀治療可有效改善CTS 患者的臨床療效,提高預后。本研究依據基因突變分析CTS 患者,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更早的治療時機,最大限度改善預后狀況。但由于本研究選取樣本量較少,可能存在局限性。在未來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
【Author contributions】WANG Shiyun conducted experiments and wrote this article. HU Zhijun conducted the experiment. TANG Zhanying and LIN Jie and CHEN Qian revised the article. YANG Zhengquan and LI Fangyu designed the study and reviewed the article. All authors read and approved the final manuscript submitted.
【Conflict of interest】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 of 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