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鵬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日間手術中心、麻醉手術中心 (成都 610041)
2022 年11 月23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醫療機構日間醫療質量管理暫行規定》(國衛辦醫政發〔2022〕16 號)[1](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國家衛健委在宏觀層面首次明確了日間醫療定義,從日間醫療質量管理的組織建設、制度規范、流程管理、監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日間手術作為日間醫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該《暫行規定》對我國日間手術規范化、科學化、同質化的開展提供了綱要,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該《暫行規定》指出日間手術作為醫療機構住院服務的組成部分,醫療機構應當按照院、科兩級責任制加強日間手術服務質量管理,包括院科兩級的組織架構和質量控制。而麻醉醫師在日間手術的開展過程中,無論是在組織架構、運行管理、圍術期質量控制以及對日間手術可持續發展的促進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將對照該《暫行規定》,從院級層面的組織架構和運行管理角度闡述麻醉醫師在日間手術開展和全流程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微觀層面在日間手術日常質量監測與控制方面,如何發揮麻醉醫師在圍術期精細化管理中的作用進行介紹。而具體的麻醉術前評估、方式選擇、藥物特點等實施細節,考慮到麻醉相關學會已頒布的有關日間手術麻醉管理的指南或者專家共識,在本文中不作陳述。
1.1 組織架構層面麻醉醫師是日間手術院級管理部門的核心成員之一。《暫行規定》指出:開展日間醫療的二級以上的醫院、婦幼保健院以及專科疾病防治機構應當在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下設日間醫療質量管理的專門組織,由醫療管理、質量控制、護理、醫保、醫院感染、病案、信息等相關管理人員和具有高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臨床專業人員組成。根據該規定,院級管理層面,應成立相關的管理組織或委員會,對全院日間手術進行統一管理和質控。其中,麻醉科相關人員的參與,有利于在全院日間手術資源配置與調度、醫師準入、術式準入等方面的工作開展。因為對于日間手術管理部門,手術室內的情況往往屬于“黑箱盲區”(Blackbox),而手術室內工作的麻醉醫師可突破盲區,對相應手術方式的利弊以及存在問題、操作醫師的臨床水平以及溝通能力等進行一定評判,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管理者對術中操作的盲區。
當然,日間手術因為對圍術期精細化麻醉管理具有更高的要求,尤其體現在術后加速康復(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的實踐方面,且相較于傳統的擇期手術,日間手術種類多,麻醉關注點更多,需要實施的麻醉技術要求更高,例如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等,而且日間手術的麻醉質量控制對日間手術患者能否順利出院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麻醉醫師加入院級層面日間手術管理委員會或者組織后,對日間手術麻醉醫師的準入與安排方面配合度會更高。
麻醉醫師加入院級層面日間手術管理委員會或者相關組織,除了履行委員會職責外,更重要的是需致力于日間手術麻醉的精細化管理。科室日常質控聯合定期院級層面質控與反饋改進,才能保障高效運轉的日間手術患者快速康復以及順利出院。因為一般的高級職稱麻醉醫師在對麻醉資源的配置、協調以及溝通方面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推薦以麻醉科負責醫療的主任或者日間手術麻醉亞專業組長相對更合適。
1.2 運行管理層面
1.2.1日間手術室資源的配置日間手術室和復蘇室的設置方面,理想的日間手術排程模式為在固定或者相對固定的日間手術室、準備和復蘇區域進行開展。以美國為例,組織模式有基于醫院的日間手術單元、獨立日間手術中心。其中基于醫院的日間手術單元又分為整合于醫院內、獨立于醫院內、獨立于醫院外3 種模式。其中,獨立的日間手術中心所占比例最高(至2018 年,全美已經有5 600 多個獨立的日間手術中心,以及5 700 多家醫院下設的日間手術中心,大部分中心都擁有2 ~ 4 間手術室)。目前全美80%外科手術在獨立日間手術中心完成,而美國醫院自身擁有的日間手術中心僅占全國日間手術中心的3%[2]。個別像英國、法國等,也存在少數住院及日間病例混合管理的模式,由于該模式安排最低效,所以國際日間手術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mbulatory Surgery, IAAS)不予推薦[3-4]。基于我國國情,各家醫院在新建院區或者舊院區改造過程中,建議成立獨立的日間手術中心,以便于以后統一管理,保證質量同時提高效率;目前我國更多醫院則是處于IAAS 不推薦的這種和住院患者混合管理的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哪種模式,手術室和復蘇區的設備和人員配備應與住院手術室相同。手術室和復蘇室的比例應該滿足1∶1,有條件者應該設立空間足夠大的術前準備區域和麻醉復蘇區域,部分患者可在該區域完成2 期復蘇后直接出院,并不需要轉回日間病房[5-6]。
1.2.2日間手術排程方面的政策制定與傾斜日間手術的排程與傳統的擇期手術完全不同,因為24 h 內的有限的在院時間,為了保證患者安全與手術質量,在此基礎上提高運行效率。日間手術排程應該根據手術時間長短合理安排,優先安排可以早出院不需要過夜的患者,應避免手術結束太晚在院觀察時間過短而影響術后恢復質量[7-8]。并不推薦和傳統擇期手術混合安排共用手術間,因為這種情況會影響日間手術的工作效率以及術中麻醉質量控制,面對目前國內該模式下開展手術較多的情況,建議嚴格遵循日間手術優先的原則。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原則建議在醫院層面通過日間手術院級管理組織或委員會制定并推廣,否則落地層面會大打折扣。同時,對于日間手術數量不多的醫療機構,因為零星夾雜于非日間手術的混雜模式,不僅對手術效率和麻醉質控產生影響,也會明顯影響術后隨訪工作的開展。所以,此種情況下建議根據手術方式將患者預約在相對集中的時間段統一完成,這種策略不僅利于日間手術手術排程,也利于外科醫師手術,更利于術后分批次隨訪[9-10]。
1.2.3院級層面推動麻醉門診的建設由于日間手術在院時間短,為了在24 h 以內進行醫療服務,術前、術后的前移和后延服務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麻醉醫師而言,術前麻醉評估是保證日間手術患者準入的最關鍵環節,也是最后一個關口[11]。在院級管理層面,首先應該設立麻醉門診或者術前麻醉評估區域,以便于日間手術患者的術前評估與優化。值得注意的是,麻醉門診同其他專科門診相同,應該納入院級層面門診系統統一管理,包括掛號、就診等環節。同時,日常應監控全麻手術麻醉術前評估率等質控指標進行中間環節質控。值得一提的是,麻醉醫師對日間手術患者準入應具有一票否決權[12-13]。國家衛健委等七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國衛醫發[2018]21 號)提到,麻醉科將全面實踐“術前麻醉門診評估-術中精準麻醉-術后麻醉監護”的一體化圍術期管理理念。醫院在日間手術的開展和推廣方面,對麻醉門診的建設,勢必也會推動醫院麻醉學科的發展。
1.2.4推動麻醉科日間手術麻醉亞專業組的建設由于日間手術的短平快及高效運轉,對圍術期麻醉技術以及溝通協調能力要求較高,相對固定的日間手術麻醉醫師,在政策領悟、制度制定、措施落地等層面會更容易。因此,在科室層面建議設立日間手術麻醉亞專業組,安排固定的高年資醫師作為組長或者牽頭人,做好日間手術麻醉規范化管理流程,要求所有日間手術麻醉醫師遵照執行,并做好日常麻醉質控工作;相對松散不固定麻醉醫師,在麻醉理念、麻醉方式、圍術期管理等方面不會投入過多,導致麻醉本身、疼痛、惡心嘔吐等方面差異化明顯,非常不利于日間手術患者的圍術期管理,甚至會明顯影響到患者能否如期出院或者非計劃入院。
1.2.5 制定與執行院級層面日間手術相關的麻醉質量控制《暫行規定》要求日間醫療質量監測、預警、分析、反饋,以及評估、考核工作,定期發布本機構日間醫療質量相關信息。其中,麻醉質量的控制對該項政策的執行具有明顯的影響。日間手術的麻醉應該在麻醉科統一領導下進行,日間手術麻醉質量控制指標的遴選,可參考2022 年國家麻醉質控中心版本的麻醉質量控制26 項指標[14],選取適合日間手術的一些指標進行重點監控,以此為抓手,改善日間手術麻醉質量,并納入一些指標進入日間手術院級層面質控體系,比如全麻前評估率、入室后麻醉取消率、麻醉開始后手術取消率、非計劃轉入ICU 率、麻醉后24 h 內患者死亡率等與日間手術患者安全和運行效率相關的一些指標[10]。
日間手術執行層面,體現了一個典型的需要多學科、多部門協作開展的醫療模式,覆蓋門診評估、登記預約、辦理住院、術前評估與準備、手術、術后管理、辦理出院、隨訪等的所有環節。其中多個環節需要麻醉科醫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助力日間手術安全高效開展。
2.1日間手術融合個體化ERAS理念進行管理要做好日間手術患者圍術期管理,ERAS 的融入必不可少。ERAS 理念下的麻醉管理為日間手術安全、舒適和高效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日間手術的麻醉管理,需要將個體化的ERAS 理念融入術前、術中、術后整個過程[15]。日間手術麻醉負責人應根據手術種類和患者特點,結合個體化的ERAS措施,制定標準化的麻醉圍術期管理流程和具體方案,要求在日間手術室工作的麻醉醫師必須遵從,以減少圍術期麻醉因素對日間手術順利運行的負性影響,積極促進患者早日出院。
2.2日間手術麻醉管理的基本原則日間手術患者的麻醉管理是整個診療活動中的核心工作之一。應該本著“四早”總體原則,即早蘇醒、早進食、早活動、早出院,只有患者早蘇醒,保護性反射恢復后才能早進食,促進體力恢復后才能早下床活動,早出院,所以始動影響因素在于麻醉管理。一旦患者術后恢復延遲,將無法按計劃出院,影響工作效率。應由高年資麻醉醫師選定麻醉方案,麻醉方式的選擇應最大程度減小應激、保障安全的條件下增加患者舒適度同時考慮風險收益比。在降低疼痛程度的同時,也要降低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率,警惕濫用阿片類藥物。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所有患者應預防性口服長效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鎮痛。建議術后惡心嘔吐高危患者預防性使用止吐藥及物理措施,合理靜脈輸液及體溫保護以減少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具體請參考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發布的《日間手術麻醉指南》(2023 版)[16]。
2.3 術前評估、宣教與準備
2.3.1術前評估宣教麻醉門診評估對日間手術的順利開展極為重要,在患者準入方面起到最重要的把關作用。日間手術術前麻醉評估的主要目的是評估患者圍術期風險,優化患者術前健康狀態,改善圍手術期患者轉歸,防止高風險患者進入日間手術流程,降低患者風險和因麻醉原因導致的手術當日取消率。
2.3.1.1評估原則日間手術麻醉評估需按計劃分兩次進行,首先麻醉門診進行評估篩查優化,日間手術麻醉門診的評估系統應和擇期手術保持一致。部分存在合并癥的患者術前需要進行優化,通過評估結果對患者進行準入或者排除。建議在麻醉門診評估過程中,加入日間手術患者麻醉相關的術前宣教內容,以提高患者依從性和日間手術運轉高效性。其次,由于麻醉門診距離手術日可能存在一段時間差,在此期間患者可能新發疾病,所以手術當天入院前,需進行再次評估確認,對存在新發疾病患者,麻醉醫師手術開始前與患者進行面對面直接溝通和再評估,以決定是否可以當天手術或者需要延期,最大限度杜絕進入手術室后取消麻醉的事件。
2.3.1.2評估內容主要包括3 個方面: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具體評估內容參照住院患者的評估。對于日間手術麻醉前評估,尤其要注意辨別出患者術中可能出現的特殊麻醉問題,如潛在的困難氣道、惡性高熱等病史。對于日間手術患者的準入標準,一般來講,受到醫療因素和社會因素多方面的影響。
但對于麻醉醫師來講,需要注意的是:(1)雖然目前我國日間手術患者主要以ASA Ⅰ-Ⅱ級為主,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日間手術的適應證應與患者的功能狀態(生理狀態和健康狀態)有關,而與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級、年齡無關。慢性病穩定且控制良好的患者更適于進行日間手術;若基礎疾病(如哮喘、糖尿病、高血壓或癲癇等)控制良好,應先考慮是否可以進行日間手術。目前有日間手術單位接收BMI ≥ 40 kg/m2的患者[17],但推薦做法是從較低BMI 的患者開始逐步積累經驗,再擴大覆蓋到BMI 較高的患者;糖尿病也不是日間手術的禁忌證,但應重視對病情穩定性的評估并確保患者對糖尿病控制的了解;初步診斷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的患者,在基礎疾病控制良好的情況下,如果術后疼痛能夠通過非阿片類藥物來控制,則可以考慮進行日間手術,但出于對管理復雜度的考慮,目前我國各日間手術中心并不做推薦。(2)完善的術前麻醉評估必須有詳細的記錄和評估結果,并告知日間手術患者圍術期的注意事項,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評估過程中,患者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的重要性遠大于術前常規檢查的結果評定。意大利兒科手術協會和兒科麻醉協會共同出版的兒科日間手術指南[11]中指出,對于1歲以上兒童,實驗室檢查的陽性預測價值很低;WHO 也規定了相應的術前檢查適應癥。但是,由于我國醫療系統舉證倒置等特殊歷史及現實原因,導致所有患者圍術期必須進行諸多所謂的常規術前檢查,所以,臨床工作中我們更強調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的重要性。
2.3.2術前準備術前禁飲禁食時間的管理是一把雙刃劍,禁飲禁食時間過短可能增加反流誤吸風險,時間過長造成饑餓狀態,對預后不利。目前禁飲禁食執行通用的2-4-6-8 方案,有條件的患者鼓勵術前2 h 以上口服清飲料,但注意該措施可能影響日間手術排程和手術順序。
2.4 術中精細化麻醉管理
2.4.1麻醉方式和藥物的選擇全身麻醉可廣泛應用于日間手術。椎管內麻醉存在肌力阻滯恢復慢、尿潴留等風險,且一些并發癥如硬膜外血腫及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時間超過了日間手術在院時間,因此在日間手術麻醉管理中諸多指南并不作常規推薦(骶管阻滯除外)。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可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術后鎮痛,減少圍術期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可單獨應用于部分四肢手術的日間手術麻醉。而臨床常用的是全麻復合神經阻滯,不僅可顯著降低術后疼痛,減少麻醉藥用量,同時也可促進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但實施神經阻滯時應注意局麻藥的濃度和劑量,避免影響術后肢體運動功能,特別是下肢神經阻滯,需慎重選擇局麻藥濃度。局部浸潤麻醉及監測麻醉管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等也常應用于日間手術。藥物的選擇本著起效快、作用時間短、恢復快的原則,經典的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為基礎的全憑靜脈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是日間手術最常采用的麻醉方案,此外,七氟烷、地氟烷等吸入麻醉藥,阿芬太尼、瑞馬唑侖以及新型肌松拮抗劑的問世,使日間手術的麻醉管理如虎添翼。氣道管理通常可選擇氣管插管、喉罩作為通氣裝置。喉罩作為一種特殊的聲門上人工氣道,具有插入與拔除時對氣道刺激性小、患者耐受性好、可保留自主呼吸的優點,非常適合日間手術麻醉,尤其適用于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小兒患者。
2.4.2多模式鎮痛以及PONV管理既往研究顯示,術后疼痛和PONV 是影響日間手術患者術后康復、延遲出院以及二次入院最重要的原因,是麻醉醫師管理日間手術患者的重中之重。疼痛管理應該本著少阿片、預防性鎮痛、多模式鎮痛為基礎的個體化鎮痛原則。其中,NSAIDs 藥物和廣義的局部麻醉在此過程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對于圍術期疼痛管理,及時評估是干預以及質控的前提,疼痛評估時應注意區分切口痛和內臟痛,以便于使用相應的特效藥物進行管控,尤其是腹腔鏡手術后因為氣腹等因素導致的內臟痛非常常見[18-20]。
PONV 的管理應該術前通過Apfel 等評分識別中高危患者,進行多層多級聯合防治策略。包括地塞米松、5-HT3 受體拮抗劑等藥物為主的防治方案,此外,咀嚼口香糖、內關穴按摩針灸等物理方案也效果不錯。PONV 重在預防,與圍術期吸入麻醉藥、阿片類藥物的使用明顯相關,所以PONV的管理與少阿片的鎮痛理念息息相關[21-25]。
2.4.3其他細節日間手術患者麻醉管理時還需注意其他細節,如液體管理應避免安置尿管,術中推薦液體零平衡策略,更主張縮短禁飲禁食時間,早期飲水進食的液體管理理念。對于2 h 以上手術應該注意主動保溫及體溫監測。TIVA 是日間手術常用的麻醉方式,須謹慎術中知曉的發生,必要時可通過使用BIS 等手段降低術中知曉發生率[26-28]。其他策略可參考相應指南,在此不詳細贅述。如果術中因為麻醉原因(如預料之外的困難氣道、惡性高熱、低氧血癥等)造成嚴重后果,導致患者不能如期出院時,應根據患者情況及時轉至ICU 或者專科病房,進行后續觀察治療。同時,要及時上報不良事件,并完成事件隨訪追蹤,并分析原因進行整改,減少再次發生率。
2.5術后復蘇與隨訪麻醉復蘇分為一期復蘇和二期復蘇。其中一期復蘇在麻醉蘇醒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中進行,二期復蘇一般在日間病房完成。既往研究顯示,PACU 內最常見的并發癥是缺氧、疼痛、惡心嘔吐,這些都是麻醉醫師最常遇見的問題,對癥處理即可。所有患者需達到復蘇室出室標準方可轉出(一般常用Adrete 評分)。根據《暫行規定》,術后需要在24 h內完成首次隨訪。隨訪內容的制定應該結合手術本身特點的同時,不能忽視麻醉相關問題的隨訪,比如術后疼痛、惡心嘔吐、聲音嘶啞、牙齒松動、術中知曉等。這些癥狀可以反映出日間手術患者的麻醉質量,對開展日間手術麻醉質量控制必不可少。
2.6日間手術日常運行麻醉質量監測與控制首先,必須遵循日間手術麻醉管理流程,依托醫院完善的不良事件上報系統,建立麻醉科不良事件上報體系,要求上報的不良事件不能少于院級層面的要求。因為日間手術的患者以ASAⅠ-Ⅱ級為主,圍術期麻醉管理的風險相對較低,所以實際操作過程中,更應該關注影響日間手術患者預后的麻醉相關指標,比如入室后麻醉取消率、麻醉開始后手術取消率、術中牙齒損傷發生率、麻醉期間嚴重反流誤吸發生率、麻醉期間嚴重過敏發生率、全身麻醉術中知曉發生率、麻醉后PACU 轉出延遲率、術后疼痛滿意率、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拔管后聲音嘶啞發生率、區域阻滯麻醉后嚴重神經并發癥發生率等[29]。其中,入室后麻醉取消率、麻醉開始后手術取消率這兩項指標,充分反映了醫療機構日間手術術前準備情況是否到位,理論上日間手術應該杜絕此類現象,所以需要重點監控干預,及時指導術前準備工作以及流程優化,建議進入院級質控指標進行管理。除上述指標外,術后惡心嘔吐也是影響日間手術患者順利出院以及再入院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也建議把PONV 發生率納入質控指標。
其次,制定好指標后,應該通過各種手段進行質控日常監測的過程化質控,首先推薦信息化系統,可以最大限度減少相關信息的缺失或者信息不對等甚至錯誤。通過質控工作,對圍術期影響日間手術的麻醉因素進行預警、分析、及時反饋,以及一進步改進,做到PDCA 循環管理。
3.1麻醉科管理日間手術的利弊根據國際慣例,日間手術單元一般配備1 名臨床領導者(有管理經驗的麻醉或外科專家,負責協調管理機構、制定科室政策、指南和進行臨床管理);1 名管理人員(有護理背景,負責日間手術中心正常運作);護士、麻醉醫師和其他輔助工作人員。具體醫務人員數量取決于中心的設計類型,所進行的手術種類、工作量,但強調全體參與成員都接受日間手術的實踐培訓。無論是領導者還是參與人員中,麻醉醫師都是必不可少。在美國5 500 多家日間手術中心,90%領導者是麻醉醫師。因為麻醉科屬于平臺科室,對術式、術者、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醫院手術患者管理中并具有很強的協調能力和公平性,同時,甘于幕后工作;因為日間手術的開展只區別于傳統擇期手術的是一種模式改變,日間手術中心也同樣是一個平臺,所以麻醉醫師這些特點也是其成為日間手術中心管理者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次,當日間手術在宏觀、中觀層面等相關流程、規定和政策日臻完善后,影響日間手術安全有效開展的更重要的因素則是日常的精細化管理和及時的協調和溝通。當外科技術保證的前提下,影響日間手術患者順利出院或者減少術后因為疼痛、惡心嘔吐等再入院的細節把控,基本落到了麻醉醫師身上。只有麻醉醫師切身實際地管理日間手術患者,才能在內驅力方面促進其精準的管理。
再次,結合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標準,麻醉醫師管理日間手術,在改善門診均次費用增幅、門診均次藥品費用增幅兩項指標會起到正性提高作用。因為麻醉門診的費用一般都比較低,且藥費占比更低。同時,麻醉醫師管理日間手術,醫院內麻醉醫師數量勢必增加,對醫院內麻醉、重癥、中醫、感染醫師占比這項指標也是一個很好的正向提高。
當然,也有管理者認為病歷書寫、外科患者圍術期管理方面是麻醉醫師的弱項。病歷書寫是所有臨床醫生診斷學和住院醫師期間的基本功,熟練的病歷書寫本來就是一個孰能生巧的過程,且日間手術病歷建議以表格式為主,簡化書寫同時可提高效率。也可指導醫生助理完成此項工作。目前全球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死亡的三大因素仍然是術后出血、感染和缺氧[30]。麻醉醫師是氣道控制的行家,同時對于術后出血的識別與搶救能力遠高于全科醫師。所以,麻醉醫師在術后監測復蘇中也具有先天優勢。
3.2圍術期醫學的趨勢如前所述,我國日間手術的發展,已渡過了前期的摸索階段,目前正處在關鍵的規范化推廣階段,相信未來日間手術中心會越來越多,因為這種集中式管理的先天優勢已被國外證明,也是IAAS 的推薦。未來我國新建醫院或者設置日間手術中心,應該具備前瞻性眼光,設計足夠大的術前準備區域和麻醉復蘇區域。術前準備區域應該分區管理,滿足家屬等候、術前宣教、醫療文書簽署、靜脈通道準備等功能,該區域由護士管理。手術室內配備麻醉準備間,可以滿足日間手術患者進行術前神經阻滯或預麻工作,加快手術室周轉。復蘇區域包括兩個功能區,一期復蘇床位與手術室比例不能低于1∶1,另外設置二期復蘇區域,配備不少于手術間等數量的恢復沙發,對于一些1 - 2 級的日間手術,可以在恢復沙發上完成二期復蘇后直接出院。需要延長觀察時間或者過夜的患者再轉入日間手術病房。而且,準備區域、手術室、復蘇區域、日間手術病房幾個模塊應當設計在相近的位置,便于患者轉運,提高效率。
麻醉科如果能抓住此次機遇,主導日間手術中心的建設與開展,將有助于全面實踐“術前麻醉門診評估-術中精準麻醉-術后麻醉監護”的一體化圍術期管理理念。同時,將率先形成以外科手術患者為基礎的涵蓋術前評估、宣教,術中麻醉管理,術后復蘇與隨訪一體管理的全流程閉環式管理模式,成為真正意義的圍術期醫學科。
【Author contributions】LIANG Peng wrote and revised the whole article. All authors read and approved the final manuscript as submitted.
【Conflict of interest】The author declare no conflict of 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