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都理工大學 田勇;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陳曉翠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首先需要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以黨的堅強領導力保障科技工作的高效執行力[1]。2022年以來,為大膽探索符合綿陽科技城發展的科技創新服務模式,把科技資源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2],綿陽市科技創新服務模式的新思路和新探索讓科技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助推了綿陽市的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其中,科技助理制度在解決市場和科研之間的“兩張皮”問題及其他科技創新的重要瓶頸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首批科技助理來自在綿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中的優秀青年骨干,為科技創新管理和服務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同時,成立科技助理臨時黨支部,通過“凝心→鑄魂→篤行”將強力助推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建立一支具有強大實力的科技助理隊伍,成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堅實支撐。
綿陽市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心地帶,是四川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之一[3],在科技資源的富集方面有著顯著優勢。當前,綿陽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大力推動實施科技立市戰略,把強化服務保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首要職責,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新型舉國體制的路徑,為綿陽市的科技創新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當前,綿陽市現有國家級科研院所數量達18家,高等院校15所,“兩院”院士30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4.7萬,研發投入強度居全國前列。另外,綿陽市緊盯“新賽道”和未來產業發展,現培育了709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35家“專精特新”企業[4]。
(一)班子建設“凝心”,提升黨建組織力。科技助理臨時黨支部是讓具有黨員身份的科技助理在工作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臨時黨組織。該黨支部以建強組織為基礎,以健全制度為保障,以亮崗履職為根本,以有力保障為目標,為推動科技創新服務工作提供強大的組織力量。科技助理臨時黨支部成立以來,每位黨員都牢記綿陽紅色基因中的“兩彈一星”“三線建設”精神等紅色文化,并將其融入實際的工作中,充分發揮其先鋒模范作用的“排頭兵”和助力科技創新的“領頭雁”作用。例如,該臨時黨支部采取多種措施,建立了“招院引所”等4個黨小組,明確其工作職責與分工要求。同時,科技助理黨支部還建立了“三會一課”等5項制度,實行了周報、月評、季考核工作機制,注重強化科技助理黨員的亮崗履職意識,開展了“亮身份、亮承諾、亮業績”的專項行動,通過“1+1+N”的工作模式,搭建政府與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渠道。
(二)思想建設“鑄魂”,提升黨建融合力。通過組建科技創新先鋒隊、打造示范崗,塑造了科技創新先鋒形象,持續聚合力、增動力、提效力。1.畫好黨建“同心圓”。通過臨時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三會一課、黨言黨語交心談心等方式,經常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科技助理黨員需求,實現了臨時黨支部和黨員之間的“隨時關注、隨時參與、隨時互動”,架起了“心連心”的橋梁,有效消除了科技助理之間的“隔閡”,打破單位之間的“藩籬”,讓科技助理快速融入綿陽市科技管理與服務的大家庭,打造內部核心圈;開展走訪“專精特新”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辦實事活動,在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金融貸款等方面為企業“辦實事、解難題”,打造服務緊密圈;通過與在綿高校院所、頭部企業等開展黨建互聯,在對接“招院引所”“云上大學城”和“云上科技城”建設等重點工作上,貫通“產、學、研、用、金、介、服”,擴大外部合作圈,以“三圈”共建擴大黨建“同心圓”,引領科技創新促發展。2.強化組織學習。綿陽市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發源地,鄧稼先、于敏、王淦昌等老一輩科學家和2萬余名科研工作者在綿陽市默默奮斗,厚植紅色基因譜系中的“兩彈一星”精神。依托“學習強國”“科技大講堂”等載體,宣傳和弘揚“兩彈一星”的科學家精神,同時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把理論學習貫穿到思想和科技服務的工作實踐中,引導科技助理黨員在“比、學、趕、超”中跑出加速度。3.結對共建。堅持共建共享共贏的發展理念,通過理論共學、活動共辦、品牌共創、資源共享、發展共促,積極打造“黨建紅”引領“科技藍”黨建陣地,形成臨時黨支部+業務關聯單位的“1+N”黨建共建模式,做實科技創新服務,實現科創服務到哪里、黨建工作就推進到哪里,充分調動了科技助理黨員、企業技術骨干黨員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把黨建共建實質內涵滲透到科技創新服務的實踐中去。
(三)作風建設“篤行”,提升黨建執行力。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不能放松懈怠,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通過深入開展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以優良作風教育成果帶動社風、民風向上向善是凝聚干事創業磅礴力量和科創服務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1.聚焦實干興業。持續推動黨建工作與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深度融合,在“云上大學城”“云上科技城”建設中,勇挑重擔、晝夜兼程,4個黨小組分別赴全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進行對接。在成果轉化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深入市內企業主動開展摸排和對接。在助推科技金融中,發揮“智囊參謀”“宣傳員”“調查員”“招商員”作用,主動了解企業需求,參與“科金十條”“科技項目及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制定。2.強化廉政教育。把紀律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漸。依托工作例會等組織科技助理青年黨員學習《懺悔實錄VI》等警示教育材料,對行業典型案例進行學習討論,建立防腐拒變思想防線。3.注重風險防控。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年輕干部必須牢記清廉是福、貪欲是禍的道理[5]。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中醫常講“未病先防”,就是強調以“未病先防”來推進風險防控關口前移。
(一)黨員沖鋒、助力打造科創高地。在科技成果的轉化過程中,高校和科研機構是技術轉化的供給側,承擔著技術創新、發明、探索的主要責任。科技助理臨時黨支部通過精心打造“支部建在科技創新服務鏈上”黨建品牌,開展“招院引所”專項對接,成功促成浙江大學在內的6所高校(團隊)在綿設立分支機構,推動華中科技大學等20余所著名高校入駐“云上大學城”。
(二)組織聯建、暢通產學研用渠道。產學研平臺是集聚人才、資金、信息等創新要素的重要場所,能夠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通過與院所高校、企業等黨組織聯建共建,不僅能為科技創新成果落地找到精準的應用場景,還能暢通科技助理黨員參與政策制定的意見收集渠道,切實提高科技政策的科學性與實操性。通過組織頭腦風暴、創新沙龍和行業會議等一系列活動,為科研人員搭建技術交流平臺,已經收集整理了科技創新十條、“云上大學城”“云上科技城”和“院士小鎮”建設等方面的百余條建議。
(三)主動服務、助力企業紓困解難。堅持“支部建立在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上”,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協同創新模式。通過黨建工作的高質量推進,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的互融互通,全力推進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和產業化。其中,科技助理為科技企業提供了140多次技術支撐服務,協助企業達成15個技術合作協議、實現30項成果轉移轉化,有效支持了科技企業貸款達到了5649.91萬元的目標。此外,在第十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中,綿陽市成功舉辦了國家科技計劃成果路演、技術需求發布和“揭榜掛帥”等專場活動,受到了社會各方的高度認可。
(一)班子建設是提升隊伍組織力的根本保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隊伍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推進各項工作有力有效進行的保障。科研管理人員由于科研任務繁重、事務性工作多、工作強度大,在信息互通的時效性、動態性、共享性等方面相對較弱,為解決該問題,科技管理服務部門要成立相應的黨組織,堅持把理論學習貫穿到科技創新服務的工作實踐中,通過打造科技黨建“智慧平臺”和“黨員教育信息化”“陣地集群”平臺,推動“中心工作到那里、黨的組織工作就跟進到那里”,并進一步織密建強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不僅如此,科技助理黨支部還要加大與其他黨組織互融共通,促進科技助理更好地融入科技創新隊伍,增強科技助理主動承擔科技城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思想建設是提升隊伍凝聚力的重要方法。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的建設,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堅定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守與精神追求,檢驗一個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堅定主要看其是否能在重大考驗面前有足夠的政治定力,是不是堅持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使命與擔當。促進業務工作和黨建工作的有機融合,進一步做強做優科技助理黨員隊伍,加強臨時黨支部的建設,提高機關黨建工作的成效[6]。科技助理來自五湖四海,通過扎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三線建設”“兩彈一星”等紅色歷史中汲取文化養分和精神力量,迅速將其思想統一到上級黨組織的要求上來,采用“互學、互查、互評、互比、互促”的工作方式,高效推進工作,為基層黨組織建設注入生機活力,為科技創新匯聚不竭動力。
(三)作風建設是提升隊伍戰斗力的重要途徑。作風問題無小事已經成為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社會共識,黨員干部清正廉潔、履職奉公,既是推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保證社會公平公正運行的基礎保障,也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所在。通過落實黨內政治生活制度,科技助理黨員就近參加組織生活,接受教育管理監督,在踐行一線工作法上做表率,聚焦科技型企業關注的熱點難點堵點問題,采用方案化、項目化和清單化的管理模式及獎懲機制來保證工作落實。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保持嚴明的作風和紀律,以確保科技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四)能力建設是提升隊伍執行力的根本前提。重視學習能力是黨推動事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當前,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數字經濟等都需要不斷提升學習與運用的本領能力。首先,要深入挖掘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準確把握科技創新的方向和目標,同時把握好市場需要和技術發展的動態趨勢,加快培育“新賽道”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其次,通過加強項目管理和團隊建設,改進工作方法和流程,提高研發效率,確保科技創新工作持續推進。最后,要不斷加強對科技創新政策的學習和掌握,并積極主動地爭取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實現良性循環,讓創新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
總之,應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力量,凝聚科技創新的力量,把握科技創新的機遇,創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能力,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