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沼濤中學 陳福裕
基于新時代發展,社會各界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致力于讓學生在掌握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獲得勞動精神、社會責任感與思想政治素養等方面的發展。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課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兩大重要渠道,但在長期分科教學模式影響下,兩者未能進行有效融合。為此,本文圍繞中學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機融合展開探索,旨在為促進中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教學支持,推動中學教育朝著全面且創新的方向發展。
中學階段是學生樹立價值觀、提升認知的關鍵時期,在對中學生進行教育指導中,學校應該關注勞動教育和思政課堂教學的重要價值,通過兩者的融合為學生構建塑造全面素養的平臺。在傳統教學中,勞動教育和思政課教學處于分裂的狀態,未能通過合作給學生構建更優質的成長環境,不符合當前教育改革提出的培養需求。所以,在后續教育中,學校應關注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現實需求,通過相互促進的方式,讓學生在勞動教育中實現社會責任感的有效培養,又能在思政課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給中學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支持。
在中學教育體系中,勞動教育和思政課都承擔著重要的教育任務,但在實踐中卻處于割裂分離的狀態,導致對中學生進行實踐能力和思政素養培養的過程中存在較大斷層,未能構建良好的溝通平臺。兩者融合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程之間存在內容割裂?;趥鹘y教育理念影響,思政課主要關注理論知識傳授,重視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勞動教育更加重視對學生進行實際技能的有效培養,立足生產實際對中學生進行實際工作經驗的教育,導致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未能形成勞動教育和思政理論的有效融合。
其次,教學目標設定上存在單一性問題。勞動教育通常被人們認為是簡單的勞動技能培養,思政課則是進行思政理論知識的傳授,未能在教學特色的基礎上增強勞動與思政教育的關聯性,缺乏對社會責任和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再次,教學方法也存在單一現象。勞動教育更加側重實踐操作,思政課側重課堂知識講解,沒有對兩者進行創新探索。這樣,導致學生難以在勞動中體驗思政課所強調的核心價值觀,思政課沒有充分結合生活實際,不利于學生構建扎實的知識結構。
最后,缺乏評價方式,不利于兩者融合,未能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認識到兩者融合的重要價值,難以全面評價綜合素質的培養效果。
在社會發展和教育理念更新的背景下,中學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既能滿足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也能在鍛煉學生勞動技能基礎上傳承優秀價值觀念,具備多方面的現實需求。
首先,新時代對學生全面素養的培養要求,呼喚著勞動教育和思政課的融合。時代發展對課程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掌握學科知識基礎上,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兩者融合能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期待,讓學生在用思政理論“武裝”頭腦的同時,也能在實踐中提高綜合素質。
其次,為了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讓中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通過“勞動實踐+思政學習”的方式,提高對課程教育內容的掌握程度。
最后,社會發展要求中學生具備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將勞動教育和思政課實現深度融合,有利于中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更好地理解社會責任的內涵,在思政課引導下將責任意識轉化為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念。
在探索中學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是推動師資隊伍的建設,通過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方式給學生提供更為豐富且深刻的教育體驗。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立足校園建設目標,對教師團隊進行多元化的培訓,從勞動教育與思政課理論知識、教學心理學、勞動教育實踐操作等方面出發,對現有教師團體進行教育培訓。針對教師授課情況,學校應該通過線上學習和線下討論的方式,滿足教師參與教育培訓的多樣化需求,便于教師全面了解勞動教育和思政教學融合的理念與具體目標。
其次,匯集教師資源,建立合作研究小組。學校應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推動教師進行跨學科合作,在合理拓展教育思維的基礎上尋找更好的教育融合點。教師需要在教育合作中進行觀點表達,在分享教育經驗基礎上表達疑惑,從而獲得更多的教育思維啟發,逐漸提升學科教育水平。
最后,對教師進行先進教育技術的應用培訓,促使教師熟練掌握各種先進的教育技術。例如,教師能通過多媒體手段或者在線學習平臺,更加靈活地組織勞動教育和思政課的教學,穩定提高課程教育效果。
在中學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教學目標的設計,加強勞動價值引導,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勞動觀念與價值取向。在目標設定過程中,教師需要從認知層面、情感態度、實踐行為三個維度出發,促使勞動教育與思政課實現深度融合。
認知層面目標。在設定目標時,教師需要了解勞動對個體、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性,全面掌握勞動的本質,認同勞動教育對個人發展的重要價值,促使學生對勞動教育產生積極且向上的認知。
情感態度目標。在勞動教育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勞動態度,激發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熱情,幫助學生在思政課中塑造優秀的情感認知和道德品質,在兩者融合基礎上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魅力。
實踐行為目標。在課程教育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舉措,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探索行為,通過勞動實踐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實踐技能;在融合探索中加強綜合素質的有效培養。教師制定科學且全面的教學目標,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與能動性,有利于勞動教育和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實現,促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實踐行為等領域實現全面發展。
在中學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創新思政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勞動活動的熱情,進而引導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交流中形成積極向上的態度和價值觀。教學做法如下:
首先,運用游戲教學法開展課堂教學,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學習體驗,實現勞動技能的有效鍛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與勞動相關的競賽活動,通過勞動技能比賽或者創意設計競賽等活動,提高學生學習勞動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的勞動精神,給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其次,運用問題導向開展課程教育。教師可以提出與勞動技能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探索,在形成獨立觀點基礎上獲得優秀情感的熏陶。在提出問題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勞動價值、個體勞動價值、勞動與社會發展等角度出發,鼓勵學生在解決勞動問題的基礎上激發情感投入。比如,勞動教育的本質是什么?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有哪些?勞動對個體健康成長有著哪些積極作用?針對當前社會發展情況,勞動對個人實現夢想的價值是什么?
最后,發揮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價值,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關于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在掌握學習方式的基礎上解決勞動問題,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例如,教師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學習資源,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勞動技巧,更好地理解勞動教育和思政課教學內容。
在推動中學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踐中,教師應該在把握課程教育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多種形式的實踐教育活動,促使學生通過勞動活動更好地理解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供教育支持。做法如下:
首先,設計高質量的校本課程,明確在思政課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具體需要從學生參與勞動的活動方式、時間安排與參與方式等內容出發,促使勞動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活動中。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師需要和其他學科教師進行合作探索,在匯集各項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制定多樣化的勞動教育實踐,提高學生參與勞動活動的內在興趣與探索動力。例如,與歷史學科進行融合,引導學生探索勞動教育的發展歷程;與語文課程融合,闡述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文學作品,加深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知程度;與數學課程融合,讓學生感受到勞動方式與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
其次,開展多樣化的實踐課程,促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獲得真實的勞動體驗,掌握更多勞動技能。例如,根據勞動教育目標與中學生的認知情況設計多樣化的勞動活動,讓學生在手工藝制作中感受到手工制作的重要價值,在農田勞動中感受農作的價值,在社區服務中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和奉獻價值。同時,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學校周邊的合作資源,通過與社區合作等方式設置勞動實習計劃,讓學生有機會進入真實的勞動操作環境,深入了解不同行業的勞動特點,對職業發展形成一定的認知,提升對勞動價值的認知。
再次,設計勞動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獲得更多知識體驗,樹立勞動觀念。例如,教師定期組織主題勞動體驗日,通過植樹造林或者社區免費清理等活動,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感受到勞動的重要價值;根據學生的課程安排情況設計多種類型的社區服務項目,鼓勵學生通過勞動給小區居民提供幫助,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踐問題,促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感,推動勞動教育和思政課的融合。
從次,在融合探索過程中,教師需要制定多種類型的勞動項目,通過開展校園綠化、文化墻建設、廢品回收等勞動項目,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感受到個體勞動對實現整體教育目標的貢獻。同時,在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制定多樣化的校外實踐計劃,通過參觀工廠等方式拓寬學生的社會實踐視野,讓學生感受到不同領域的勞動價值。
最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參與多種類型的社會勞動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扶貧活動、為老年人提供幫助等義工服務,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對社會的積極貢獻。同時,教師要指導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項目,通過走訪社區了解居民的實際需求,通過勞動服務解決社區居民遇到的社會問題,以此實現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目標。
教師實施以上教育活動,能讓學生全面理解勞動教育的意義,給學生帶來更加深刻的勞動印象和思政學習體驗,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行為意識。
要想確保中學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程實現有效融合,教師應該建立完善的勞育評價體系和相應的制度保障,具體如下:
首先,制定明確的勞育評價標準。教師需要從學生掌握勞動相關理論知識的情況、對思政課程核心概念的理解、在勞動實踐中的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勞動的態度等維度進行教學評價,分析學生在融合教育中的成長情況,促使學生既能掌握理論知識,也能在勞動實踐中增強勞動意識和奉獻精神。
其次,教師需要開展多元化的課程教育評價。針對中學生的認知情況與教材內容,教師可以設計多種類型的關于勞動教育和思政課相關的作業,鼓勵學生通過書面報告或者實際操作等方式展示學習成果。同時,教師需要評估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各種表現,促使學生能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際操作,感受到勞動操作的魅力與對個人成長的價值。
再次,教師應該建立反饋機制,定期開展課程教育評價,評價學生的勞動情況,以綜合評估為抓手發現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改進方向。基于中學課程安排和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教師需要定期開展家庭訪談,重點向家長傳達學生在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課程中的表現,立足學生的表現制定科學的教育方案,進而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合作機制。
從次,設立學科整合及課程更新機制。教師需要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科知識的更新情況,不斷豐富和更新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課程內容,確保各項教育工作更加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
最后,開展學校領導與專業督導工作,重點對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促使教師在融合教育中更好地發揮引導作用。教師建立完善的勞育評價體系和相應的制度保障,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思政素養,使其成為具備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少年。
中學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程的融合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十分重要,能彌補目前中學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課程分離問題,給學生的全面成長提供更多支持。本文認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等策略有利于學生在勞動和思政方面實現更好地發展,在適應新時代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需求的基礎上,讓勞動教育內容真正融入思政教學實踐中,促使中學生養成勞動習慣、擔當意識與社會責任等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