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付龍 陳治睿

根據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重要性,安徽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96萬平方千米,重點分布在皖西大別山、皖南山區、沿江平原等區域,進一步夯實國家“6大生態區”的陸域生態基礎分區,構建“一心兩屏四廊多點”的生態空間格局。
安徽省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位于國家6個一級生態區的黃河重點生態區和長江及川滇重點生態區,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五大自然區域,總體呈現“三山一水六分田”的自然地理格局。
根據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重要性,安徽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96萬平方千米,重點分布在皖西大別山、皖南山區、沿江平原等區域,進一步夯實國家“6大生態區”的陸域生態基礎分區,構建“一心兩屏四廊多點”的生態空間格局。其中,“一心”即巢湖生態綠心,“兩屏”即皖西大別山區、皖南山區生態屏障,“四廊”即長江、淮河、新安江、江淮運河生態廊道。
保護優先
實事求是協同推進劃定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省政府成立劃定工作領導小組,相關部門及下屬事業技術單位組成技術指導組,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制定劃定規則、審核要點、數據庫標準等制度規范和技術標準,組織工作技術培訓,堅持上下左右對接貫通,指導各地開展劃定工作。市、縣開展內業分析及外業踏勘工作,將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形成市、縣級劃定成果,經質檢合格后上報省級審查;經多輪專家論證、集中審查后,最終形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
安徽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堅持保護優先,準確把握劃定工作要求,以維護生態功能、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為導向,將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等極具保護價值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保護范圍。在這一過程中,確保落實國家生態安全格局,做到“應劃盡劃”;堅持實事求是,立足安徽省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資源的分布特點,分類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著重解決多源數據銜接、人為活動矛盾沖突等問題;堅持協同推進,銜接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解決城鎮建設范圍內生態保護紅線矛盾沖突問題,為城鎮開發邊界劃定預留合理空間,實現三條控制線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落地。
為此,安徽省統一下發國土調查、重要生態空間、重大項目等工作底圖,組建數據技術專班,為數據接收、質檢、合庫等環節提供專業技術支撐,對全省劃定成果進行把關、打磨,確保劃定工作標準、技術標準一致;基于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利用地理信息、數據集成等方面的軟件工具,構建各類數據分析模型,打造數據分析平臺。
嚴格管理
共筑共守生態空間底線
安徽省結合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帶圖斑逐級下達,作為規劃的空間底線。
在生態保護紅線實施中,安徽省強化重點區域空間管控,嚴格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監督管理,加強淮河水污染治理,嚴格保護新安江及兩岸區域內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生態環境,對巢湖流域水環境實行三級保護,加強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推進黃山(牯牛降)國家公園建設,對國家公園及周邊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空間進行整體保護。此外,安徽省依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實施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綜合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實施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為了細化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安徽省從用地預審、用地審批、設施農業建設用地管理等方面,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范圍內允許的有限人為活動類型管理;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作為用地用礦的審查依據,對不允許在生態保護紅線內開展的項目,不予批準用地,不予辦理礦業權手續。經省政府同意,安徽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牽頭成立工作組,對國家重大項目、有限人為活動進行嚴格論證把關;將生態保護紅線等劃定成果與各市人民政府及省直相關部門共享,提供分析比對功能,為項目前期選址、環境影響評價等工作提供依據,推動各部門共筑共守生態空間底線。
在區域協同方面,安徽省與浙江省、江蘇省等相鄰省份共同守護長三角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共同劃定區域生態保護紅線,加強新安江—千島湖、洪澤湖等跨界水體協同治理,劃定統一的水體保護范圍,持續推進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工作,開展滁河流域、沱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助力長三角綠色發展,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示范區。
持續創新
推進監督管理走深走實
安徽省將持續探索,建立健全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措施,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剛性約束:
——構建政府負責、各部門互相配合的監管體系。安徽省各級政府在制定各類規劃和政策措施時,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重要依據和前提條件,對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及時做出調整;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監督管理協調機制,指導做好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范圍內允許的有限人為活動監督管理,做好日常巡護和執法監督,利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動態監測,強化部門間信息共享,共守生態保護紅線;將生態保護紅線保護和管理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作為政府考核的重要內容。
——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內分區分類準入的管控舉措。安徽省將在生態保護紅線內進行分區管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進一步細化允許的有限人為活動范圍,實行正面清單管控。對于已存在不允許開展的人為活動,健全退出機制,引導逐步退出。
——實施差異化的生態修復政策。核心保護區內的生態修復,將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建設生態廊道、開展重要棲息地恢復和廢棄地修復。對礦山開采和外來物種入侵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強化人工干預,其余采取以封禁為主的自然恢復措施。其他區域可結合生態功能提升和人為活動有序退出,安排必要的生態修復工程。
——建立基于監測的定期評估調整機制。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安徽省將定期對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情況進行評估,對于因重大戰略調整、重大項目實施、重大生態變化導致生態系統本底發生較大變化,確需調整生態保護紅線的,制定調整方案,按程序報國務院批準后實施。為保證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的嚴肅性,禁止通過擅自修改市、縣、鄉級規劃進而調整生態保護紅線。對于符合條件的省會城市或國務院指定的市,生態保護紅線調整可與規劃修改一道報請國務院批準后實施。(摘編自《中國自然資源報》2023年12月22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