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明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要求教師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平臺和空間,提高了英語教學效率(教育部 2022)。程曉堂(2018)指出,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表現在:基于網絡的英語學習活動和基于智能化網絡英語學習平臺的英語教學。這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建議: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英語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目前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存在聽前語言輸入量不足,聽中聽說教學方式單一,聽后語言輸出活動不足等問題,限制了學生聽說能力的提升。因此,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英語教學以突破聽說教學的瓶頸,對提高聽說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看、寫等方面的技能,其中聽是理解性技能,說是表達性技能……學生應通過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發展語言技能,為真實語言交際打下基礎(教育部 2020)。聽說課不僅著重發展學生的聽與說技能,還培養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聽說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吳衛芳 2019)。信息技術可被應用于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的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以促進學生提高英語學習效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英語聽說教學策略如下:
在學情診斷方面,《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幫助他們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教育部 2022)。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使用課堂觀察進行學情分析,還可以借助線上平臺的聽說測試,精準診斷學生的聽力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應基于測試數據,根據聽說教學內容,預設學習目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聲音、視頻、動畫、圖像等手段豐富聽說訓練模式,增加英語聽說的課堂容量,激發學生的聽說熱情并滿足他們不同的聽說需求(胡正才 2021)。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聽力材料和口語教學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及有趣的視頻或音頻形式呈現給學生,將原本枯燥的聽說訓練轉化為他們感興趣的視聽說學習活動,可以提高其聽說學習熱情和課堂參與度。
現代信息技術促進網絡和資源平臺成為師生課后交流、教師優化教學方式并檢測教學效果的陣地(何牧 2021)。課后,教師可以借助QQ 群相冊、釘釘群打卡等資源平臺,布置如錄制音頻或視頻(雙人英語采訪、小組英語趣配音等)實踐性作業,并及時給予針對性反饋,引導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內化語言知識、提高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基于以上教學策略,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Do it yourself Integrated skills 的聽說課為例,探討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的課前、課中和課后階段,如何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發展學生的語言技能,提高聽說教學效果。
在課時目標的預設方面,《課程標準》強調其要為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服務(教育部 2022)。為了兼顧單元教學目標、課時目標和學生聽說技能的發展,教師應在分析單元教學內容和課時教學內容后通過線上聽說平臺的數據了解學生聽說方面的薄弱點,然后確定教學重難點并設計教學過程。
1.根據教學目標布置學習任務
Unit 4 Do it yourself由對話、記敘文、日記等七個多模態語篇構成,通過“DIY(自己動手做事)”這一話題引入,介紹了DIY 的相關詞匯和制作方法,鼓勵學生培養DIY 意識并能夠正確使用英語交流“DIY”話題。教師將單元教學目標預設為:(1)獲取 DIY 的概念和相關詞匯表達方式;(2)描述并分析DIY 的目的、好處和方法;(3)以語篇形式介紹自己喜歡的DIY job。
聽說課以音頻和圖片的形式介紹了DIY 水果沙拉和三明治的方法。語篇傳遞了“通過DIY 美食,培養學生的動手意識”這一理念,可以引導他們意識到DIY 的重要性,學以致用。因此,將該課時設置為語言技能輸出課時,課時教學目標為:(1)聽后獲取并梳理DIY 水果沙拉和三明治的食材、工具和步驟;(2)基于聽說信息,介紹DIY 水果沙拉和三明治的步驟;(3)闡述DIY 的重要性和個人喜歡的DIY job。
基于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教師發布課前在線學習任務:聽對話選出DIY 物品,填空并回答問題。學生點擊鏈接進入并完成在線練習,在線平臺生成數據并反饋給教師。
2.參考聽說數據設計教學過程
通過在線平臺的數據,教師能夠快速了解學生的聽說正確率,預判其聽說能力的發展點。教學對象為江蘇省南京市某初級中學八年級學生。通過分析線上平臺的聽說測試成績(見表1),教師發現學生說的能力略弱于聽的能力:聽力部分測試題型包括聽后選擇、聽后填空。教師通過分析數據(失分率高的題)得出結論:學生在聽后填空的正確率低于聽后選擇,其原因是語言基礎知識欠缺(語法錯誤或單詞拼寫錯誤等)、整合細節信息能力薄弱導致失分。口語部分題型包括回答問題,該部分得分率較低,原因在于:部分學生未能將聽后記錄的信息整合成完整的句子。

表1:學生聽說測試得分情況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教師判斷出學生聽說能力的發展點為“如何從聽力材料中獲取信息”“如何將獲取的信息整合并有效輸出”,以數據分析為依據將課時目標1 預設為教學重點,將課時目標2 預設為教學難點。
為了協助學生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從聽力材料中準確地獲取信息,教師將聽說課的聽后填空的語篇梳理成信息結構圖的形式(見表2),并將與單元話題相關的詞匯挖空,用于聽后記錄,對較難的填詞部分附上圖片提示。在口語部分,為了幫助學生完成對話和表達個人觀點,在回答問題部分聚焦“正確使用動詞和名詞的搭配形成完整的句子”。

表2: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 信息結構圖

(續表)
《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多模態平臺,對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具有支撐作用(教育部 2022)。因此,教師可以深化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融合,借助線上聽說平臺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投入程度,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融入虛擬景物,豐富聽說形式
在英語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李森 2021)。在該聽力教學中,教師將生動、形象的DIY 食物照片融入教學課件,安排學生圍繞制作水果沙拉和三明治所需要的食材進行聽力練習,在聽力A1 部分(Listen and tick)展示 strawberries、salad cream 等食材組成的動態實物圖和讀音,幫助他們理解詞義、讀準詞音,快速獲取聽力信息。在學生完成聽力A2 部分(Read and order)后,教師播放制作水果沙拉的視頻,幫助其直觀地理解mix...together、add、cut...into pieces 等的含義及使用場合,降低聽后復述難度,以提升其聽力效果。
2.利用聽記生成,提高聽說效率
在常態的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聽說活動的監控主要來自課堂觀察和部分學生的答題情況,較難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覆蓋每一位學生(當堂提供一對一的聽后反饋和學法指導)。為了突破這樣的局限,教師使用學校英語語音機房進行聽說教學,指導學生使用鍵盤、耳麥和話筒進行聽后記錄學習活動,讓語音系統收集每一位學生的聽說學習生成,并形成班級聽力情況報告(見表3)。

表3: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 班級聽力情況報告
通過分析班級聽力情況報告中的數據,教師直觀地了解到學生“聽材料獲取并梳理DIY 水果沙拉的基本信息(目標1)”的情況,并找出聽力困難的部分,包括:(1)挑選當季水果(填空 2:in season);(2)比較級的表達(填空 5:as good as);(3)DIY 的注意事項(填空8:turn brown)。教師在課堂中對得分率低的題目進行了部分重聽、領讀聽力原文和語法知識講解,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準確獲取聽力信息,從而為后續聽后轉述作鋪墊。
3.使用互評清單,反思學習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提高他們的學習成效(教育部 2022)。在傳統的英語聽說課的聽后互評中,學生自評比較主觀,互評缺乏標準依據,導致其參與評價的積極性不高。教師帶領學生在學校語音機房借助在線語音系統錄制聽后轉述內容并結合語音評分系統的學生端(呈現個人得分)和互評清單(以該聽說課時口語部分Let’s make some sandwiches 為例,見下頁表4)進行同伴互評,從而引導其主動評價和反思自我表現,在相互評價過程中取長補短,在互動學習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表4:Let’s make some sandwiches 聽后轉述同伴互評清單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結果應為后續教學決策提供依據(教育部 2022)。線上聽說平臺為每一位學生都留存了聽說學習生成(呈現學生端的個人學習報告和教師端的班級教學報告),為教師課后反思和調整教學步調、學生優化學習策略提供了直接依據。
1.根據學習生成,提供針對性反饋
教師要提供針對性強的評價結果,促進學生學習(教育部 2022)。因此,借助線上學習生成,教師可在課后分析聽說能力薄弱學生的學習報告,提供針對性反饋。例如,借助該聽說課上生成的班級教學報告,教師復聽了在聽后轉述中得分低于及格線(6 分)的學生錄音并分析原因,從而針對性制訂解決措施:(1)如果學生錄音中出現錯誤發音和明顯的語法錯誤,教師就在課后給予發音指導和語法知識講解;(2)如果學生錄音中出現信息點不全的斷句和空白,教師與學生溝通了解聽說困難點,進行課后輔導,幫助其樹立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2.基于在線報告,布置分層作業
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育資源,搭建交流與協作平臺,可跟蹤學習過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王立會 2023)。根據教師端的在線班級教學報告,教師可以分層布置在線聽說作業,讓不同聽說能力的學生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展語言技能,鞏固聽說課學習效果。例如,在該聽說課后,教師根據得分情況(以及格分為界)將學生分為A、B組,要求其分別完成不同的線上聽說作業,針對不足進行練習。A 組學生完成基礎性聽說作業(聽后填空DIY 相關詞匯、聽后復述DIY 水果沙拉步驟),B 組學生完成拓展性聽說作業(聽后轉述DIY三明治步驟、分享你喜歡的DIY job)。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課堂所學,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還可以根據線上作業生成的報告分析,反思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提升英語教學效率。
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巧妙地彌補了傳統英語聽說教學的不足,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聽說環境,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線上平臺的聽說活動和評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呈現的班級教學報告幫助教師全面提升教學實效,從而大大提高了聽說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明確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是支持和服務英語聽說教學,避免完全代替師生課堂上真實的人際互動等語言活動。另外,教師還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將信息技術合理融入英語聽說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樂學、好學、會學,逐步提高他們的聽說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