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琴 詹麗英 鄭 閩 鄭馬亮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黏膜層變薄、肌層變厚等為特征的消化系統疾病,是臨床上的多發病,是胃癌癌前狀態之一。CAG常伴有腸上皮化生(IM)和(或)不典型增生(ATP)者,尤其是中重度IM、ATP者被視為胃癌癌前病變。據報道,中國CAG癌變率為3%~5%[1,2]。故如何積極治療CAG、預防胃癌成為消化領域的難題。現代醫學缺乏有效治療方法,目前西醫多以對癥治療為主,常出現臨床效果不顯或緩解后易復發等問題,中醫藥在此領域中顯示出其優越性和廣闊前景。
胃復春片是近年來治療CAG的新型中成藥物,有研究表明,胃復春在改善CAG胃黏膜萎縮及逆轉IM上療效佳,能逆轉胃黏膜病變,降低癌變風險,是治療CAG的有效藥物[3,4],其臨床癥狀改善率高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發生,值得臨床應用。
近年來中醫外治法治療CAG有簡、廉、驗的臨床優勢。有許多研究證實,艾灸與免疫功能有內在聯系,可增強與良性調節機體免疫[5,6]。本研究進一步探索在CAG治療中把胃復春內服和艾灸外治結合的更多可能性,在臨床觀察基礎上檢測治療前后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 II比值(PCR 值)、胃泌素的變化,客觀評價艾灸聯合胃復春治療CAG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納入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在鷹潭一八四醫院消化內分泌科診斷為CAG的門診及住院共150例患者,剔除其中伴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納入觀察組、胃復春對照組、艾灸對照組共120例患者的一般資料,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間均衡可比。見表1。

表1 3組CAG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中醫胃脘痛及脾胃虛弱證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及《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8]制定;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標準及組織學分級參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9]制定。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CAG診斷標準;②知曉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35~65歲;④干預前未接受CAG相關治療;⑤無胃復春口服膠囊與艾灸禁忌證。
1.4 排除標準①合并消化性潰瘍或病理診斷疑有惡變;②合并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疾病;③妊娠期、哺乳期或近期準備妊娠的婦女;④伴有結核、肝炎等傳染病;⑤過敏體質。
1.5 脫落標準①依從性差未能按時治療者;②治療過程中自行退出者;③試驗期間使用其他療法無法判斷療效者;④治療期間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者。
符合脫落、排除標準之一者,不計入療效統計分析,但需有記錄說明。
1.6 方法
1.6.1 治療方法觀察組給予口服胃復春膠囊(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90697,規格:0.35g/粒)餐后服用,聯合艾灸治療。艾灸療法選擇足三里、中脘、天樞、關元等基礎穴位,心情抑郁者加章門、肝俞、期門,胃酸過多者加陽陵泉。采用艾條懸灸法,將艾條點燃,醫者左手食指、中指放于被灸穴位兩旁,右手持艾條垂直懸起于穴位之上,距離皮膚3~5 cm,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為宜,至微有熱痛感覺為度。如覺太熱,可作緩慢上、下、左、右或回旋灸,使溫熱連續刺激。每穴20 min左右,雙側足三里、雙側天樞可同時進行。施灸順序為:足三里、中脘、天樞、關元。每日1次。連續治療2周后休息1周,再開始下1個療程。療程為期3個月,治療期間停用相關藥物,其他慢性疾病合并用藥需告知醫生。
胃復春對照組:每日服用胃復春膠囊(每次4片,1.4 g,每日3次,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方法同觀察組。
艾灸對照組:采用單純艾灸治療,取穴及方法同觀察組。
1.6.2 觀察指標檢測指標包括治療前后血清胃泌素、PGI、PCR值、中醫癥狀量表評分。安全性指標包括生命體征、心電圖、血常規、肝腎功能等,進行安全性評估。若評估結果出現異常,同時具有臨床意義時,將立即停止對該病例的試驗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并保持隨訪,至安全性指標恢復正常。
1.6.3 療效判定標準中醫證候療效判定:臨床證候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及《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8]的標準,分為無、輕、中、重4級,分別計為0、1、2、3分。①臨床痊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②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5%;③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70%;④無效:主要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療效指數<30%。顯效率=(臨床痊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所有癥狀均分為無、輕、中、重4級,在主癥分別為 0、2、4、6分,在次癥則分別為0、1、2、3分。單項癥狀包括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主要癥狀包括胃脘疼痛、飽脹、痞悶、噯氣、納差等,次要癥狀包括疲乏、睡眠差、嘈雜、反酸等。應用積分法進行癥狀療效評估,要求主要癥狀從頻率和程度2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分為無、輕、中、重4級,主要癥狀賦予較高分值和權重,比較治療前后各癥狀積分變換或癥狀總積分變化。
內鏡下的療效判定: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06,上海)》[10]及《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8]制定。HP 分為陰性、+、2+、3+,其余組織學改變均分為無、輕、中、重4級。①臨床痊愈: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腺體萎縮、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消失,胃鏡所見慢性炎癥好轉達輕度,HP清除或分級改善;②顯效: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腺體萎縮、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減輕達2個級度以上(含2個級度),胃鏡所見慢性炎癥好轉達輕度,HP清除或分級改善;③有效: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腺體萎縮、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減輕1個級度,胃鏡所見慢性炎癥好轉,HP分級改善;④無效: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腺體萎縮、腸化生和異型增生無變化或加重,胃鏡所見慢性炎癥無變化或加重,HP分級無改善或加重。顯效率=(臨床痊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6.4 統計學方法所有統計結果均由SPSS 26.0計算分析。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或率(%)表示。定量指標將計算例數、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若樣本均符合正態分布則使用ANOVA檢驗進行分析,若不符合正態分布則使用多樣本秩和檢驗進行分析,多組率比較則使用多樣本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進行分析。組間比較使用Bonferroni法或Dunnet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完成情況本研究共納入150例,入組例數為126例(觀察組43例,胃復春對照組43例,艾灸對照組43例),脫落例數為6例(觀察組2例,胃復春對照組1例,艾灸對照組3例),脫落率為4.76%;完成試驗例數為120例(觀察組40例,胃復春對照組41例,艾灸對照組39例)。見圖1。

圖1 病例篩選 隨機分組流程圖
2.2 血清胃泌素治療前,3組血清胃泌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血清胃泌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組間比較,胃復春對照組與艾灸對照組治療后血清胃泌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胃泌素顯著高于胃復春對照組、艾灸對照組(P<0.001)。見表2。

表2 3組CAG患者血清胃泌素比較
2.3 胃蛋白酶原I(PGI)治療前,3組PG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PG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組間比較,胃復春對照組與艾灸對照組治療后PG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PGI顯著高于胃復春對照組、艾灸對照組(P<0.001)。見表3。

表3 3組CAG患者PGI比較
2.4 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值(PCR 值)治療前,3組PCR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PCR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CR值顯著高于胃復春對照組、艾灸對照組(P<0.001)。見表4。

表4 3組CAG患者PCR值比較 (例,
2.5 中醫癥狀總積分治療前,3組中醫癥狀總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中醫癥狀總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組間比較,胃復春對照組與艾灸對照組的治療后中醫癥狀總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總積分下降幅度顯著大于胃復春對照組、艾灸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3組CAG患者中醫癥狀總積分比較 (分,
2.6 中醫證候療效治療后,胃復春對照組和艾灸對照組顯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顯效率顯著高于胃復春對照組、艾灸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3組CAG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2.7 內鏡下療效治療后,3組顯效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3組CAG患者內鏡下療效比較 (例,%)
2.8 安全性分析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12.5%(5/40),胃復春對照組19.51%(8/41),艾灸對照組15.38%(6/3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指標均未出現明顯異常,均無嚴重不良事件出現。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可對應中醫學多種胃病,如胃痞、嘈雜、胃痛等,其中醫病機復雜,氣滯血瘀、脾胃虛弱等均可成為CAG的病因病機。有研究表明,在CAG病例中多以脾胃虛弱證、脾胃濕熱證為主要證型[11]。艾灸治療既可溫健脾胃陽氣,治療虛弱型CAG,又可拔毒泄熱治療濕熱型CAG[12,13]。艾灸治療可改善CAG患者臨床癥狀。艾灸已被證實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能[14],且可有效調節淋巴細胞平衡,改善機體炎癥狀態[15],甚至可促進癌細胞凋亡從而抑制癌化以及細胞異常增殖[16]。胃復春包含紅參、香茶菜、枳殼等成分,從現代藥理成分分析可知,其可有效促進胃黏膜再生修復、逆轉癌變,對CAG有顯著的治療作用[17,18]。紅參性味溫燥,有固本培元、溫補脾胃的作用,針對虛弱型CAG起治本作用;香茶菜性味辛涼,可清熱解毒、抗炎消腫,針對濕熱型CAG顯效;枳殼理氣止痛,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其具有調節胃腸功能、調血脂、抗腫瘤的作用,可有效緩解或逆轉CAG癌化進程[19]。中醫藥內外聯合治法是治療CAG的新思路,擁有巨大研究前景,這說明中醫內外治療的結合可能創造更可觀的療效,展現中醫藥在CAG治療領域的獨特優勢,值得更深刻的探究。
本項研究證實:①使用艾灸聯合胃復春膠囊治療,能明顯升高PGI、PCR值,同時顯著降低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提示艾灸聯合胃復春膠囊治療對CAG有良好的療效,臨床癥狀緩解效果明顯。②使用艾灸聯合胃復春膠囊治療,能有效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提示艾灸聯合胃復春膠囊治療有效改善CAG患者胃功能。③改善CAG中醫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