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 胡燕華 邊長勇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狀動脈(下稱冠脈)疾病(ischemia and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INOCA)指具有心肌缺血相關表現,但冠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檢查未發現阻塞性冠脈狹窄的疾病,冠脈狹窄程度≤50%[1]。研究證實,INOCA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風險顯著升高,但發病機制尚不明確[2-4],由于目前INOCA 尚缺乏足夠的循證醫學診療依據,臨床醫師往往忽視積極的用藥治療。與CAG 比較,血管內超聲(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評估冠脈病變的形態、性質及分布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本研究分析IVUS對INOCA患者用藥及預后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9 年8 月至2021 年7 月上海市普陀區利群醫院心內科收治的INOCA 患者160 例,男47例,女113 例;年齡40~81(64.85±7.60)歲。納入標準:有胸悶、胸痛癥狀,心電圖ST-T 改變,結合CAG 檢查診斷為INOCA 的首診患者。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糖尿病、肝腎功能損傷;其他不能耐受常規冠脈疾病用藥;妊娠;隨訪過程中依從性不佳。根據患者有無行IVUS 檢查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批準文號:RT-202014),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同意。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影像學檢查 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醫用血管造影X 線機(Artis zee 系列)對兩組患者行CAG 檢查,采集冠脈狹窄程度、有無肌橋等信息。觀察組另行IVUS檢查,采用美國波士頓公司的IVUS 系統(探頭頻率60 MHz,機械或旋轉式探頭),于CAG 檢查后采集冠脈斑塊負荷、斑塊穩定性、有無肌橋等信息。肌橋的明確診斷觀察組以IVUS 為準,對照組以CAG 為準。對觀察組按IVUS 檢查結果再分為重度狹窄亞組(斑塊負荷≥30%)和輕度狹窄亞組(斑塊負荷<30%)。
1.2.2 隨訪 分別于兩組患者出院后1、3、6、9、12個月門診隨訪或電話隨訪,記錄兩組患者用藥情況和1 年內發生MACE 的情況。(1)用藥情況。包括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β 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比較重度狹窄、輕度狹窄亞組患者用藥情況,包括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上述7 類藥物。計算兩組患者用藥總分:將上述7 類藥物各計為1分,患者每服用其中1類藥物得1分,未服用該類藥物得0 分,所得分值的總和即為該患者的用藥總分(0~7 分)。(2)1 年內發生MACE 的情況。包括再發心絞痛、再次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嚴重心律失常等。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兩組患者用藥總分為結果變量,建立線性回歸模型,分析有無行IVUS 檢查對兩組患者用藥總分的影響。以兩組患者1 年內有無發生MACE 為結果變量,將有無行IVUS 檢查、CAG 評級、有無服用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CEI、ARB、β 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作為自變量,采用Cox 回歸模型,分析兩組患者1 年內發生MACE 的影響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影像學檢查結果比較 觀察組IVUS發現CAG 無法發現的不穩定斑塊38 例(47.5%),并發現CAG 未發現的肌橋5 例(6.3%)。兩組患者CAG 檢查的冠脈狹窄程度、CAG 發現的肌橋占比、明確診斷的肌橋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影像學檢查結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用藥情況比較 觀察組ACEI、ARB、β受體阻滯劑的使用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鈣通道阻滯劑的使用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用藥情況比較[例(%)]
2.3 重度狹窄、輕度狹窄亞組患者用藥情況比較 重度狹窄亞組他汀類藥物的使用率高于輕度狹窄亞組,鈣通道阻滯劑的使用率低于輕度狹窄亞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亞組其他藥物的使用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重度狹窄、輕度狹窄亞組患者用藥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用藥總分和有無行IVUS 檢查的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顯示,行IVUS 檢查是兩組患者用藥總分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用藥總分和有無行IVUS 檢查的回歸分析
2.5 兩組患者1 年內發生MACE 的比較 隨訪1 年內,觀察組發生MACE 3 例(3.8%),對照組發生MACE 10例(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03,P=0.043)。
2.6 兩組患者1年內發生MACE的影響因素分析 Cox回歸模型顯示,行IVUS 檢查和CAG 評級是兩組患者1 年內發生MACE 的影響因素(均P<0.05),見表6。
INOCA 是一組復雜的臨床綜合征,其發生機制可能是多重因素共同參與的結果[5]。INOCA 患者多同時合并冠脈粥樣硬化,如果沒有得到明確診斷和及時治療,可導致MACE 風險升高,甚至猝死等嚴重后果[6]。CAG 作為冠脈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受限于二維成像,難以檢測出冠脈血管壁的病變特點[7]。為補充CAG 的不足,IVUS 等評估手段逐漸開始在臨床使用,可以獲取冠脈橫截面圖像,檢測出斑塊負荷、斑塊性質等信息[8]。全面地了解冠脈情況,有助于臨床醫師指導患者用藥,從而影響患者的預后。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IVUS 發現CAG 無法發現的不穩定斑塊38 例(47.5%),并發現CAG 未發現的肌橋5 例(6.3%),提示IVUS 識別冠脈斑塊和肌橋的靈敏度比CAG 高,可發現CAG 未發現的隱匿性病變,并在評估斑塊穩定性方面比CAG更有優勢[9-10]。觀察組ACEI、ARB、β 受體阻滯劑的使用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通過IVUS檢查讓臨床醫師更全面、準確地把握患者的冠脈病變情況,促進了早期患者用藥。其中,ACEI、ARB 類藥物是冠心病使用的基礎藥物[11],通常與β 受體阻滯劑等藥物聯用協同改善患者冠脈狹窄,對不穩定斑塊有積極治療作用[12]。重度狹窄亞組他汀類藥物的使用率高于輕度狹窄亞組,鈣通道阻滯劑的使用率低于輕度狹窄亞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IVUS能夠協助臨床醫師更好地了解冠脈斑塊情況,從而促進患者用藥[13]。回歸分析顯示,行IVUS檢查是兩組患者用藥總分的影響因素。隨訪1 年內,觀察組發生MACE 3 例(3.8%),對照組發生MACE 10 例(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ox風險分析顯示,行IVUS檢查和CAG分級是兩組患者1 年內發生MACE 的影響因素。以上結果,一方面說明IVUS 能夠對CAG 進行更好的補充,提供更精細的評估和預測MACE 的依據[14-16];另一方面也說明IVUS能夠為患者用藥提供更多信息,通過改變患者用藥決策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聯用CAG 和IVUS,可在冠脈疾病的診療中發揮更大效用[17]。
綜上所述,行IVUS 檢查能夠指導INOCA 患者用藥,改善預后,值得推廣。然而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研究樣本量較小,未深入分析冠脈病變的多重影響因素,今后還需進一步論證;研究時間較短,隨訪1年時間,而很多冠脈疾病處于慢性階段,故后續研究需延長隨訪時間[5,18];行IVUS 檢查的患者可能對自我健康的關注度更高,患者用藥更積極,造成一定的偏倚,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前瞻性對照研究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