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心怡
新課標將“跨學科學習”列為六大學習任務群之一,該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涉及其他學科的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如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雪孩子》兩篇課文,都涉及雪的融化這一科學知識;教師可以圍繞“雪”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讓學生從中獲得對雪的形態變化方面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學習任務群教學往往根據需要對教材進行重組,教學《雪孩子》時,為了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教師可以將它與《我是什么》進行內容重組,拓展閱讀《冬天的童話》,并選擇下雪的日子進行,目的是引導學生對雪進行觀察、體驗,初步認識“雪”是什么。
教師可以抓住大自然中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體驗,設計問題引發學生關注:早晨上學路上的雪,到中午放學就變成了水,傍晚放學時又成了冰,在天晴之后這些雪為什么都消失了?這樣一來,大自然中的“雪”第一次成了學生真正關注的對象,他們走在雪地里會觀察、體驗、思考、討論、探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或者請教別人。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學生布置一道預學作業:“如果雪像你一樣是個有個性的孩子,想象他是個什么樣子的?先嘗試畫出你喜歡的‘雪的樣子,再幫助他作個簡單的自我介紹。”這樣的作業驅動學生走進虛擬的“雪”世界,即想象中的雪、記憶中的雪、文字中的雪。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作業中,有的學生會想象雪是天女散花時撒下的最潔白的花,畫出好多仙女在比賽撒花,撒得滿世界都鋪上了厚厚的雪花;有的學生會想象雪是個調皮的孩子,畫出雪在樹枝上跳舞,跳著跳著,把樹枝都壓彎了;有的學生會想象雪是大畫家,畫出雪用大筆一揮就把五顏六色的城市變成雪白的天地……在對雪的初步認識中,學生既感受到自然中的雪,又感受到虛擬的雪,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語文跨學科學習需要以語文學科學習為主,相關的科學知識可以安排在課外學習。在圍繞“雪”開展的跨學科學習中,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品讀《雪孩子》及《我是什么》中關于雪的變化內容,拓展閱讀《冬天的童話》,培養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雪孩子》是一篇充滿童趣、意境優美的童話故事,巧妙地將水的三種形態變化融入故事情節中。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文本特點,采用分角色朗讀、猜謎語、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再讓學生在講故事比賽活動中走進童話世界。比如,在練習講故事的時候,教師先讓學生借助課文的兩幅插圖,在比較中品讀“雪”。第一幅插圖是小白兔與雪孩子在雪地里快樂地玩耍,這是故事開始的情景;第二幅插圖是小白兔一個人孤單地抬頭看天上飄著的白云,這是故事結束的情形。接著,學生需要閱讀文本,弄清楚兩幅圖中間發生了什么事情:原來是小白兔玩累了回家睡午覺,為了屋子里暖和往火堆里添柴,睡著后火把旁邊的柴堆燒著了,雪孩子沖進屋子里救出小白兔,自己化成了水,又變成云飄到了天上。學生講完這樣的故事后,教師追問:“雪孩子還會回來嗎?你在學習過的課文中能夠找到答案嗎?”學生回顧本冊教材第一單元學習的《我是什么》,思考:“雪孩子”是“我”的一種什么形態,這種形態是由什么形態變化而來的,它還會變成怎樣的形態,產生這些奇妙變化都是由什么決定的,進而明白了雪孩子一定還會回來的。
《雪孩子》屬于科普童話,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學生閱讀童話,需要主動與相關學科建立聯系,進而挖掘童話中蘊含的科學知識,通過把握相關的科學知識,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如學習《雪孩子》體會雪的神奇變化時,教師可以圍繞“雪孩子如何才能又回到我們身邊”這一話題,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我是一個調皮的雪孩子,跟孫悟空學會了變身術,太陽一曬,我就變成了( )。同學們以這樣的說法為開頭,選擇雪會變成的一個角色,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情,演一演、說一說。”當學生從汽、云、雨、霧、雹、霜等形態中選擇一個角色進行表演并說清楚變化過程時,學生加深了對“雪”的認識,這就是跨學科學習帶來的綜合效果。
總之,在圍繞“雪”開展的跨學科學習中,學生不僅從科普童話中感受到獨特的魅力,而且實現了對自然科學知識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