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燕子》作為一篇經典課文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學習。課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可愛的動植物”;語文要素中,指向閱讀的學習目標是“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和“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指向表達的學習目標是“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課文以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小燕子的外形特點、飛行姿態和休憩方式,這一切都源于作者的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讀寫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充分感受作者對自然美的領悟。
《燕子》一課節選自鄭振鐸的散文《海燕》,每個自然段都是一幅精美的畫。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中讀出畫面,欣賞畫面的美妙所在。首先,教師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逐段理解段落大意。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注意體會課文中有畫面感的段落并思考:哪些詞語讓你的眼前產生畫面感?是怎樣的一幅畫?你喜歡這樣的畫嗎?為什么?在學生覺得難以確定語段中表達的畫面感時,教師可以選擇第一自然段進行指導:這一自然段中的“烏黑”“輕快有力”“剪刀似的”等詞語讀起來能夠產生畫面感,讓人想象出這樣的畫面:一只俊俏活潑的小燕子,自由自在地展翅飛翔在天空中。最后,教師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在其他自然段中讀出的畫面。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多個層面的交流展示活動:學生互相交流自己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了畫面感,這些畫面有哪些,分別是怎樣的畫面;在小組中交流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畫面,嘗試用喜歡的感情讀出這個畫面,比一比誰的朗讀畫面感更清楚;各小組推薦本組最有特色的一個畫面,在班里展示。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文本中所有的畫面,比較這些畫面的獨特之處,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在《燕子》教學中,教師在重視引導學生感知、想象、欣賞每一幅圖畫的同時,還需要重視引導學生發現作者在每一幅圖畫表達上的秘妙,也就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通過遷移運用,實現讀寫結合的目標。燕子是學生熟悉的一種小動物,在教學課文題目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小燕子的情形。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學生認真讀出課文中的第一幅畫面后,教師提醒學生注意作者是怎樣描述小燕子的,學生能夠從文本中梳理出作者抓住羽毛顏色、翅膀和尾巴等外形特征來寫小燕子。學生只是看到了表象——寫了什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探尋表達的秘妙——怎樣寫的。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就能從中提取作者表達的樣式:“一身”“一對”+“一把”=活潑可愛的小燕子。值得注意的是,在羽毛、翅膀和尾巴的安排順序上,作者是有講究的,“烏黑的羽毛”很顯眼,放在了開頭;“有力的翅膀”是燕子能夠輕快靈活飛翔的關鍵,放在了中間;“剪刀似的尾巴”是燕子的獨特標志,所以作者用“加上”予以突出。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寫一種小動物的外形,學生就能仿照作者的表達方式,寫出自己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學生學習語文僅僅讀課文是不夠的,教師還需要依托課文指導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比如,學習《燕子》一課,學生積累與燕子有關的知識、語言描寫,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與燕子有關的文章,如《燕子來時春意暖》《孤燕》,通過拓展閱讀讓學生理解人們喜愛燕子的深層原因。此外,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與燕子有關的古詩詞名句,比如,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杜甫《絕句》“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等。學生在這樣的拓展閱讀中,可以積累與燕子有關的豐富的語言材料,對燕子的認知也更加全面。
總之,在《燕子》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指導學生理解和把握文本情境具有畫面感的特點,開展讀寫結合訓練,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