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雄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家國情懷”為人文主題,安排學習的課文有《古詩三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其中后三篇有著鮮明的革命文化類課文特色,與學生當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教師可以采用整合、對比的策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本單元安排學習的四篇課文中,有兩篇屬于詩歌,兩篇屬于記敘文,可見編者所選課文在形式、內容、體裁上是有明顯區別的,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出每篇課文體現的家國情懷。
《古詩三首》和《延安,我把你追尋》同為詩歌,讀起來區別不小。《古詩三首》中的《出塞》和《涼州詞》屬于七言絕句,具有邊塞詩的特點,《夏日絕句》屬于五言絕句,具有懷古詩的特點,都具有固定的節律。在表達家國情懷上,邊塞詩需要讀出戰爭的殘酷和戍邊將士的無限英勇,有壯烈、傷感之情;懷古詩通過對英雄壯舉的描述,寄托詩人對南宋朝廷茍且偷生的譴責之情。這些古詩的誦讀,需要讀出深沉與激越、壯烈與傷感交加的感覺,體現詩句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延安,我把你追尋》是一首現代詩,與古詩比,自由感要強烈得多,這種自由主要表現在詩句的長短不受五言、七言的限制,節奏方面有多變的感覺,韻律上也不像古詩那樣嚴格;詩人在追求革命先輩足跡的過程中,既充滿了緬懷感,又飽含著信心和希望。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時,需要讀出作者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情懷。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和《梅蘭芳蓄須》同為記敘文,記敘的人物區別比較大。《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記敘的是少年周恩來在求學中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事情,《梅蘭芳蓄須》記敘的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在抗日戰爭時期蓄須明志的故事;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要讀出少年周恩來的遠大志向和梅蘭芳身上高尚的民族氣節。
家國情懷蘊含的無論是思想還是感情,四年級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理解和把握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結合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針對文本表達的主要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幫助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領悟體會家國情懷的方法、路徑。
通過抓住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學習目標需要在記敘性文本學習中來落實。教師可以設計表格,讓學生在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和《梅蘭芳蓄須》中,梳理文本中圍繞主要人物記敘的事件,填寫在表格中,再分析每件事講了什么,然后把這些內容串聯起來,就能夠達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目標。具體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講述了少年周恩來的三件事:一是周恩來初到奉天聽到伯父的叮囑和嘆息;二是周恩來在租界親眼見到洋人欺負中國人,中國人還被中國巡警訓斥;三是周恩來在修身課上表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生把這三件事串聯起來,就能感悟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思考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梅蘭芳蓄須》講述了五件事,主要是他作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對日本人提出的相關演出要求,拒絕播音、拒絕登臺、避港拒演、蓄須拒演、自傷身體拒演,這些事件充分表現了梅蘭芳的高尚氣節和愛國情懷。
在品讀人物言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聯系個人實際,書寫報效國家的心愿和志向。
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周恩來因為耳聞目睹中華不振的種種事實觸動很深,認識到只有學習更多知識,才能拯救落后挨打的國家,所以他讀書的目的顯得與眾不同,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我們的國家已經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卻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阻擾,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企業瘋狂打壓,作為一個小學生,你了解這些情況后有什么想法嗎?請寫一寫你的感想。這樣的引導,能夠讓學生在為什么讀書、怎樣發奮讀書等方面找到關注點,表達自己學習這篇課文的收獲。
總之,在家國情懷主題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比較方法的運用,讓學生體會家國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