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小學生閱讀整本書不僅增加了閱讀量,而且隨著年級的提升,發展思維、涵養性情也成了閱讀要求。這往往會給整本書閱讀帶來困難,容易導致小學生出現半途而廢的情形。破解小學生整本書閱讀上的這種困局,需要教師從學生所讀整本書的內容出發,采取適當的策略,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整本書閱讀任務。筆者以六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推薦閱讀的《童年》為例,探索以多維鏈接推進整本書閱讀。
《童年》是外國文學名著,小學生讀起來容易出現難以讀下去的情形,原因有多方面,如人名難記,社會背景難理解,人物個性與相互關系復雜等。這些都是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童年》時需要面對的問題,否則學生就讀不懂整本書的基本內容。
一是以縱向關聯主要人物來理清脈絡。這實際上就是以人物為主線,繪制思維導圖,體現人物之間的關系。理順人物之間的關系,是讀懂文本內容的第一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主要人物阿廖沙為主干,記錄隨著故事發展陸續出現的其他人物以及人物相互之間發生的事情。這樣的思維導圖,能夠清楚地體現出阿廖沙因為生活地點轉換而體會到的苦澀滋味,不同的人物也從不同層面幫助阿廖沙。當阿廖沙被祖父趕出家門時,他已經逐漸獲得了獨自生存下去的能力。
二是在橫向比較不同人物中把握形象。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核心的,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整本書時,需要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把握人物形象。在《童年》里,人物性格多具有復雜性,小學生閱讀起來不容易把握。其中,外祖父這個人物性格多變,他毒打阿廖沙卻又誠懇地道歉,還教阿廖沙識字;在日常生活中,他十分吝嗇,在為女兒置辦嫁妝時,竟然把房子賣掉了。為了認識這樣的人物形象,學生可以將他與外祖母進行比較:兩人從前受了很多苦,后來他們開了染坊有錢了,外祖母依然保持著慈愛憐憫的個性,外祖父則變得專橫殘暴。這樣比較才能看出外祖父性格復雜的根源。
閱讀《童年》除了人物關系和人物形象難以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主題也是小學生理解的難點。《童年》是成長主題的作品,這就需要教師以此主題為鏈接的路徑,指導學生拓展閱讀同類作品。
一是圍繞主題適度進行跨文本閱讀。在六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推薦閱讀的書目中,成長主題的小說還有《小英雄雨來》和《愛的教育》。與《童年》相比,《小英雄雨來》介紹了雨來的成長經歷,即從一個普通少年成長為一名抗日小英雄;《愛的教育》是一部自傳體外國文學名著,是以日記體為主進行表達的,主人公安利柯在愛的教育中逐漸懂得生活的種種磨難。在學生讀完《童年》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上述兩部同類主題的作品,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認識《童年》中阿廖沙在苦難中成長的經歷對后續的人生有重大影響。
二是圍繞文本適度開展跨媒介閱讀。小學生閱讀純文字的《童年》容易受制于文字,對文字背后的內涵往往疏于思考與挖掘,導致閱讀流于淺表化。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閱讀特點,引入跨媒介閱讀。比如,教師可以借助連環畫、電影,幫助學生了解《童年》的主要人物與內容。
小學生閱讀關于童年生活的作品,容易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理解和把握。教師需要充分重視學生這一閱讀心理,適時組織學生在閱讀中分享、交流與自己密切相關的閱讀感受與收獲。
為了讓學生在分享、交流時能夠表達出真實的感受,教師在學生自主閱讀文本中需要適時提醒學生進行積累:抓住文本中所描寫的生活與人物,與自己的生活或身邊的人物進行比較,形成真切的感受與體會。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提出 “我與阿廖沙比童年”“從作品中我看到了生活中的誰”“給阿廖沙的一封信”等話題,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體會最深的話題在班上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學生通過系列交流活動,明白童年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具有獨特意義和價值,不管遇到哪方面的困難都需要勇敢面對,讓自己漸漸變得強大起來。
總之,在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督促學生把書讀完,還應重視采取適宜的策略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整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