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十分重視讀寫結合訓練,相對來說,習作屬于語言輸出,比起閱讀的學習積累難度要大得多。如果僅僅靠每單元一次的習作,就難以達到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目標。因此,教師必須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在單元學習中,圍繞單元習作精準設計練筆點作為鋪墊與補充,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寫作實踐,遷移運用課文中學習的表達方法,內化為習作能力并形成屬于自己的表達經驗。
統編教材中的讀與寫是緊密結合而且以梯度呈現的。以總分式構段訓練內容看,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安排了“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和“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已經有了總分構段的意味,但“理解”的要求說明還處在初步學習階段;到了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安排了“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實際上指出了關鍵語句可以成為一段話的總起句或總結句,能夠概括一段話的意思。
基于這樣的學情,在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海底世界》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抓住文本中的范例(第3自然段)設計總分構段的練筆訓練。具體的訓練設計是:一是仿寫范例中的總分段式,教師提供表達支架“海底又來了一群小動物,它們也在竊竊私語,仔細聽去,有的( ),有的( ),有的( )”;二是選擇一處環境(山林、小溪、公園等)想象其中的情景,運用先總后分的方法寫一段話。這一設計很切合總分構段學習的時機,一方面學生已經積累了從理解到概括一段話大意的方法,有了比較豐富的總分構段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課文《海底世界》中的總分構段很典型,內容和方式都適合學生仿寫。更重要的是,這一設計能夠對接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物寫清楚”和“初步整合信息,介紹一種事物”,為單元習作“介紹一種事物”打基礎。
很多情況下,教師自己覺得文本表達好、值得仿寫,于是設計練筆讓學生去寫;這樣的練筆活動盡管有必要,但學生容易處在被動練筆的狀態下,難以寫出亮點紛呈的習作。對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文本表達的巧妙,產生“我要寫”的沖動,再順勢設計練筆活動,引導學生自主練筆,產生“我手寫我心”的效應。
如在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精讀課文《慈母情深》中,有“鼻子一酸”的表達,教師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相關的內容反復朗讀,讀出人物此時此刻的內心情感:“我”耳聞目睹母親在簡陋的工廠里掙錢是那樣辛苦勞累,可掏錢給“我”買書時,母親居然說“挺高興他愛看書”;學生在這一刻感受到,“我”自以為是的買書要求母親沒有因為掙錢難而拒絕,反而還認為“當媽的”再苦再累都應該支持孩子讀書;正是在此情此景中,“我”在拿到了一直想買長篇小說的錢時,不是高興得跳起來,而是“鼻子一酸”要哭出來了;不為別的,是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無私和感人至深,但這樣的哭又是因為真正的感動。作者有了這樣的深刻體悟,才能把具體場景寫得真切、細致、感人。學生通過研讀有了深刻體悟后,教師讓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回想曾經有過的“鼻子一酸”的經歷,進行自主練筆。當然,教師也應允許學生寫出其他的真情實感,只要是自主抒發情感,都值得肯定。
教師在設計小練筆時,不可抱著老眼光看新事物,尤其是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給語文課堂帶來的許多新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練筆設計的時候應該及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做到與時俱進,設計趣味十足的小練筆。
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指向表達的要求是“推薦一個好地方,寫清楚推薦理由”。單元課文《觀潮》《走月亮》《繁星》中,無論是天下名勝的錢塘江大潮,還是小眾化的月下或星空的景色,都可以看作作者推薦的一個好地方。只是這些推薦主要是以文字呈現的,具體的“好”需要讀者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去體會與感知,具有間接性的特點。近些年,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讓人們的推薦以可視化為主,圖片、視頻能夠更直接地體現所推薦的地方“好”在哪里,讓人有一目了然的感覺。因此,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小練筆:把你推薦的地方,用最美的畫面(圖片、視頻)呈現出來,配上自己的解說詞,推送到班級微信群中,看看能不能獲得大家的認可,比一比誰推薦的地方人氣最旺。這樣的小練筆,融入了多媒體技術,體現了現代旅游理念,與傳統練筆相比有新鮮感,學生興趣高。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欣賞、互相啟發,能夠為單元習作打好基礎。
總之,在單元習作之外,教師需要根據學情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小練筆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的表達能力,順利完成單元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