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師范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馬素雅
項目式學習順應了課程改革的方向。“項目式學習”或“項目化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即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使學生面臨復雜的項目活動時,擁有多種選擇機會,可以采用多個解決方案,最終呈現開放性的、多樣化的研究結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立足教材,將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在課堂上構建相應的教學場景,甚至走出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充分發揮想象力的空間與契機。
研學活動是指在學校或其他社會組織的指導下,通過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參觀、探究等方式獲取知識或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的一種學習方法。研學活動是歷史和地理等學科教學的實踐性活動之一,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實踐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研學活動當中各種問題也是層出不窮,如:容易脫離學科教學內容和課程目標,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生被動參與研學項目;只有活動而沒有學習,只有學習的形式而沒有學習內容;只有淺層次的學而沒有深層的研;等等。在實際操作中,研學給一線教師帶來了很多難解決的問題。而項目式學習以其實踐性強,與學科教學內容能夠緊密相連等特點,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因此,把項目式學習和研學旅行進行有機結合,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和深討的問題。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研學活動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實施,筆者認為需高度突出研究性、實踐性與綜合性,且立足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總體上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漸次開展。
高中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科研究基礎,故在研究的深度和研究的方式方面需要做一些質的提升。筆者在教授統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有關隋唐歷史時,結合洛陽地區的鄉土歷史資源,設計了“隋唐大運河研學之旅”的研學活動。教師介紹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和變遷歷史,培育學生時空觀念與家國情懷;教師在引入項目時啟發引導,使學生產生困惑、感悟和觀點,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通過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不斷搜集材料,提出問題并解決相應問題,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能力。筆者從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出發,設計“隋唐大運河研學之旅”項目,具體如下。
研學地點: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研學主題:見證歷史滄桑
“運河通,朝代興;運河斷,朝代亡。”大運河歷經千年滄桑,運河的興廢與王朝的盛衰相伴而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大運河曾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積淀統一意識,為經濟發展、城市繁榮提供精神元素,為文化交流、融合注入文化滋養,為科學技術進步提供精神動力。故大運河是政治之河,大運河是軍事之河,大運河是經濟之河,大運河是文化之河。通過參觀學習,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興趣,并使學生主動獲取信息,了解千年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
隋唐大運河的建設,給古代的交通運輸帶來了巨大改變,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鞏固了統治。本次活動以項目式活動為形式,通過教師引入項目,學生能主動發現問題,并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制定問題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提升問題探究能力。在研學活動中,學生分組協作搜集資料,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創造性地開展研究學習,并采用研學報告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成長。
研學活動方案的制定以項目式學習為主要形式,建構切實可行的項目實施框架。項目式學習一般操作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步驟:設置驅動問題開展入項活動、項目分組和問題解決方案的設計、項目探究與解決過程、項目成果發布。以“隋唐大運河研學之旅”為例,把項目式學習融于研學活動中。第一步,依據課程標準與鄉土資源,以學生興趣為生發點,確定項目;第二步,制定詳細的研學活動方案,并研制研學手冊或任務單以供學生使用,進行項目設計;第三步,學生自主組建項目學習小組,在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開展研學,通過實踐進行項目探究;第四步,項目成果的發布,即學生將最終的研學成果進行展示匯報。
1.研學活動策劃及入項活動。
在開展研學活動前教師需要策劃整個項目的開展過程,如項目活動內容、意義,研學活動手冊的制定,評價方式的設置,成果要求等。基于活動方案的確定,教師就可開展入項活動,對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以及大運河的有關知識進行講解。講解中,教師不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大運河是在什么樣的地理環境中開通的?當時大運河開通的原因是什么?為何大家對大運河的評價不一?大運河在元代的變遷僅僅是政治原因嗎?等等。這些思考點都能成為學生研究的一個個著眼點,給學生提供了研究的方向,使隨后進行的研學旅行做到有的放矢。
2.項目分組,設計小組研究的方向和解決策略。
項目小組可自由組合開展“頭腦風暴”。如有些同學想要研究大運河修建的背景,他們就可組合為一個項目小組,就“大運河修建需要什么樣的地理條件”“洛陽地區為何可以修建大運河”“大運河為何可以在生產力水平非常低的古代社會達到如此大規模”等問題展開討論。如果想要弄清楚這些問題需要哪方面的材料?如何獲取這些材料?在此基礎上分配任務開展下一階段的研究。在“大運河在元代為何改曲為直”“大運河到底是經濟功能大還是政治功能大”“大運河為何還被稱為文化之河”“大運河申遺過程如何”“現在的南水北調和古代開通大運河相比,有哪些優勢”“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運河和中國的運河有何異同之處”等一連串問題的基礎上,學生的研究方向大致形成,主要集中于幾個方面:研究大運河的變遷緣由、大運河的影響、大運河申遺歷程、今天的大運河南水北調。
3.研學活動中資料搜集并創作研學成果。
研學活動中關于如何提升學生歷史資料搜集的效率和質量,教師可提前進行補充教學,如博物館研學存在哪些弊端、什么樣的史料才可作為證據使用、二重證據法如何在歷史解釋中運用。由于學生課業負擔相對較重,教師可以提前編制研學活動學習單或大運河資料包,使學生能快速獲取多方面史料。此外,在研學成果的制作上,教師可做統一規范,如撰寫研究報告等。
研學成果的呈現方式多樣化,可以是思維導圖、論文、PPT、短視頻,也可以是演講稿、文創產品、海報、演講稿、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用項目式學習開展研學活動最突出的優勢除了可以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深入之外,就是學生學習成果呈現多樣化形式。教師可以對學生研學成果進行集體展示,如班級內展示或全校展示,也可以通過演講比賽、辯論活動或者推介活動展示。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激勵學生創新意識的提升。
項目式學習的評價方式要多元化。研學活動中單一的終結性評價自然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習過程及效果,需要教師提前預設評價方案,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下表。
在評價方式上,除了紙筆測試外,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貫穿于研學全程。過程性評價尤為重要,它可以展現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收獲。
總之,通過項目式學習的形式開展研學活動,可以將研究性、實踐性與綜合性內化于學生的學習探究活動之中,使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蘊藏于做項目和研學活動當中,有效提升項目式學習實踐的科學性與自覺性,推動了研學活動的探究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做中學”“做中教”,教學做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