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思晨
【摘要】威廉·梅克皮斯·薩克雷(1811—1863)創作的《名利場》自問世以來一直是文學界研究的重要作品。其塑造的女性人物貝基·夏普顛覆了維多利亞時期傳統的女性形象,一直飽受爭議。文學評論家大多從女性主義、人物形象分析等角度展開討論。本文著重從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雙性同體”理論角度出發,分析貝基最終命運的必然性。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通過對貝基雙性氣質的探討,給予現代女性和整個社會以思考。不光要女性實現經濟獨立,樹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更要整個社會尊重擁有雙性氣質的人,才能使得男女兩性和諧發展。
【關鍵詞】薩克雷;《名利場》;雙性同體;命運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4-001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4.003
一、引言
《名利場》的作者威廉·梅克皮斯·薩克雷是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杰出的作家和幽默大師,其作品代表了維多利亞時期文學的最高水平。薩克雷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人生反差和歷經世事滄桑的經歷,為他批判上層社會的虛偽奠定了基礎,也為他提供了觀察社會的獨特視角。
(一)雙性同體理論
“雙性同體這個詞(androgyny)源于古希臘,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術語,它包含兩個詞素:一個是‘andr,意為‘男人,另一個是‘gny,意為‘女人。”(胡丹,2011:5)從字面上看,雙性同體是指女性和男性特征的結合。因此,如果一個女人很有男子氣概,或者一個男人很有女人味,我們就可以稱這種人為雙性同體的人。迄今為止,雙性同體理論已被應用于文學、美學、心理學等不同領域。
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女性主義思想家經常使用這一術語,她們認為雙性同體是女性價值和人格理想的象征,它超越了性別對立,同時將兩性的優秀品質融為一體(陳靜,2008)。
(二)弗吉尼亞·伍爾夫
弗吉尼亞·伍爾夫是文學界最杰出的女性主義作家之一,她的雙性同體理論廣為人知。弗吉尼亞·伍爾夫被公認為是第一位將雙性同體引入文學界的作家,形成了自己的女性主義體系。作為女權主義者,伍爾夫雖然在作品中倡導女性價值,但這并不意味著她急于在推翻傳統父權社會后建立女權社會,本質上等同于陷入性別本質主義的陷阱。當時的女性“認為以男性為參照物,模仿他們的衣著、發型,甚至是罵人等粗魯舉止,就能消除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獲得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和成功”(伍厚愷,1999)。相反,伍爾夫卻注意到了其中的局限性,她認為“當女性的一面和男性的一面在心靈中交融之后,它就能充分吸收營養,發揮其所有的功能”(Woolf,2003)。她對雙性同體的解釋是:男性和女性可以和平共處,兩性不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這就協調了夫妻之間的關系,在意識形態上協調了性別的多樣性。
(三)《名利場》
《名利場》自出版以來,受到廣泛關注。國內外不同學者嘗試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解讀,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賈巍?。?009)從女性主義的視角重新解讀了貝基,探討了她對男權社會的反抗,以及在渴望名利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倪月莉(2012)通過批判現實主義解讀,揭示了19世紀兩種女性命運的社會必然性。Mullen(2002)認為,貝基在社會中只追求一般的利害關系,而貝基的同學艾米利亞看似圣潔,卻不加批判地崇拜,最終毀于一旦。作者還注意到薩克雷對理想主義背后隱藏著的利己主義也有獨到的見解,這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新穎的理解角度。Jadwin(1992)分析了女性的出軌行為和薩克雷對女性雙重話語的接受,得出的結論是,當男人的不貞行為被視為無關緊要、可以原諒時,女人的謊言也應如是。男人可以對其他女人撒謊,女人也可以對自己的動機、企圖和野心撒謊。Dyson(1964)認為,貝基可能很不像維多利亞時代的年輕女性所期待的那種女英雄,但她確實具有勇氣、獨立、堅韌甚至寬宏大量的品質,超越了書中的任何其他人物。
二、貝基身上的雙性特質
在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大多數女主人公雖然家境貧寒,但都外表迷人、才華橫溢。例如,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中的著名女性人物伊麗莎白。在薩克雷的筆下,貝基也是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她可以利用自己獨特的女性魅力來吸引男性。
首先,貝基的女性魅力體現在她白皙的膚色、婉約的舉止和精致的服飾上。貝基的眼睛“非常大、奇特、迷人,但習慣性地往下垂”(Thackeray,2001)。在當時,一個貧窮的女孩要想進入上流社會,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個有錢人,而貝基的眼睛無疑是她輕易勾引男人的工具之一。
此外,貝基知道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比如,當貝基第一次見到艾米利亞12歲的富家哥哥約瑟夫·塞德利時,她就對艾米利亞稱贊約瑟夫非常英俊,雖然這個男人非常粗壯且浮腫。薩克雷雖然用的是“耳語”一詞,但加上了副詞“相當大聲”,表明貝基是刻意為之,以引起約瑟夫的注意。
貝基也善于梳妝打扮,她懂得根據不同的場合,或正式或隨意地打扮自己。例如,在夸獎約瑟夫英俊之后,貝基選擇了“穿白色的衣服,裸露著像雪一樣白的肩膀,以顯示她的年輕、不受保護的純真和卑微的處女的質樸”(Thackeray,2001),可以看出她想要展現出天真純潔、沒有心機的女孩形象。
其次,貝基的內在女性魅力也有所體現。與當時的傳統女性一樣,貝基在言語和行動上安慰和支持著丈夫羅登,她讓他感覺到家就像天堂一樣寧靜、舒適和明亮。后來貝基與斯泰恩勛爵調情的目的之一就給羅頓找份工作,鞏固他的社會地位。開戰后羅頓卻傻傻地不愿離開新組建的家庭,在貝基“百般愛撫和好言相勸”(Thackeray,2001)的溫柔安慰下,才下定決心上前線作戰??梢娯惢m然沒有對羅頓付出真愛,準確地說,她根本不愛任何人,但她對待羅頓溫柔體貼,從不直接對他表示鄙視,反而成為丈夫在艱苦條件下生存的精神支柱。
王麗珊(2017)認為維多利亞社會分為兩個領域:一個是由女性管理的私人和家庭領域,另一個是由男性主導的公共開放領域;男人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掌控經濟大權,而女人則是貼心的“家庭天使”,負責照顧孩子等家庭瑣事。對男人來說,愛情是家庭資源的交易。例如,喬治的父親奧斯本在聽到艾米利亞的父親塞德利先生破產的消息后,對這個貧窮的家庭嗤之以鼻,不愿意讓兒子娶艾米利亞。作為養家糊口的頂梁柱,掌控金錢,將愛情視為一種交易,不參與家務勞動,這就是當時所謂的男子氣概。
年輕女子從私塾或家庭教師學校畢業后,沒有權利或機會像男子一樣外出工作。參加聚會,尋找有錢的丈夫,這是她們在這個時代生存的天職。出生富裕的艾米利亞柔弱而順從,是傳統女性的代表,她的婚姻由父母一手操辦。后來,即使喬治與貝基調情,艾米利亞也選擇了無視和自我厭棄。喬治戰死后,面對多賓十八年如一日的愛,她置之不理,認為如果接受多賓的愛,喬治就會從墳墓里站起來詛咒她。她的愛情觀是盲目而順從,一味地接受別人為她安排的一切。
與艾米利亞不同,貝基叛逆不屈,享受自由戀愛,婚姻由自己掌控。在她眼里,每一個與她調情的男人,每一段的戀情,都不過是她往上爬的階梯。對于貝基來說,她最愛的是自己,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得到保障。無論是約瑟夫、羅頓還是斯泰恩,都只是她追逐名利的工具。就連貝基自己也承認,“如果我一年有五千鎊,我就能成為一個好女人”(Thackeray,2001)??梢娯惢湍腥艘粯?,把愛情當作一種籌碼,可以進行任何交易。
在維多利亞時代,艾米利亞這樣的傳統女性,沒有生存能力的她,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寄生蟲,只能依靠丈夫甚至父母過活。然而貝基違反了“家庭天使”的潛規則,在她的家庭中,她作為妻子,肩負著養家糊口的責任,為家庭帶來經濟效益,為丈夫謀得工作,擁有主導家庭的話語權。貝基甚至偷偷存錢,在羅頓強迫她打開錢包后,發現里面“有一個裝滿紙幣的小本子”(Thackeray,2001)。在某種程度上,貝基既承擔了妻子的責任,照顧丈夫,生兒育女,又承擔了丈夫的責任賺錢養家。
當時的女性不僅要成為家庭管理的主人,還要成為撫養和教育孩子的榜樣。然而,貝基并沒有達到傳統母親的期望。小羅頓出生后,貝基模仿現代淑女將他安置在托兒所里,并不太在意他。小羅登“更喜歡護士的愛撫,而不是媽媽的愛撫”(Thackeray,2001)。在兒子的眼中,貝基不食人間煙火,不是一個比父親更值得崇拜的母親。比如,小羅頓從來不敢笑得太大聲,因為貝基睡著了,不能被打擾。在貝基眼里,照顧兒子會占用她打扮和社交的時間。當時的男士們認為既然自己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就沒有必要幫忙做家務,尤其是照顧孩子。貝基也是如此,她一心只想著賺錢養家,所以家庭和孩子都不如金錢重要。相反,小羅頓被送進托兒所后,羅頓經常騎車過來看他們的兒子。
三、貝基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名利場》以19世紀的英國為背景,這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尖銳的動蕩時代。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英國經濟迅速發展,公司、商業銀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工廠主、牧師、銀行家等新興職業者紛紛起義,中產階級發展壯大。這部小說中占主導地位的階級就是代表重商主義和資本主義社會的中產階級。人們中出現了一種功利主義思潮,即一切都以是否能帶來利潤為檢驗標準。在這樣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財富及其帶來的社會地位成為衡量一切的主要標準,人們也變得越來越勢利和虛偽。正如小說的標題所說,薩克雷將19世紀的英國描繪成一個“虛榮的集市:當然不是一個道德的地方;也不是一個歡樂的地方,盡管非常喧鬧”(Thackeray,2001)。他指出,中產階級社會充斥著欺騙、殘忍、愚蠢、貪婪、虛偽、攀比和勢利。毫無疑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在金錢之上。書中奧斯本先生在塞德利先生的幫助下獲得了金錢,他們的孩子喬治和艾米莉亞因此互許姻緣。然而,當塞德利先生的股票崩盤時,沒有人比老奧斯本更看不起他了。這正是金錢決定人際關系的功利社會最生動的寫照。
Beauvoir(1952)認為,女性的自我意識不是由其女性特質決定的,而是由社會經濟環境決定的。回到女主人公貝基的童年,她不到八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被逼著成為家里的“女人”,做家務、趕走父親的債主等等。由于家境貧寒出身卑微,即使才華橫溢,貝基仍然被勢利的平克頓小姐和學院里的年輕女士們所不屑。因此她對金錢和名利的渴望根植于心,終其一生也未曾消退。受功利主義和金錢至上思想的影響,貝基是一個拼命追求金錢的人,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抓住一切機會勾引有錢人,以此作為自己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梢哉f,是金錢至上的社會把貝基帶入了貪婪的地獄。
其次,維多利亞時代是一個父權社會,男人是統治者,女人處于順從地位。為了生存,女性必須順從父權思想,成為“家庭天使”和男人的“附屬品”。
再者,當時的婦女不能外出工作,只能做家庭教師、女校長或女管家等,工資和社會地位都很低,因此無法獲得經濟獨立。當她們結婚時,她們帶到新家庭的財產將轉移給丈夫。男人管理著整個家庭的財產。就像塞德利先生,他從不在妻子和女兒面前談論錢的問題,甚至對艾米莉亞表現傲慢,說“你根本不懂生意”(Thackeray,2001)??傊?,女性沒有辦法掙錢或存錢,她們能做的就是依靠男人。這就決定了男女之間天然的不平等地位。上層社會的女性會在父輩安排的保護傘下,嫁給一個有權勢、有經濟能力的男人,或者淪為老處女以獲得經濟保障,而像貝基這樣的下層女性只能被排斥在男權社會邊緣。
與維多利亞時代的傳統女性不同,貝基將美貌用于實現自己的目標,她的雙性同體特征表現在她的女性魅力和男性野心,她渴望金錢、名聲和他人的尊重。由于羅頓被剝奪了巨額財產的繼承權,貝基很快找到了斯泰恩勛爵作為自己的保護傘,并成功地獲得了金錢、名聲,成為時尚界的焦點。遺憾的是,雖然貝基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從下層階級躍升到上層階級,但丑事敗露后聲名掃地。貝基看似用自己的方式融入了上流社會,但實際上,她依靠的還是男人。在男權社會中,所有的法律也都是為了保護男性的利益和權利。貝基在經濟上無法擺脫對男性的依附,在社會上也絕對無法擺脫男權社會的控制,這就注定了她的悲劇命運。
此外,在那個時代,女性的本質是自我犧牲,是對男性和家庭的極大奉獻。也就是說,當女人結婚后,她應該對丈夫忠誠和順從,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如果她不遵守這些規則,她就會被認為是瘋子,不被這個社會所接受。
貝基清楚地知道這一點。一方面,她覺得這些規則令人厭惡。就像小說開頭,在離開平克頓小姐的學院時,貝基將扉頁上有女校長簽名、代表壓迫權威的《約翰遜字典》從車窗扔了出去,并說:“我不是天使?!保═hackeray,2001)在羅頓被剝奪繼承權、沒有賺錢能力之后,貝基勇敢地承擔起了養家糊口的責任,雖然方式不雅。與Beauvoir(1952)在《第二性》中所說的“無論她被說得多么高尚,她作為附屬、次要或寄生蟲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不同,貝基成為一家之主,而羅頓成了她的“高級仆人”,照顧孩子,管理家務,甚至為她跑腿,毫無怨言和質疑。可見貝基顛覆了傳統女性的柔弱形象,向往自由,敢于冒險。
另一方面,貝基也要遵守這些為女性設定的規則,滿足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要求。在家里,貝基為羅頓彈唱、調酒、準備晚餐、暖拖鞋。盡管貝基不愿意做“家庭天使”,但她確實扮演著妻子角色。更重要的是,雖然貝基的雙性同體特征并不傳統,但她必須利用傳統規則來謀生。既然她想吸引斯泰恩勛爵,就必須確保自己的外表符合當時對理想淑女的要求。她的膚色要紅潤有光澤,頭發要出眾,衣著要被男人接受,舉止要像淑女一樣優雅,最好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傊?,為了吸引有錢男人的眼球,她需要表現得柔弱、女人味十足,依靠男人生存。貝基作為矛盾體,雖然痛恨傳統的女性形象,向男權社會發起挑戰,但卻無法擺脫社會的枷鎖。歸根結底,是父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比小說中的其他男性角色都要有才華,但卻無法擺脫這個社會賦予她的悲劇命運。正是由于男權社會中女性沒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處于男性的從屬地位,才迫使她去討好、引誘和依賴男性。在當時的時代和社會中,她的悲劇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四、結語
《名利場》是19世紀英國社會的真實再現。貝基和艾米利亞都是當時男權社會的犧牲品。在這部小說中,薩克雷對女性人物的悲劇命運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從以上分析來看,任何情況下,經濟獨立對女性來說都至關重要。她們必須有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不合理的社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從而推動人們思想的進步。首先,在當時,金錢至上觀念橫行,以至于人們的關系都建立在金錢之上,愛情、友情、親情都可以為了金錢而背叛。整個社會充滿了冷漠、虛偽和功利。對于貝基來說,即使才華橫溢美貌出眾,也會因為家境貧寒、出身卑微而受到周圍人的冷眼和鄙視。正是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讓她對金錢充滿了渴望,甚至不擇手段、喪失原則。一旦缺乏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人們的行為就會變得瘋狂且失控。
其次,我們必須走出性別建構的陷阱。對于伍爾夫來說,她提出雙性同體的理論是為了反抗傳統的父權社會,解放人們的思想。她認為,如果一個女人有男人味,或者一個男人有女人味,他們就能更好地相互理解和共存。在她的眼中,不存在一種性別比另一種性別優越,而是兩性平等,相互尊重,和諧共處。伍爾夫的雙性同體理論為女性打破性別角色定型觀念和偏見做出了巨大貢獻。幾千年來,女性一直被局限在賢妻良母的順從形象中,她們在所有領域都沒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因此,雙性同體在某種程度上是20世紀女性主義者的終極目標。它是男女個性全面自由發展的理想,也是男女對抗性別兩極分化的有力武器。
最后,對貝基雙性同體特征的分析,并不是要求女性盲目追求男性氣質而放棄與生俱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女性特質,也不是要求男性扮演一直被視為女性特質的順從角色。相反,男性和女性都要學會自信、肯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而不是粗魯或忸怩作態。在客觀承認男女生理性別差異的同時,我們不應局限于傳統社會文化對男女性別的期待和刻板印象。相反,我們應該從一個完整而獨立的人所具有的精神內涵來平等地衡量男女的價值。
參考文獻:
[1]Beauvoir,S.D.(1952).The Second Sex.New York: Alfred A.Knopf,Inc.
[2]Dyson,A.E.(1964).Vanity Fair:An irony against heroes.Critical Quarterly,6,11-12.
[3]Jadwin,L.(1992).The Seductiveness of Female Duplicity in Vanity Fair.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32(4),667.
[4]Mullen,A.(2002).Vanity Fair and vexation of spirit. Hudson Review,54(4),581-589.
[5]Shakespeare,W.(1603/1993).Hamlet.L.A. Jacobus(Ed.).New York:St.Martin's Press.
[6]Thackeray,W.M.(2001).Vanity Fair:A novel without a hero.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7]Woolf,V.(1929).A Room of One's Own.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8]陳靜.“雙性同體”與伍爾夫女性主義敘事[D].華東師范大學,2008.
[9]弗吉尼亞·伍爾夫.一間自己的房間[M].賈輝豐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10]胡丹.弗吉尼亞·伍爾芙再認識——雙性同體與人性關系的和諧[D].中國海洋大學,2011.
[11]賈巍巍. 《名利場》中貝基·夏普的女性主義解讀[D].山東大學,2009.
[12]倪月莉.用批判現實主義理論解讀《名利場》中的愛米麗亞和莉貝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13]王麗珊.維多利亞小說中的淑女形象——以勃朗特姐妹為中心[D].福建師范大學,2017.
[14]伍厚愷.弗吉尼亞·伍爾夫:存在的瞬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