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兒化相關的討論由來已久,并且兒化的“兒”是否為語素,學界看法不一,節點在于兒化無獨立音節,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分析問題。本文從共時角度,討論兒化的“兒”具體使用情況,嚴格按照語素“音義結合”的基本定義,從意義及使用情況入手探究“兒”的具體性質。經過分析,兒化的“兒”雖有構詞與構形兩類作用,但是否斷定為語素尚需具體處理:兒化不改變詞義,則“兒”不是語素。兒化改變詞義,則“兒”是語素。
【關鍵詞】兒化;詞綴;構詞;構形;“兒”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4)14-012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4.037
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兒”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書寫單位,它能夠自成獨立音節,但有時需要黏附于其他單位,不再自成獨立音節,而是與前一音節共同構成一個音節,此時前一音節的韻母會帶有卷舌色彩,即大家所熟知的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兒化韻”現象??梢哉f人們對于“兒”是否為語素的爭議正是由這一特殊音變引發。那么如何確定一個單位是否為語素呢?“替代法”是慣用的確定語素的主要方法,有的書中稱之為“同形替代法”。張斌在《新編現代漢語(第二版)》中關于“替代法”及注意事項有詳細的闡述:“確定語素的主要方法是替代法。所謂替代法,也就是對某個語言片段(一般是雙音節)的各個成分進行同類替換?!辈⑶沂褂锰娲〞r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首先,一個雙音節或多音節的語言片段,在替換時必須是兩個或多個成分同時都可以分別被替換,否則這種替換法是不符合要求的;其次,在替換時,必須保持結構單位意義的基本一致。替代后的語素意義同原來語言片段的語義要有一定的聯系。”很明顯結合實際情況關于兒化“兒”是否為語素無法用替代法確定。依照實際情況本文不采用形式的手段,主要從“兒”的實際使用及意義角度來對其進行確定。
要想理清兒化中“兒”的問題,有幾個問題須先考慮:第一,兒化的“兒”是不是語素;第二,是語素的話,具有怎樣的性質;第三,不是語素的話,又是何種單位。從現代漢語實際出發,兒化的“兒”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音節且沒有人會認為它是詞根,似乎“兒(-r)”只能是詞綴。這種“非此即彼”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些問題的處理,依照“二分”往往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趙元任先生認為“兒”是唯一的不成音節的后綴。朱德熙先生也認為“兒”是后綴,不自成音節。兩位先生的影響很大,現通行現代漢語教材大多按照此將“兒”處理為與“子”“頭”等一樣的后綴語素。凡事都有例外,語言不是誰規定出來的,漢語語料繁雜且僅此一例特殊,一定程度上當然是說得過去。但是漢語諸多語料中為何僅“兒”特殊,也令人不免產生疑惑?!墩Z言學綱要(修訂版)》對于語素的定義是:“語素是語言中音義結合的最小單位,也是最小的語法單位,所有語言都是如此。”此外,《新編現代漢語(第二版)》給出的定義是:“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是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的語言單位。語素的作用和職能主要就是構詞?!逼渌魍ㄐ邪姹镜幕A教材大體與此同,則不予贅述。大體上學界都一致認同語素是音義結合體。目前來看,一種看法認為兒化的“兒”不是一個語素,因為兒化的“兒”不代表或者說不對應一個獨立完整的音節,只是發音時的卷舌動作,不符合語素一音一義的基本定義。另一種看法認為兒化的“兒”不代表或者說不對應一個獨立完整的音節,是一個語素。張斌先生(2008)分析兒化的“兒”不成音節,同時是否為語素需要分列兩種情況:一種是開放型不構詞的,兒化的“兒”不是一個語素,比如:花——花兒、鳥——鳥兒、錢——錢兒;另一種是封閉型構詞的,兒化的“兒”是一個語素,比如:蓋——蓋兒、畫——畫兒、明——明兒。
學界一致的看法是兒化的“兒”不獨立成音節。從語言系統內部看,音節是語音中最自然、最小的語音結構單位,語素是語言中音義結合的最小單位。根據語言的層級性,在語言層級體系中音節處于音位與音位組合構成的音系層面,語素和語素組合成形式和意義結合的符號,是語言的語法層面。音節和語素不在一個層面不存在必然的對應關系。根據現代漢語的實際情況,現代漢語的語素同音節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有單音節語素、雙音節語素以及多音節語素,諸如漢譯外來詞、聯綿詞等。換言之,一個音節可以對應一個語素也可以對應不止一個語素;一個語素可以是一個音節也可以是不止一個音節。因此,判定一個語言單位是不是語素,不應只從形式上看它是否自成音節,應當看兩個方面:一方面要符合語素是最小音義結合體的定義;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就是應當考察它在語言使用中體現和表達的功能和意義,具體來說,就是它的有無對整個語言單位產生的影響。例如:“花兒”中“兒”的有無不影響整個語言單位的性質和意義,即“花兒”和“花”的詞性和詞義相同?!吧w兒”中“兒”的有無,影響整個語言單位的性質和意義,即“蓋兒”和“蓋”的詞性和意義不同。那接下來重點討論關于其意義的情況。意義又可分為詞匯意義與語法意義,回到前文的問題,兒化的“兒”是否為語素及其性質,以下簡要分情況討論。
一、“花兒(-r)”,即讀現代漢語普通話兒化時
此類情況屬于最典型的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兒化韻讀音情況,根據具體的現代漢語使用及預料情況,可以細分為以下幾種具體情況:
(一)意義不變
詞匯意義與語法意義都不發生改變。
鳥——鳥兒→名詞——名詞
花——花兒→名詞——名詞
玩——玩兒→動詞——動詞
此種情況,兒化的“兒”是為了標記整個兒化音節的卷舌動作的,而不是一個有意義的語言單位,即前文所說的兒化前后語言單位的性質和意義不受影響。此時兒化的“兒”是構形單位,不能算作一個語素,同樣不能算作詞綴或詞尾。
此外,亦有觀點將兒化看作名詞的標記,例如邢福義先生(1991)就有這樣的觀點:“‘兒是構成名詞的標志。”從作為名詞標記上看,“玩”作為動詞是一類特殊情況,表示一種“隨意”的情態,兒化后的意義亦未發生變化。此類開放型非構詞兒化,兒化后大多表示“細小”“親切”及“可愛”等附加意義,諸如:“小孩兒”“臉蛋兒”“寶兒”等。同時也可表示中性與消極性的意義,諸如:表示中性意義的有河邊兒、樹梢兒、窗臺兒等,表示消極性意義的有小偷兒、癟三兒、酒鬼兒等。
綜上,大致可以認定現代漢語普通話兒化后且詞義(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不發生改變時,此時兒化的“兒”僅表示標記發音卷舌動作,是一種開放型構型成分,而不是一個語素。
(二)意義變化
詞匯意義發生變化,語法意義是否發生變化須分具體情況:
1.詞匯意義發生變化,語法意義也發生變化
蓋——蓋兒→動詞——名詞
亮——亮兒→形容詞——名詞
個——個兒→量詞——名詞
火——火兒→名詞——名詞
此外,還有稍顯特殊的一例:“早點”與“早點兒”。黎平(2003)大致有這樣的看法:“早點”與“早點兒”無兒化的關系,即“早點”的“點”是“點心”的意思,例如:室友早點買的包子、油條和豆漿?!霸琰c兒”的“點兒”是量詞表示少數,例如:明天的會大家都早點兒到辦公室做準備。
2.詞匯意義變化,語法意義不變
頭——頭兒→名詞——名詞
眼——眼兒→名詞——名詞
信——信兒→名詞——名詞
綜上,可以得出當現代漢語普通話兒化后詞匯意義發生變化時,無論語法意義是否發生變化。這種情況下,兒化后詞義或者說所指代的事物都發生了變化,據此可認為此種兒化是封閉型的構詞兒化,兒化中“兒”的有無,影響整個語言單位的性質和意義,此時,“兒”是一個派生構詞的詞綴語素。張斌先生(2008)也有相關的看法:“詞根本身是一個語素,兒化以后,意思和功能都改變了,所以這種‘兒算一個語素?!?/p>
(三)不是語素時,如何認識兒化的“兒”的性質
細致分析了文章開頭提出的前兩個問題之后,緊接著回到前文的第三個問題——“不是語素的話,又是何種單位”。
張斌先生(2008)在《新編現代漢語在》提及兒化的“兒”的性質,現代漢語的兒化有開放不構詞和封閉構詞兩種,“比如:花——花兒、魚——魚兒……這種兒化是開放的,‘兒有音無義,不算一個語素,兒化以后還是一個語素?!睆埍笙壬奶幚磔^為恰當,遺憾的是張斌先生只提及了不是語素,尚未繼續說明是其他的什么單位。楊錫彭(2011)曾指出:“兒化是通過在平舌韻音節的韻尾上附加卷舌動作構造一個兒化韻音節的音變手段。兒化韻音節或者表示平舌韻音節所表示的語素之一,或是平舌韻音節表示的語素的另一個語音形式。當然,兒化也可能只是構造一個復音單純詞中純粹表音的音節。兒化只是構造一個兒化音節的音變手段,兒化的實際作用則有以下兩點:一是構造新的語音形式(兒化韻音節)以分化平舌韻音節所表示的語素;二是構造同一個語素的另一個語音形式。都會形成新的詞形?!?/p>
綜合上述的看法,第一種兒化(兒化后詞義不變)的“兒(-r)”可以這樣處理:“兒”(-r)是有音無義的發音動作標記。大致的原因有:
一方面,生理上,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此類兒化僅記錄兒化讀音卷舌動作,兒化前后詞匯意義與語法意義均不發生改變,“兒”的有無,不影響整個語言單位的性質和意義;物理上,根據語言交際的實際情況看,此類兒化無完整的獨立音節,但有一定的語音單位表現,簡而言之,此時“兒”也還是有語音表現的,只不過是不完整的音節,日常交流時人們是可以感受到這部分語音片段的;社會及心理上,兒化與否無辨義作用,有一定的修辭表達效果,具體表現在語用、情態甚至習性方面,例如通常情況下華北、東北及周邊地區普通話兒化情況較為普遍,相對來說,其余各地區或方言區,尤其淮河長江以南諸方言區,普通話的兒化的普遍性就大大降低。李立成(1994)認為兒化的卷舌動作實際上屬于一種“上加成素”。王志浩(1997)認為兒化是不依附于任何音根的“漂浮特征”,突出的只是一個具有區別性的發音部位和發音動作。本文認同此觀點。
另一方面,若認為此類兒化的“兒”是有音無義的詞綴語素,則與前文提及的語素定義有沖突,“語素是語言中音義結合的最小單位”,有音無義似乎不宜處理為語素。此外,有這樣的觀點,劉雪春(2003)指出:“兒化前后的兩個語言成分不應該看作兩個詞而應該看作同一個詞。”以此推之,語素的有無,對于詞義無影響,似乎亦不為宜?!皟海?r)”與“-子”“-頭”這類詞綴語素亦有不同,不宜同作詞綴語素看待。“-子”“-頭”作為詞綴語素一般僅可與名詞組合,而“兒(-r)”通常被當作名詞的標記看待,但是亦有許多的例外情況,例如“火兒”“玩兒”“個兒”等,“兒(-r)”語法上不具有功能類化且“-子”“-頭”具有獨立的一個音節,“兒(-r)”無獨立的音節形式。因此,當兒化前后詞義即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均不發生改變時,“兒(-r)”不宜認定作為一個語素。
二、“花兒(er)”,即非兒化時
不像兒化的“兒”情況復雜,“兒”在“花兒(er)”中的情況簡單許多。
花——花兒→名詞——名詞
魚——魚兒→名詞——名詞
船——船兒→名詞——名詞
需要注意的是此類情況同前文第一種兒化,即兒化后詞義不變的“兒(-r)”的差異,簡而言之,此類情況的“兒(er)”的發音是獨立的、完整的,前文第一種“兒(-r)”的發音是不完整、不獨立的,是依附于其前的韻母的。
詞根語素“花”“魚”與“兒(er)”組合之后,詞義包括詞匯意義及語法意義均未發生明顯變化,一般只在語用表達上有差異,可認為此類情況的“兒(er)”是一個開放的構形詞綴語素。具體的使用情況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書面語體中
大多是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中出現。例如:
1.“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保趾R簟冻悄吓f事》)
2.“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保ㄖ熳郧濉洞骸罚?/p>
(二)協調韻律
在歌曲中協調韻律。例如:
1.“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保ā蹲屛覀兪幤痣p槳》)
2.“蕩起小船兒,暖風輕輕吹?!保ā赌贻p的朋友來相會》)
(三)雙音化構形
雙音化的詞更符合漢語母語者的語言心理和言語習慣。例如:
1.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又想馬跑,又想馬不吃草。
2.一條魚兒水中游?!粭l魚水中游。
3.一輪月兒掛青空?!惠喸聮烨嗫?。
可試比較以上幾組例句,不難體會出前后差異。整句的意義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只是由于音節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感受。
普通話的“兒”情況復雜且至今尚未統一看法?;谇拜厒兊难芯砍晒胀ㄔ拑夯摹皟骸笔欠駷檎Z素以及相關性質如何,應當區分不同情況謹慎處理:第一種,當兒化不改變詞義(包括詞匯意義及語法意義)時,“兒”不算做一個語素,是有音無義的發音動作標記;第二種,當兒化改變詞義(包括詞匯意義及語法意義)時,“兒”是一個語素,可以看作一個構詞詞綴。此外,“兒(er)”(非兒化)是一個開放的構形詞綴語素。
參考文獻:
[1]黎平.試論兒化音節中“兒”的語法地位歸屬——兼談兒化音節的讀音及書寫規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03,(01):117-121.
[2]李立成.“兒化”性質新探[J].杭州大學學報,1994, (03):108-115.
[3]劉雪春.兒化的語言性質[J].語言文字應用,2003, (03):15-19.
[4]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91.
[5]邵敬敏,任芝鍈,李家樹等.漢語語法專題研究(增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3-37.
[6]王志浩.兒化韻的特征架構[J].中國語文,1997, (01):2-10.
[7]邢福義.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77.
[8]楊錫彭.“兒(-r)”與兒化[J].對外漢語研究,2011, (00):90-100.
[9]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5.
[10]張斌.新編現代漢語(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49.
[11]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17.
[12]中國社會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343.
[13]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0.
作者簡介:
張策,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