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題項目:文章系廣東省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專項課題“開展‘四史議題教學推進思政課一體化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編號:GDJY-2021-A-b147)成果。
作者簡介:張少華(1979~),女,滿族,廣東從化人,廣州市南武中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培養。
摘? 要:在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該關注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發展,文章在分析高中生政治認同教育內容的基礎上,探尋高中生政治認同教育應關注的原則,基于新結構教學評框架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以達到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學科綜合素養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政治認同;新結構教學評框架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7-0151-04
敬重教育、倡導學習是建設國家的根本,重視賢能、培養人才是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國家教育的根本問題。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是國家意志在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承載著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其中思想政治課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關于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正式確立了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為高中思政課教學指明了方向。其中,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的認同與接受,包括對國家、民族、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認同。政治認同是國家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的重要影響因素,處于四大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地位。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對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促進其適應、融入社會,實現社會化,成長為合格的中國公民具有重要的價值觀導向意義。
一、 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意蘊
從素養內容來講,高中思想政治課中學生政治認同教育要求學生通過思政課的學習形成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定信念,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
從教育過程來講,政治認同教育是在國家課程方案的指導下,以思想政治課教學為主陣地,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結合社會實踐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進程,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綜合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教育的能力。
從學習過程來講,政治認同素養教育包含正確認知、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等“知情意行”四個維度。政治認同教育也應該關注課程中學生“知情意行”四方面的規劃,讓學生能在復雜多樣的情境中通過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展現出應有的政治認同素養。政治認同素養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長期不斷深化的過程。
二、 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三個辯證統一
(一)遵循個人與社會辯證統一的原則
面對當前社會變革和實踐創新中的新挑戰、新問題,政治認同教育堅持個人與社會相統一的原則。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把握好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必須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我國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用歷史的眼光、國情的眼光辯證看問題;另一方面,要遵循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特點,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經歷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認知歷程,把個人的成長放在社會發展的維度中考量,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堅定理想信念的方向。
(二)堅持理論與實踐辯證統一的原則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對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有著精辟的論述,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們在反復的實踐中獲得認識,并不斷推動認識的發展,通過實踐檢驗認識的真理性,最終為實踐提供服務也是人類認識的最終目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著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優秀品質。政治認同素養教育應該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情境的議題探討、活動探究,讓思政小課堂立足于社會大課堂,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辨析、反思和實踐等綜合活動,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厚植家國情懷,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練就正確認知、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三)堅持教與學辯證統一的原則
一方面,思政課的政治認同教育是內容豐富、知識面寬廣的教育,需要教師掌握馬哲、政治經濟學、法學、邏輯學、文化等多個領域的知識,需要廣泛了解國家與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領域的歷史與時政,教師也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作為教師需要做到教與學的辯證相統一。
另一方面,政治認同教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也需要學生主體的感悟,應做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辯證統一。思政課的政治認同教育需要教師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專業地規劃課程體系,運用議題研究、小組研學、課堂辯論、專題演講等形式,創造條件讓學生發揮自覺學習的主體作用。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慢慢體會,提升政治認同。
三、 基于新結構教學評框架的高中思政課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路徑探究
基于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觀、認知心理學和張云平的新結構教學評框架理論,教師可以結構化的教學評方法開展高中學生政治認同教育,具體為:組織以大概念為核心的結構化學習單元,創設以真實時政為核心的結構化學習情境,設計以關鍵能力為核心的結構化任務群,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素養評價(圖1)。
圖1? 應用新結構教學評框架賦能學生政治認同的運行機制
下面以教學必修3《政治與法治》中第六課第三框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教學實踐為例,探究更好地開展思政學科政治認同教育的路徑。
(一)大單元設計:設計以大概念為核心的結構化學習單元“述理”
40分鐘的課堂容量是有限的,教師可以設計以大概念為核心的結構化學習單元讓學生能更好地開展系統的思政學科學習,以延展課堂的知識寬度,讓學生明理增信。本單元內容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課程內容必修3《政治與法治》中第二單元人民當家作主。本單元的教學邏輯是以“人民民主”為中心,探究“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體)”“我國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三大基本政治制度。這些制度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撐,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重要環節(圖2)。
圖2? 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保障
其中本課“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教授對象是貴州某市高一年級學生,經過初中階段和高中前面課程的學習,學生對“憲法中規定基層群眾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民享有民主參與的權利”有初步的了解。單以高一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和理論素養難以深入理解基層群眾自治的內涵、作用。因此教師基于新結構教學評框架,設計以貴州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情境背景的梯度化議題探究,引導學生在探究中透過現象看本質,真正了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實行民主權利的實踐方式,促使對社會主義民主的認同感,表1為本課的進階式學習目標。
表1? 基層群眾自治的學習目標
學習進階學習方式學習任務與學業表現學習水平
習得性學習再認-建構1. 回顧《政治與法治》的大概念,以“人民當家作主”為中心,構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知識框架,了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我國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水平一
應用性學習分析-綜合2. 回眸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故事、安順市脫貧攻堅戰,認識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了解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方式,領悟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平二
適應性學習實踐-自動化3. 體驗“共推城鄉建設? 共建幸福港灣”的基層民主實踐,積極行使公民民主權利,為所在鄉村、社區的建設提出可行之策。水平三
拓展性學習評價-價值化4. 分享參與基層民主實踐的感受,分析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意義與啟示,認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越性的體現,自覺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公共參與素養和能力。水平四
(二)協作探究:組織結構化真實情境下的結構化思政學科任務“強基”
教學過程是一種從文化認同、文化體驗,到文化反思、文化自覺的文化實踐過程,深度理解、意義生成、能力轉化、拓展遷移、反思感悟是教學過程的關鍵節點。思想政治課要根據學生特點,創設以真實時政為核心的結構化學習情境,設計以關鍵能力為核心的結構化任務群,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強化基本知識的應用,練就提升政治認同的學科關鍵能力。特別是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本土化活動,讓學生置身于活動情境中,能更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認同感,調動公共參與的積極性。學習是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在一定情境下,在與教師和同學的合作中,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生參與思政課堂探究的過程就是對知識建構的過程,由自身的參與而產生出個人體驗的過程。針對本課授課對象所在城市,我創設了以下序列化的情境進階展示與情境任務群:
組織學生通過以“共推城鄉建設? 共建幸福港灣——體驗基層民主實踐”為主題的沉浸式的學習研討。首先,兩組學生分別開展問題討論和小組討論成果及其展示的評選:
A組:情境:安順市阿歪村的前世今生
任務:共推鄉村振興? 同建美麗家園
問題:假設你新當選為村委會主任,請你為本村的鄉村振興制定一些可行策略。
B組:情境:安順市南郊社區的智慧化管理
任務:共建和諧社區? 同創幸福生活
問題:假設你是本社區的居民,請為建設幸福社區出謀劃策。
然后,組織學生分享美麗鄉村、幸福社區由你我他共商共建共享過程中參與基層民主實踐的感受,并提示他們可以從活動的意義、活動的啟示進行多角度思考。學生在交流中,真正感悟基層群眾民主參與實踐的意義,從而自覺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認同,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與支持,增強制度自信、理論自信。
(三)塑造提升: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素養評價“導行”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政治理論和各種具體的政策要求,還要了解學生的政治思想,并根據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的具體表現,及時對學生政治認同素養進行合理的評價。一方面要“求同”,評價要為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而服務,本課中要讓學生從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探究中認同和理解黨和國家的民主制度建設,支持黨和國家的建設。另一方面要“求異”,要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充分展示個性思維。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肯定學生的正確認知,指出學生的認知偏差,關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本課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為該地鄉村振興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最終做到將政治認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 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學生政治認同教育內容對實現課程目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及為學生的幸福生活提供指引都具有重要意義?;谛陆Y構教學評框架的高中思政課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路徑探究,作為一種核心素養下與活動型學科課程相對應的教學方式,對“旨在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素養發展要求做出了應答,它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實培育學生思政學科素養的新穎路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張云平.構建新結構教學評框架有效反思和改進學習測評[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6):52-58.
[3]張智.通往人的全面發展之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現代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4]讓·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杜一雄,錢心婷,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5]張燕鳴.新高考背景下培養高中生政治核心素養的路徑[J].高考,2023(1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