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敏
摘 要:保羅·亨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是20世紀德國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中提琴演奏家和指揮家之一,他為中提琴創作了大量的獨奏曲目,對中提琴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他創作的第一首中提琴奏鳴曲——Op.11 No.4為例,旨在通過分析該作品的音樂結構、特點及演奏方法,對亨德米特中提琴奏鳴曲風格進行精準的把握和理解,加深演奏者對20世紀中提琴發展趨勢的認識與理解。
關鍵詞:保羅·亨德米特;中提琴;奏鳴曲;特點;演繹
中圖分類號:J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4-00-03
一、亨德米特及其中提琴奏鳴曲作品概況
(一)亨德米特與他的中提琴藝術
德國作曲家保羅·亨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是20世紀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理論家和教育家。亨德米特對中提琴的發展和變革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他寫下了眾多優秀的中提琴作為獨奏樂器的作品,填補和豐富了中提琴的曲目量。其中最為熟知的是他創作的中提琴協奏曲《Der Schwanendreher》(中文譯為《天鵝之舞》或《天鵝轉子》)。此外,亨德米特還創作了七首中提琴奏鳴曲,包括四首中提琴獨奏奏鳴曲與三首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在西方音樂的歷史進程中,中提琴的發展道路曲折而漫長。巴洛克時期,中提琴只作為伴奏聲部出現。直到19世紀中期,中提琴在樂隊中的地位才與其他樂器平等,中提琴作為獨奏樂器在技巧和音樂表現方面達到了一定的高度。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中提琴藝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亨德米特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開始中提琴演奏生涯,他不僅演奏了自己的作品,還經常公開演奏莫扎特、柏遼茲、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中提琴作品,為中提琴的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作為一名作曲家,他為中提琴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除了四首獨奏奏鳴曲(作品Op.11 No.5、作品Op.25 No.1、作品Op.31 No.4和1937年創作的《獨奏中提琴奏鳴曲》),他還創作了三首中提琴和鋼琴的奏鳴曲。亨德米特的中提琴作品既體現了作曲家個性化音樂創作,也極大地提高了中提琴在樂隊作品中的地位。同時,亨德米特多樣化的寫作手法,提高了中提琴的技術難度和音樂表現力。尤其是四部獨奏奏鳴曲,集中體現了作曲家對于中提琴演奏技巧、表現力、音色特質的思考與探索[1]。
(二)關于作品Op.11 No.4
1919年亨德米特創作了中提琴和鋼琴奏鳴曲Op.11 No.4,那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陷入了一種戰后的疲憊和混亂狀態。這種不安以及動蕩同時期待光明的情緒都在亨德米特的音樂中找到了表達,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緊張和不安以及戰后人們期待寧靜的心境。這是他的第一首中提琴奏鳴曲,是他最早成熟的作品之一。1919年6月2日,亨德米特在法蘭克福組織了自己的第一次公開作品演奏會,并由亨德米特親自演奏。這場音樂會使中提琴成為他最重要的樂器,并對他的藝術生涯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從此,亨德米特開始對中提琴偏愛,繼而創作了6首中提琴奏鳴曲,及其他相關室內樂作品[2]。
20世紀許多新音樂思潮的興起使得作曲家們開始挑戰傳統的和聲、旋律和節奏規則,尋求新的表現手法。亨德米特作為一位現代主義的作曲家,對于音樂語言的實驗和創新表達了濃厚的興趣。作品Op.11 No.4是亨德米特的第一首中提琴奏鳴曲,對他的創作和中提琴演奏生涯都起了重要作用。這首奏鳴曲采用幻想曲和主題變奏的形式寫作,三個樂章之間不停頓地連奏,帶有清新的民歌風格,旋律優美,色彩豐富,極具晚期浪漫主義的音樂色彩。亨德米特在這首作品中力求顯示出中提琴樂器本身的長處,發揮它的技術以及表現優美旋律的潛力。作為亨德米特早期的代表作品,Op.11 No.4綜合了古典風格和現代技法,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也為之后他創作風格上的轉型奠定了基礎。通過研究這部作品,不僅能夠增強我們對于亨德米特早期作品風格的把握,也促進了我們對20世紀中提琴發展趨勢的全面了解[3]。
二、作品Op.11 No.4的音樂結構與創作風格
(一)Op.11 No.4的音樂結構
這首奏鳴曲分三個樂章,各樂章之間沒有停頓。第一樂章(幻想曲)為再現單二部曲式,該樂章雖然部分脫離了傳統的大小調體系,但是由于首尾調性統一,調性布局依然是一個整體。保留傳統創作理念的同時,加入了亨德米特獨特和聲寫作的特點。第二樂章為變奏曲,主題的變奏一直延續到了變奏四。第四變奏中的前一部分屬于第二樂章,后一部分則屬于第三樂章,結構縝密及嚴謹。該作品具有混合結構的特征,體現了亨德米特既沿襲傳統又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曲式結構方面,該作品第二、第三樂章主題與變奏采用傳統的處理手法。作品以民歌為基礎,每個變奏結構清晰,風格各異。第三樂章中,兩個風格不同的旋律形成主、副部。主部旋律富有動力性,副部旋律舒緩流暢,之后的展開部是一個賦格段,最后的再現部分回歸到主部和副部。這些處理都是典型的傳統方式。他的作品的另一特點為他對巴赫的學習和繼承,甚至有人稱他為“二十世紀的巴赫”[4]。亨德米特的變奏曲部分沿襲了巴赫的賦格曲式,即以一個簡單的旋律開端,之后逐漸變化和發展。
亨德米特處在一個新舊音樂流派交匯的時代,他在掌握傳統創作技法的同時,吸收了新音樂派別的特點,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音樂表現力。一是在調性布局上作品Op.11 No.4突破了傳統模式,使全曲更具整體性:第三樂章呈示部的主部和副部是i-iv的關系,分別為#c小調和#f小調。再現時,雖然主部和副部沒有回原調,但是仍然保持了i-iv的關系。第三樂章最后回歸到第二樂章的調性,對主題也進行了再現。亨德米特創新地采用這種方式把整個混合曲式統一起來。二是在全曲結構上,亨德米特將三個樂章巧妙銜接:用一個同音將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聯系起來;在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的銜接處,亨德米特通過改變樂句的結束位置,巧妙地消除了樂章銜接處的間斷感。這些方式讓全曲結構更加緊湊。亨德米特采用獨特的方式將傳統與創新結合,使作品形成了全新的混合結構。三是亨德米特較多地使用二度音程連接各段落。此外,他在作品的譜面上的力度表情記號標志詳細。
(二)亨德米特早期中提琴作品創作風格
亨德米特是一位掌握傳統創作技法的大師,遵循傳統卻又不拘泥于傳統。在他的早期中提琴作品創作中,多采用傳統的曲式結構,正如本文所研究的Op.11 No.4。首先,從樂曲體裁而言,他十分偏愛奏鳴曲這一典型的傳統體裁。其次,他的作品也較多地采用了主題和變奏,如他創作的著名中提琴協奏曲《天鵝轉子》以及他之后創作的幾部中提琴奏鳴曲,無一例外都將主題與變奏這一創作特點融入其中。
20世紀初期受到無調性音樂的影響,亨德米特的早期音樂創作風格具有實驗性,以浪漫主義晚期的音樂風格為基調融入了當時新的音樂特征,廣泛吸收當時如勛伯格、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創作風格,探索自己的音樂風格[5]。
保羅·亨德米特早期的中提琴作品展現了他對音樂傳統的尊重,同時也呈現出一些現代主義的元素。他強調音色和技巧,注重音色的同時也將中提琴的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作品中充分展現中提琴獨特的音色,反映了他對中提琴這門樂器的偏愛以及對于樂器特征的深刻理解;尊重傳統結構,亨德米特早期的創作依舊受到巴洛克、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影響,在作品的整體結構和樂章劃分上有著清晰的界限,正如本文分析的這首作品Op.11 No.4,連樂章的演奏卻絲毫不影響樂章結構的清晰劃分。
三、作品Op.11 No.4的演繹分析
(一)多變的力度
亨德米特的力度標記十分詳細,對這些力度標記的處理方式直接影響作品的演奏風格。作品Op.11 No.4有以下幾種典型的力度變化。
小樂句的漸強漸弱,見譜例1。
反復的漸強,見譜例2。
持續的漸強,見譜例3。
樂段的持續漸強,見譜例4。
“橄欖形”力度變化,見譜例5。
(二)密集與寬廣的揉音
第一樂章與第二樂章由一個長音相連,該長音既是第一樂章的末尾音也是第二樂章的首音,見譜例6、譜例7。
由于兩個樂章之間沒有停頓,且風格和情緒存在差異,所以要求此處的揉弦有頻率的變化。揉弦要由慢變快,制造音色及情緒的變化。揉弦幅度的變化也尤為重要,尤其是在高音轉到低音時,加大揉弦的幅度可以使中提琴獲得更寬廣、濃郁的音色,從而體現中提琴的特色。
(三)與鋼琴的合作藝術
這首作品是鋼琴與中提琴奏鳴曲,兩件樂器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一是鋼琴的主奏部分,如第一樂章的第5小節,鋼琴緊隨中提琴之后以主旋律的角色進入;第二樂章的45小節,鋼琴演奏著主旋律,而中提琴則進行以半音為主的連音(見譜例8)。
二是中提琴作為主旋律出現時,鋼琴主要對中提琴的主旋律起到預示和情緒上的推動作用,此時鋼琴不僅僅是伴奏,如第一樂章的31小節,第三樂章的314小節等。
三是鋼琴與中提琴的對答,雙方需要有互動和回應(見譜例9)。
四是鋼琴與中提琴的抗爭,如第三樂章的110小節至121小節(見譜例10)以及結尾346小節至365小節,二者的沖突與對抗產生強烈的戲劇沖突效果。鋼琴與中提琴在演奏中應相互配合并注意角色轉換,調整音量和音色,正確表達音樂情感。
亨德米特的奏鳴曲具有結構傳統、和聲調性多樣性、力度標記精細化、凸顯中提琴特色等特點,在演奏技巧方面應注重力度對比和音色變化及鋼琴與中提琴的配合。亨德米特的中提琴奏鳴曲在推動20世紀中提琴藝術的發展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蘇]波尼亞托夫斯基.中提琴藝術史[M].吳育紳,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錢建明.20世紀中提琴作品的技巧特點[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4(04):49-52.
[3]張蓓荔,楊寶智.弦樂藝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M].大陸書店,1970.
[5][德]保羅·亨德米特.作曲技法[M].羅忠嶸,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龍敏(1976-),男,四川綿陽人,碩士,副教授,從事中提琴教學與演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