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杰,張興輝,劉曉辰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120)
農業、農村是人類最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提供者,拓展農業功能、挖掘農業附加值對于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1]。黨的十九大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經濟發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已有研究顯示中國農業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空間依賴性[2],全國區域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農田水利設施、交通設施、農電設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不一,在我國東中西等不同區域,流域上中下游等影響亦不同[3-5]。2005年以來,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由3.9萬億元增加至12.4萬億元,影響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因素眾多且不斷發生變化,系統性研究各因素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空間計量模型是計量經濟學轉向關注空間特征的產物。空間杜賓模型對空間滯后模型與空間誤差模型的特征進行了綜合,其表達式為[6]:
式中,δ為空間滯后系數;
θ是解釋變量的空間滯后系數;
N是空間單元個數;
W為空間權重矩陣。
考慮數據的可得性與面板數據的平穩性,本文選擇各省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作為農業經濟的表征,選擇等級公路里程等外公路里程作為交通條件的表征,選擇農村用電量、農用柴油使用量作為能源消耗的表征,選擇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作為農用物資消耗的表征,選擇農業機械總動力、溫室占地面積、節水灌溉面積作為農業現代化的表征,選擇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作為農業組織化的表征。由于西藏部分數據缺失,選擇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研究時間為2005~2019年。研究數據主要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全國農村經濟情況統計資料》《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各省統計年鑒等。涉及產值均按2005年可比價格計算。
一般面板數據回歸模型顯示農村用電量對農業經濟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農用柴油使用量、溫室占地面積、節水灌溉面積影響不顯著,其余指標對農業經濟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Global Moran’s I結果顯示2005~2019年各省、市、自治區農業經濟存在5%水平下顯著的正向空間自相關性,因此有必要考慮空間效應。各項檢驗顯示應考慮時間與空間雙固定的空間計量模型。
運用Global Moran’s I指數對各省、市、自治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進行空間自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2005~2019年各省、市、自治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存在5%水平下顯著的正向空間自相關性,即鄰近單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對本單元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會產生正向影響。因此,有必要在一般面板數據回歸模型中加入空間效應以提高模型的精度。Hausman檢驗顯示應考慮時間與空間雙固定的空間計量模型。對于時空雙固定的空間計量模型,LM檢驗及穩健性LM檢驗均未拒絕“不存在空間滯后項”“不存在空間誤差項”。LR檢驗與Wald檢驗結果顯示空間杜賓模型不能簡化為空間滯后模型或空間誤差模型(表1),故需要對時空固定形式下的空間杜賓模型進行模擬。

表1 時空固定效應下的檢驗結果
各省區農林牧漁總產值的空間溢出效應未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即本省區農業經濟發展對鄰近省區產生的影響并不明確。各因素的回歸系數和滯后項系數是未考慮空間溢出二次作用,即各因素的基本作用。結果顯示:①本省區及鄰近省區的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溫室占地面積、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作用均為正,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對本省區的作用大于對鄰近省區的作用,溫室占地面積、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則相反。②農村用電量對本省區的作用為正,對鄰近省區的作用為負。③農業機械總動力對本省區的作用為負,對鄰近省區的作用為正。④等級公路里程等外公路里程的作用體現在本省區上且均為正,等級公路里程的影響更大。⑤節水灌溉面積作用體現在鄰近省區上且為正。⑥農用柴油使用量的作用不明顯(表2)。

表2 空間計量模型模擬結果
空間杜賓模型中,在空間自相關作用下,本空間單元解釋變量對本空間單元被解釋變量的綜合作用稱為直接效應,對鄰近空間單元被解釋變量的綜合作用稱為間接效應[7]。計算結果顯示:①溫室占地面積、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的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均顯著為正,其中溫室占地面積的間接效應遠大于直接效應,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的間接效應與直接效應相當。②農業機械總動力的直接效應顯著為正,間接效應顯著為負,總效應不顯著。③農村用電量的直接效應顯著為負,間接效應顯著為正,總效應顯著為正。④等級公路里程等外公路里程的直接效應顯著為正,間接效應不顯著,總效應不顯著。⑤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的直接效應顯著為正,間接效應不顯著,總效應顯著為正。⑥農用柴油使用量、節水灌溉面積的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均不顯著。⑦從總效應來看,對農林牧漁總產值影響最大的因素從大到小依次是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溫室占地面積、農村用電量,且均為正向影響。當這4個影響因素增長1%時,農林牧漁總產值的增長依次為0.17%、0.11%、0.09%、0.09%(表3)。

表3 各影響因素對農業經濟的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
1)農業經濟水平存在一定程度上負的空間自相關,意味著農業發展從全國分省層面看趨于分散分布。省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而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受非農化水平的影響,這種正負反饋循環是農業發展在空間上趨于分散分布的原因之一。農業經濟在空間上的負相關使得各因素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作用與最終產生的影響不盡相同。
2)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溫室占地面積、農用塑料薄膜對自身和周邊的基本作用與綜合影響主要為正。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用電量對自身和周邊的基本作用相反。等級公路等外公路對自身有顯著的正向基本作用與綜合影響,且等級公路的影響程度更大,對周邊作用影響不顯著。農用柴油使用量、節水灌溉面積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不顯著。
3)推測在農業經濟發展初期,基礎條件更好的區域,可通過提高農用塑料薄膜等物資的使用來顯著提高自身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隨后可加強耕地流轉來進一步發展自身的農業經濟,此時農業經濟已開始向鄰近區域輻射。再之后可擴大溫室面積,此時農業經濟的擴散效應十分明顯,對鄰近區域農業經濟的促進作用明顯高于對自身的促進作用。隨著農業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此時鄉村用電量大幅提高,非農產業發展成熟,自身農業向外轉移,進入縮減期,而此時對鄰近區域農業經濟的輻射作用達到峰值。